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發展到後期為何只剩下刀劍矛?

Mc毒


在冷兵器時代,士兵手中的武器通常比較單一,就是題目中提到的刀、劍、矛。但這裡說的只是多數士兵的情況,不論是在冷兵器發展的前期還是後期,兵器的種類始終是五花八門的,而刀劍矛由於獨特的優勢,逐漸佔據了冷兵器的大半江山。

首先題目中提到的矛主要應用在車戰時代,隨著車戰時代的過去,矛也逐步退出了主流兵器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槍”。槍是從矛演化而來的,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矛的“血統”,題中的原意應該是刀劍槍三種。

這三種武器能逐漸佔據主流地位,一定會有他的過人之處。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軍隊越來越正規化,士兵的武器也出現了統一配備。刀劍槍佔據主流後,其他武器由於被使用的機會越來越少,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相信還會有一些傳承人依然在不斷傳承有關這些冷兵器的技藝。

刀,劍,槍的優勢我們一個個來介紹,首先是刀。刀的歷史是非常久遠的,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刀,石器時代古人類就會用石頭等物件製作單刃武器,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刀。

刀由於使用方便,招式易學,加上製作工藝簡單、成熟,非常受將士喜愛。刀和其他兵器想比,更容易形成戰鬥力,甚至隨便揮舞就可以發揮較大威力,騎兵也看中了這一點,刀就成為了騎兵習慣使用的武器之一。

劍和刀不同的是,劍並沒有被大規模生產和裝備部隊,劍逐漸在戰爭之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唐宋開始,舞劍成為了一種娛樂方式,明代各武術門派針對劍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今天,太極劍等一些劍法還在各種場所出現。一些做工精美的劍也被賦予更多的附加意義或者用來象徵身份,或者用來辟邪鎮兇。

槍被稱為“百兵之王”,槍和矛作為長兵器的代表,在面對刀劍時擁有天然優勢。槍其實就是在短刃後面加一根長棍,最初的目的和主要作用就是“長”,可攻可守,還能投射。以槍為主要兵器的古代部隊,除了車戰時代的長槍兵外,要數明代的秦良玉最為出名,秦良玉統帥的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在鎮壓叛亂的戰鬥中表現十分搶眼。

最後,其實還有一種冷兵器一直存在在人們的視線中,它就是“弓箭”。從后羿射日到現在成為一種體育項目,弓箭的歷史和前景是其他冷兵器望塵莫及的。無論是在古代哪一個朝代,弓箭兵始終作為一個重要的兵種,直到火器營取代了弓箭兵的地位。

綜上所述,與其說冷兵器最後只有刀劍矛被廣泛使用,不如說是冷兵器發展到最後,真正主宰戰場的還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兵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兵器也是這樣,刀、劍、矛的功能和製作工藝符合古代的需求和工業水平,自然會被廣泛使用。


鄧海春


樓主說的很對!古代後期主要作戰武器就是刀劍矛!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這也是經過歷史演變,從實用性得出來的結果!

首先我們來看劍!劍一般為指揮官所用!因為其體積小重量輕!一般軍中拿劍的級別都不會低!相對於一般士兵來說!指揮官參加白刃戰機會較少!說白了,劍就是防禦性武器!另外戰場指揮官的劍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刺殺逃兵!劍的功能主要是刺!試想一下,戰場上若是有逃兵,好傢伙,指揮官在後面拿著大刀猛砍,估計不知道的,還以為後面被包抄引起陣腳大亂,那不是太滑稽了。



我們再來看看長矛!長矛在古代戰爭中一直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論它怎麼演化,它最主要的的作用是軍團接觸戰的首選!因為軍隊方陣或者集體交戰在能接觸到對方時,矛所組成的刺蝟型外圍是最有效的攻擊方式!這時就看那一方會先被突破打開缺口!

