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在外工作多年,身邊也有挺多來著潮汕的朋友,

每次放假,要問潮汕人的第一項目,那就是回家。

回家幹嘛呀?“甲糜”(喝粥)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如果你要說潮汕沒有什麼特別好玩的景點,那沒人反駁,但是如果你要說潮汕的東西不好吃,那說明你還不是一個合格的吃貨~

很多人來潮汕的目的都很簡單。奔走粵東潮汕(汕頭、潮州、揭陽),逛吃逛吃嘛。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潮汕人的一天,都要從一碗簡單“糜”開始,潮汕白粥也稱“白糜”,不像半流質的廣州粥、北方粥,潮汕的糜通常都比較粘稠,很多朋友會好奇,一碗白粥有啥好吃的~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在潮汕,小小一碗粥,也是有很多說道的,在這裡,一碗粥有百來種雜鹹供你選擇!白粥配雜鹹,簡直就是後宮佳麗三千的即視感呀~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粥入嘴寡味,只為了襯托後面的酸甜苦辣鹹香鮮,這樣的搭配,在潮州被稱作“殺嘴”,即“爽口”之意。所謂一碗潮州白粥,後宮佳麗三千。搭配許多雜鹹的白粥就是那坐擁三千佳麗的帝王,是舌尖上的皇帝粥。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潮汕有句俗語這麼說“米碎飯食會飽,十二菜桌也無巧。”米碎飯是指用殘碎米煮成的乾飯。俗語表達的是一種淡泊自足、不是奢求的生活太多。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但其實這句話也透出一種很有趣的觀點:“原來普通的米飯與高級筵席也能形成對立關係。”潮汕雜鹹品類之多,有時都不知道從哪叫起。

做法多以鹽醃製為主。以前無論山裡還是海邊,都是因為窮苦,通過醃製得以保持食材不變質,葷素海鮮什麼材料都能拿來醃一醃,招牌雜鹹代表就有:鹹菜、菜脯、烏欖、貢菜、姑蘇香腐、鹹鴨蛋、醃青瓜、橄欖菜、鹹魚、醃蟹、醃蝦姑、鹹薄殼、醃蟛蜞、薄殼米、紅肉米、地豆、腐皮、臘腸、甜黑豆、力茄頭、魚飯等等等等。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統計,目前傳統的潮汕雜鹹就有155種,而浩浩蕩蕩的雜鹹大軍的數量還在與日俱增。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關於潮州人食糜習俗的緣由,曾經有過“環境說”和“缺糧說”的兩種觀點

“環境說”認為,潮汕氣候炎熱,流汗過多,需要食糜以生津養胃,充飢解渴。

“缺糧說”認為潮汕地少人多,糧食緊缺,食糜比食飯更能節約糧食。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眾說紛紜,也各有各的理由。但考察歷史,清初之前潮州素以“平原沃野”著稱,每年都有大量的餘糧供應至福建等地,而此時潮州人的食糜習俗似乎已經形成了,因為從北宋開始,吳復古等潮州先賢就大力提倡食糜養生,說白粥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小編覺得潮汕“白糜”就像潮汕人內斂的性格,謙和,純淨,耐得住尋常日子。像米粒和水的融合,人就是米粒,水就是環境,吸了水的米粒飽滿而柔軟,不張揚,就在這一刻關了火,米粒微微開花就好。水則因米粒的舒展,卻又不完全爛透,從而有了質感、有了清香,輕嚼仍有張力,米香便在口腔裡瀰漫。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如果你以為潮州人自持,淡而無味,甚至柔弱,那可錯了。潮州人是天底下最隱忍的群體之一,你以為他退他讓他不爭,實則以退為進厚積薄發。

“潮州厝,皇宮起。”小巷深處潮州民居雕樑畫棟,結構精緻令人嘆止;

潮菜文化的繁華,從一句從前的京城官場民謠可以看出來:“看你腐敗不腐敗,有沒有去吃潮汕菜”;而這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潮州白粥,有了配菜,那便是天底下最無解的食物了。

如果你也有緣路過潮汕,不妨點上一碗“白糜”體驗下後後宮佳麗三千如何?

潮汕人說:想家,更想那碗“糜”

今天也是一個贊換一條小魚乾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