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蘇藺村,距市東15裡,村西距古山陽城裡許。

戰國時趙國丞相藺相如能言善辯,完璧歸趙,澤被後世,他隨軍作戰路過焦作時不幸得病,百姓盼他復甦,所以山陽區有地名蘇藺。當年藺相如積勞成疾在這個村病故,當時這個村叫小孔莊。

人們都盼望藺相如這位忠良之士甦醒過來,就把村名改為蘇藺村。清代《修武縣志》記載:“古代趙國宰相藺相如行故此地,眾盼其甦醒過來,取名蘇藺村,沿用至今。”

據清代《修武縣志》所載:戰國時期,宰相藺相如的墓,即在“城西20裡之蘇藺村”。當地人還傳說:趙國與秦國在長平大戰時,藺相如隨軍在此地患了重病,經醫治病癒後,命“蘇莊”村名,取“病重複蘇”之意。

另一傳說是,相如病故此地,眾盼其甦醒過來,才起名“蘇藺”。經查證,村東有“藺相如冢”(現已不存在)、“廉頗冢”、“韓王冢”、“雙冢”等。單說藺相如冢,在其冢南不足百米,有一石碑。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當地人說:相如冢與石碑,皆是50多年前,即民國十幾年間立的。那時,修武縣政府派人請村上老年人,到村東頭野地尋找原土冢。後來,為讓眾人皆知,便在村南的東西官道上,立了石碑。

其二說的是當年藺相如死後,他手下有一個叫蘇義的僕人見主人歸天,也一頭撞死了,人們念及蘇義的忠心,把村名改為藺蘇村。但藺相如的母親得知後,按捺住痛失兒子的悲傷說:“蘇義是為我兒死的,我們全家應該尊敬他,所以應該叫蘇藺村。”村民尊重她的意見,遂又更名為蘇藺村,就這樣一直沿用至今。

其三,長平之戰,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人,當初苦諫趙王不要用趙括的藺相如聞訊後在雲臺山下心痛而死。後來,白起直撲邯鄲,趙亡國在即,也採用“反間計”,讓蘇秦之子蘇代入秦對秦國權臣范雎說:“如果趙國被滅,白起的功勞就會在范雎之上。”范雎聽後,立即勸昭王下令讓白起撤軍。蘇代回趙國時路過藺相如墓地,哭死於此。人們為了紀念藺相如這位創造出“完璧歸趙”、“澠池鬥秦”、“將相和”、“刎頸之交”、“負荊請罪”等成語典故的一代名相和縱橫家蘇秦之子蘇代,將兩人所葬之地稱為“蘇藺”。


蘇藺村人代代相傳,當年藺相如死後,有人為了向秦王邀功,偷偷割下他的人頭給秦王送去。趙王得知後,遂賜給藺相如十七顆銀“頭”,分十七個地方掩埋,連抬棺材的人都不知道哪個裝著藺相如的真屍。20世紀70年代初,這裡還有大大小小八九個墳塋,後因修鐵路、開荒等原因都消失了。

據傳說與史籍分析:公元前260年間,趙同秦在長平之戰趙軍40萬人馬被秦軍坑死,這期間,趙國宰相藺相如,並沒有隨軍到此地。

所以,《修武縣志》載有“傳:相如趙人,但言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相如病篤,而不言其卒葬名,蘇藺蘇亦無考”。

其四,古時候,原有兩個村子,在東的叫蘇莊,在西的叫藺村。相距較近,並且中間有條南北大道。

後來,兩個村子的人口、房子逐漸多了,連接成了一個村,合稱為“蘇藺”村了。為此,至今還傳有“東蘇莊,西藺村”哩。

如依“蘇莊、藺村”之“蘇”與“藺”姓而定“蘇藺”村名,也是事出有因,而查無實據。因今村無一姓蘇或姓藺的。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據民國時《修武縣志》“氏族表”查證:蘇藺村姓李姓馬者為大戶,是從山西鳳臺縣野坂村遷來的移民,民國20年(公元1931年)已傳19代。另外,已傳14代姓李者,部份遷李範村,11代姓李者遷至崗莊。其他姓氏,毫無歷史記載。

不過現今當地人,多數人贊同“蘇莊藺村”之說,究竟對否,尚待落實。

據民國《修武縣志》記載:蘇藺李巷、東李巷、孫巷、東王巷、馬巷、新李巷共252戶、男姓776 ,女姓471人,共1247人。其中東王巷14戶,68人;孫巷僅有6戶,35人。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焦作蘇藺村,竟與著名成語“負荊請罪、完壁歸趙”名相藺相如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