那我們再來看看刀!刀與劍不同,刀的主要作用是劈砍威力大,如果是在兩軍混戰中,優勢明顯!因為擊殺效果肯定比劍要好!你劍刺兩下不如刀砍兩下威力大!那比長矛優點在哪裡呢?我們知道一旦兩方軍隊進入混戰狀態!雖然矛長比刀有優勢!但是混戰狀態下敵我雙方戰鬥人員都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誤傷!另外就是長矛攻擊動作幅度大,很容易被障礙物阻擋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殺傷效果!就算是騎兵在進入混戰狀態時主要也會採用大刀來進行近戰!如果在混戰狀態用槍來刺,肯定不太划算,因為很容易能把你拉下馬,你刺左就顧不了右,不像刀動作快,砍完這邊砍另一邊!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刀劍矛的用途特點!古代人也很聰明!雖然是冷兵器,但是也是逐漸演變追求殺傷效率!就像三國演義裡說的,大刀都幾百斤,後來不用的道理就是從實用性,便攜性,擊殺威力等多方面改進的結果!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九哥脫口秀


只剩下刀劍矛?真的嗎?

且不說遠程武器吧,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鈍器都一直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在中國得到使用的金瓜
日本流行的鬼金棒:


歐洲流行的……歐洲流行的鈍器太多了,數不過來,隨便拿一個舉例子吧,頁錘: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

盔甲在冷兵器的戰場上都是個很重要的東西。鈍器雖然重心不平衡、攻擊距離短、使用費力、慣性大不靈活,但是在對付盔甲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只要戰場上還有盔甲,鈍器就會得到廣泛的使用。

而在盔甲式微之後,由於鈍器有上述缺點,所以也被放棄了。

在長柄武器方面,古代的後期也不是隻有矛的。

一直沿用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瑞士戟說話了嗎?日本薙刀呢?中國長柄朴刀呢?


史話戲說


冷兵器發展到後期,性能主要以破甲為主,除了常用的刀矛以外,像是鐵鐧、鐵錘等重型冷兵器也大規模出現在戰場上,至於劍則早就被淘汰了

自古以來,東西方的冷兵器是五花八門,從前秦時的長劍、長戈、斧鉞,到晚清時花樣繁多的十八般兵器,中國的冷兵器發展絕對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本文只是大體說一下。

前秦時期的武器,除了長矛以外,其他的武器都早就被淘汰了(弓箭、弓弩除外),例如“劍”這種武器,漢朝以後就很少使用了。

“劍”的巔峰是在先秦時期,在春秋戰國的亂戰之中,劍是軍隊的絕對主力武器。劍之所以在那個時代稱霸天下,主要是因為冶鐵技術不發達,青銅武器一直都是當時的主流。而青銅的質地是很脆的,不太適合劈砍,用青銅製成的青銅刀往往鋼性不夠,在劈砍時容易崩壞。而劍的主要使用方式是“刺”,對鋼性要求較低,這才導致青銅劍繁榮一時。(春秋時期名劍——越王勾踐劍)

可後來隨著鐵兵器的普及,劍很快就被刀給取代了,而且這個取代過程非常快,此後劍也逐漸演變成一種禮器和裝飾物,徹底退出了戰場。

雖然劍的消失令人倍感遺憾,但漢代的環首刀,唐代的儀刀、橫刀都是源自先秦時期的長劍,也算是劍的一種延續。

到了宋朝,冷兵器的種類就非常豐富了。根據北宋的《武經總要》記載,宋軍主要近戰武器有:刀、槍、棒、骨朵。

這四種主戰武器中,刀和槍所演變出來的種類是最多的,其中刀的種的名目種類有: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

槍的名目種類有:雙鉤槍、單鉤槍、雙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大寧筆槍。

相比之下,棒和骨朵的種類就較少,“棒”其實就是狼牙棒,“骨朵”則是一種鐵錘。

除了這四種武器以外,北宋時期其他的近戰冷兵器也有很多,例如:叉、鉤、斧、長矛等兵器。很多人都認為,古代士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刀,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對於步兵而言,長槍是最主要的作戰武器。

槍是“四大名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

戚繼光《紀效新書》寫道:

“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槍的長度大約在1.8—2.2米之間,長度超過大多數冷兵器,起碼比刀長太多了。在步兵肉搏中,槍對於刀的優勢非常大,有長槍護體,持刀者刀根本近不了身,在古代真正的步兵對抗中,槍是絕對的主力。

(警察在對付持刀兇徒時,都是使用長杆武器,因為在真正的近戰中武器越長越佔優勢,兇徒還沒靠近警察就被制服了)

