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算法、平臺、芯片和應用!國家未來將重點培養這類人才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相繼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通過其他創新機制,將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列為重要建設任務,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但是,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跨學科創新平臺不足,學科建設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礎理論、原創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較少,複合型人才培養導向性不強,高校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方面。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

據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介紹,一方面,將以國家發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戰略需求為中心,以“需求導向、應用驅動”“項目牽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準培養”為基本原則,瞄準“理論、算法、平臺、芯片和應用”等急、斷、缺的短板領域,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複合型人才並重的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適度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為我國搶佔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領域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意見》特別重視多維融合的推動策略。一是學科建設強調“融合發展”,健全學科設置機制,以學科重大理論和實踐應用問題為牽引,促進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向更多學科滲透融合;二是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複合培養”,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創新和實踐能力;三是課程體系建設強調“精密耦合”,以“全鏈條”“開放式”“個性化”為目標,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識課程體系和應用模塊課程;四是評價機制強調“組合創新”,以成果評價為突破口,科學評價論文、專利、軟件著作權等多種成果形式,推進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分類評價機制,構建有利於教師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評價機制。

據悉,下一步,三部委將根據《意見》開展一系列創新舉措,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能力。

一是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有條件的高校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以自主試點、先行先試方式,自主設置人工智能交叉學科;

二是支持高校與人工智能領域骨幹企業、產業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設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建立任務驅動的跨行業跨學科導師團隊,促進科研協同創新發展和博士生聯合培養;

三是設立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聚焦人工智能重大問題和突破方向,實行聯合科研攻關和融合育人;

四是健全學位質量保障機制,設立跨學科評議專家組,設置專門的評議要素,鼓勵高校開展自我評估,支持學會、行業協會開展第三方評價,合理借鑑國際評估;

五是教育部將加強政策措施統籌協調,成立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指導高校實施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及時總結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


理論、算法、平臺、芯片和應用!國家未來將重點培養這類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