而“槍”這種武器也有劣勢,槍最大的劣勢就是不宜掌握,需要經過長期的正規訓練才能熟練駕馭,再配合步兵陣型方可發揮其最大威力。

所以古代官軍的戰鬥力一般是要大大強於農民軍的,因為官軍士兵都是職業軍人,天天訓練,對槍的運用比較嫻熟,這也是為啥經常會出現十幾萬農民軍打不過幾萬官軍的情況(明末常常是幾萬官軍吊打十幾萬農民軍)。

相比之下,刀的使用就很簡單,只要你有一把子力氣,就可以揮刀斬群雄。只不過刀實在是太短了,在步兵作戰中很吃虧。

但是除了長度吃虧以外,刀的殺傷力是不亞於槍的,所以到了唐朝,唐軍將刀和槍進行了結合,將刀的手柄加長,發明了陌刀,這種武器兼具刀和槍的優勢,到了宋代更是被髮揚光大。而這種長柄刀缺點只有兩個,第一是重量太大,第二是造價太高。

(北宋的朴刀就是一種長桿刀)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任何一支步兵軍隊而言,武器絕對不是單一的,像刀和槍這種基本武器都是要裝備的,並且這兩樣武器也是相互配合的。明代的戚家軍就是長短兵器配合使用,達到了幾乎無敵的境界。(戚繼光的鴛鴦陣就是長短兵器結合,陣前有狼筅和長槍阻擋,倭寇的根本無法近身,即便是有個別倭寇殺入陣中,也有盾牌手持刀將他解決)

由此可見,在步兵作戰中長槍是絕對主力。但在騎兵作戰中,刀就成功完成逆襲成為騎兵的主要兵器。而除了刀以外,狼牙棒和流星錘也是宋、明時期騎兵的主要武器。

因為在宋代,遼、金、西夏、蒙古的鎧甲都已經非常強大了,刀根本砍不透鎧甲,於是狼牙棒和鐵錘這種“笨拙”的鐵疙瘩開始興起,因為只有流星錘和狼牙棒這種重型兵器才能突破敵人重甲,將敵人硬生生地砸死。(金軍重騎兵人馬具甲,被宋人稱之“鐵浮屠”,普通刀矛很難對其產生傷害)

北宋之後,火器慢慢地登上歷史舞臺。在最初的時候,火器配合冷兵器使用的,可是隨著火器的進步,到了後來就變成了冷兵器配合火器使用了。

據北宋官方撰寫的《武經總要》記載,北宋軍隊裝備的火器有:毒煙球、火炮、蒺藜火球、震天雷。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在騎兵上的巨大劣勢,南宋對火器尤為重視,在北宋的基礎上,南宋又開發出帶有步槍性質的突火槍,據《宋史·兵志》載:

“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南宋在火器上的發展讓金國也不甘落後,由於金國佔領了中原,金人獲得了大量能夠巧匠,在火器方面很快迎頭趕上。

在蒙金、蒙宋戰爭中,火經被大規模運用到戰場上,但是當時火器的威力還不是很大,特別是真正意義上的火槍武器還沒有出現,冷兵器依舊是主導。

順便提一句,可能有人會質疑,在蒙宋戰爭時期,蒙古人經常用回回炮攻打南宋城池,這種回回炮的威力極大,甚至可以摧毀城牆,可見當時火器的發展已經相當先進了。

但其實回回炮不是火炮,回回炮是一種從中亞引進的巨型投石機。這種投石機利用槓桿原理將巨石拋向遠方,進而摧毀敵人防禦工事,當時的鐵火炮威力並不大。

明代之後,火器的發展使得耗資巨大的重甲騎兵逐漸退出了戰場,取而代之的是造價低廉,且對早期火器有一定防禦作用的棉甲輕騎兵。

面對棉甲,普通的刀就足以破甲,而狼牙棒等重型兵器的裝備數量開始減少,畢竟這種武器的重量實在太大,對使用者的體力要求太高。

不過叉、鉤、斧、長矛、狼牙棒這些武器並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直到晚清時期,這些武器依舊出現在中國的各大戰場上。

(《繡春刀2》中出現的明代狼牙棒)


千佛山車神


說到底是後勤的緣故!兵器的損壞速度是非常快的,這全部需要後勤人員來做維護。我們拿起一把刀,隨便砍到一塊鐵或者石頭上,刀刃就會捲起來,兩刀互砍不出十回合立馬變成鋸條。這使得一場戰爭下來,後勤的磨刀磨劍的活就夠喝一壺的了。以南宋抗擊蒙古軍時的數據來看,每名士兵每天需要兩個時辰的時間用來做武器保養,擦盔甲,磨刀擦劍等等。這就使得各種武器都只能挑那種易被維護的,像長矛這種的,把竹子或者木頭削尖就可以了,像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使用的長矛都是用木頭做的,打仗的時候藉助於戰馬的衝刺速度,投擲或者直接插入。這種木矛的保養維護十分簡單,削一根都不需要10分鐘,打完仗撿回來繼續削尖就能繼續用。

其次,刀劍本身就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在早期,除了刀劍之外還會有各種五花八門類型的冷兵器,但是之所以會誕生這些兵器僅僅只是因為生產刀劍的技術不過關。當時還不懂得鍊鋼,打鐵鋪裡出來的鐵都是生鐵,含碳量太高,易脆易折。所以才不得不有大斧狼牙棒等,這種武器是建立在增大兵器截面積,使其不容易脆折,但是徒能加的幾倍,重量卻讓他們吃不消,現在有刀劍,而且質量還不錯,肯定是直接用刀劍了。


優己


甲具和兵器歷來都是政府嚴格控制的器物。

宋朝不許民間藏有甲具和弩;但是可以持有刀、槍、劍、弓四類武器;到了明清時期,冷兵器已經不是戰爭的主力,便逐漸允許民間擁有其他武器,民間的武術運動和武器逐漸發展起來,十八般武器便是這一時期總結的。

不過比起其他的“冷門兵器”,刀、槍、劍、弓、棍五類是其他各種兵器的基礎形態,分別能提供劈砍、劈刺、突刺、遠射、打擊等冷兵器的主要功能;且民間持有歷史更為悠久,故而在冷兵器逐漸淘汰出歷史舞臺的時期,這種活化石更容易保存下來。





存在與邏輯


儘管大家都很熟悉“十八般兵器”的說法,但裡面的大部分兵器並不實用,個人出於偏愛使一使沒關係,但如果想要在軍隊中大規模應用,兵器必須簡單易上手,這樣一來降低士兵的訓練成本,每天反覆練習幾個固定的拼殺動作就可以了;二來聽命令不容易出錯,三來冷兵器時代都保持緊密的作戰隊形,根本不容許隨便亂動,否則很容易誤傷戰友。所以像刀、矛、劍這類用法簡單的兵器最受歡迎,至於什麼方天畫戟、鳳翅鎦金钂、五股託天叉之類,用法都太複雜,很難普及。

還可以看看戈這個例子,它是在先秦時代成為主流兵器的,甚至直接成為戰爭、軍事的代名詞,金戈鐵馬、反戈一擊、大動干戈,等等等等,然而在十八般兵器裡甚至沒有它的位置,這裡有多種原因,但有一點很重要:它看起來攻擊手段多樣,可以刺、可以啄、可以砍,可是要論刺,完全可以用矛;要論啄,可以用戟;要論砍,可以用斧鉞。也正因此,戈的外形不斷簡化,先是去掉一邊的鋒刃變成戟,後來橫出來的那一道也不要了,直接變成矛。


張不叄讀秦史


這個問題不是很對。因為冷兵器發展到後期,只剩下刀劍矛的時候,已經是文藝復興之後的近代了。而且這個概念應該限定於歐洲戰場。其他地區,各種戰場冷兵器還很多呢……

比如明清時代的各種鐮刀類武器,俄羅斯射擊軍的大斧頭、印第安人的單手戰斧等等


至於為什麼歐洲戰場主流只剩下刀劍矛。根本原因就是火器的大興盛。特別是進入十七世紀,歐洲火器威力和精度的不斷提升,火炮和火槍逐漸成為戰爭中的主角,冷兵器在戰爭中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比如西班牙方陣,一開始還有長矛兵、火繩槍手、戟兵、劍盾兵等兵種,之後戟兵和劍盾兵被淘汰,只剩下長矛兵和火槍手,兩個兵種的比例大致為2:1到1:1。


之後尼德蘭共和國的莫里斯親王更提高了火槍手的地位,縮減方陣縱深,讓火槍手組成陣列進行循環射擊。

等到了莫里斯親王的學生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時代,更重視火力打擊的威力。瑞典軍隊軍隊會進行三排齊射,也就是著名的“古斯塔夫的雷霆”。按照古斯塔夫的戰術思想,火槍兵一次齊射就可以為長矛兵實施衝鋒作好充分的準備。這樣的一次齊射,不僅可以給敵人更大的殺傷,而且還可以極大地打垮敵人的士氣。

在1631年的布賴騰費爾德會戰中,一個瑞典軍官如此回憶:“我令滑膛槍手們在敵人進至火槍火力射程之內才進行齊射。先是前面三列齊射,接著是後面三列。然後,我們衝進敵人隊形,用滑膛槍和馬刀擊倒他們。”

顯然到了17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要殺傷方式已經是火槍了,冷兵器逐漸成為火槍的輔助品。需求的降低,自然導致了冷兵器的減少與簡單化。

對於步兵來說,已經不需要裝備戰斧、戰錘、斧槍等破甲武器了,因為面對火槍,鎧甲也在被逐漸的淘汰。一方面步兵在大量裝備火槍,另一方面,步兵只需要裝備長矛就可以滿足基本的肉搏和對抗騎兵已經扛住戰線的任務了。相應的,比如雙手巨劍之類的武器,也在快速被淘汰。弓弩什麼的也更不用說了。

對於騎兵來說,騎矛已經意義不大了,重裝騎兵更喜歡用好幾把手槍貼臉射擊,然後手持長劍就能應對肉搏任務了,輕騎兵僅需要馬刀就能滿足基本的作戰任務。

總之,正是火器的大發展才使得冷兵器在戰場上被迅速的淘汰和簡化,體現在歐洲戰場上,就只剩下長劍、馬刀和長矛了。


冷兵器研究所


因為這是時代的選擇。當時間到達文藝復興晚期以後,火器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正常人能夠承受的重量的盔甲已經不足以抵擋火槍子彈的威脅,再加上方陣時代已經到來,個人的武勇無法匹敵精良的團隊合作,因而這種高成本的厚重盔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被世界大多軍隊所淘汰,而失去了厚甲的保護,像刀劍一類的輕便利器就可以對敵人造成有效殺傷,而沉重的戰錘和昂貴的大劍也一樣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故而逐步被淘汰了。


當時間進入16世紀後,火繩槍技術趨於成熟,其威力足以擊穿一個0.5CM厚的板甲胸甲。全身加厚的板甲自然也是有,但其費用也只有極其富裕的大貴族才能負擔得起,所以雖然大多數士兵都裝備起了板甲胸甲,但是總體而言,士兵的披甲面積是呈下降趨勢的,裸露的手臂和鎖骨就成了利器攻擊的絕佳位置。因為火繩槍攻擊完之後的裝填十分繁瑣,因此這個時候的火槍兵是非常脆弱的,出於保護目的,由長矛組成的方陣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面對長矛的集陣,就是全身板甲的重甲騎士,也不敢硬衝進去,阻斷敵人的進攻步伐,長矛兵便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在戰場了,只有能夠砍下敵人的手臂,這個人基本上就失去了戰鬥能力,相比於沉重的戰錘和大斧,刀劍小斧一類的利器則要更佔優勢,不僅僅是便於攜帶,揮動起來也要方便的多。由於披甲率的降低,刀劍的殺傷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文藝復興中後期的戰場上,經常可以見到雙方士兵在火槍對射後,舉刀衝進敵陣進行廝殺。

而且這一現象不僅僅在歐洲有發生,在中國,隨著火器的發展,士兵的披甲率也是在不斷的降低,到了明末,曾經盛行的大斧、骨朵等一類重兵器也紛紛遭到淘汰。進入清朝後,基本在正規軍中就見不到刀劍矛以外的冷兵器身影了。



火器工坊


不太懂,估計這些制式武器做起來簡易,價格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