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最近,2019年各省市GDP陸續公佈。與北方許多省份經濟數據的斷崖式下跌相反,位於東南沿海的福建省GDP卻大幅增長6000多億,不僅全國排名前進兩位,還提前一年完成了趕超對岸的任務。與最近大熱的江蘇一樣,福建也是個大內鬥省,福州廈門泉州“三國殺”的精彩程度一點不輸“散裝蘇”。

日前,三土邀請來資深福建通宇騰,在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目前群友已突破掃碼入群的人數上限,還想加入的可以先添加三土的個人微信tgnf1987,我單獨拉入群)做了一場關於福建的講座。


大家好,我是宇騰,福建泉州人,關注“三土城市筆記”很長時間了。今天有幸受土哥之邀來讀友群與大家交流。

最近,關於“散裝蘇”的話題在網上討論得很激烈,其實,夾在長珠三角洲之間、平時沒啥聲響的福建,也是個大內鬥省。而且跟江蘇那種純粹圍繞經濟,不牽涉行政地位的內鬥不同,在福建,省會是福州,但行政級別最高的城市卻是廈門,而GDP排第一的又是泉州。這種政經嚴重分離的情況,使得福建的內鬥尤顯複雜,“三國殺”曠日持久。

那麼,福建的這三座“頭部城市”,各自都有哪些優勢與不足呢,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觀察和看法。


福州:我才是最沒存在感的省會

說起“最沒存在感的省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濟南,就是南京。的確,這哥倆的經濟首位度在省會城市中常年位居倒數兩名,但要說“最沒存在感”,我覺得還得屬福州。

濟南、南京雖然經濟實力不及青島、蘇州,但行政地位還是高於,起碼是等於後者的,“全省政治中心”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福州就尷尬了,身為省會,可只是個地級市,而作為計劃單列市的廈門,卻是副省級,難怪常有外地人誤把廈門當為是福建省會。

福州為什麼會政治上、經濟上都不如底下的城市呢?我想這可能跟福建的發展戰略有關。

在福建,名義上有兩大都市圈,一個是福州都市圈,也叫福莆寧都市圈;另一個是廈漳泉都市圈,也叫閩南都市圈。但出於歷史(閩南長期較閩北富庶)和現實(閩南與對岸同種同音,便於對臺工作)的考慮,過去一直更傾向於閩南廈漳泉金三角。這其中,廈門又扮演著閩南領頭羊的角色。

按照省裡的打算,應該是想由廈門帶動閩南,再由閩南帶動全省。所以改革開放以來,才又是支持廈門建設特區,又是優先考慮廈門的城市形象。而作為省會的福州,很長一段時期內反而不受重視,不僅知名度遠不及廈門——後者有鼓浪嶼,有曾厝垵,有廈大,有環島公路,而前者能想起來的,似乎只有三坊七巷——就連城市行政級別都低後者一級,想來也真是憋屈。

不過隨著“強省會時代”的到來,雖然福建至今沒有明確說要優先做大省會,但我們還是能夠明顯感受到,最近這幾年,福州發展正在駛入快車道:

2015年,福州一舉拿到自貿區和國家級新區(福州新區)兩張王炸,並承辦了第一屆全國青運會;

2016年,福州第一條地鐵開通試運營,比廈門早了一年半;

2017年,長樂撤市設區,進一步擴大了福州市區版圖;

2018年、2019年,福州連續舉辦了兩屆數字中國峰會,2020年還將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此外,長樂機場也恢復了國際招牌,並獲得海絲門戶樞紐機場地位;上下杭、煙臺山、馬廠街等老街區開發如一個接著一個;而福耀玻璃、永輝超市、網龍、銳捷、瑞芯微等一批品牌民企更是活躍在國內外市場上,成為福州經濟最亮的仔。

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2019年,福州GDP達到9392.3億元,較去年大幅增長了1535.49億元。增速在省會城市裡,僅次於昆明和合肥,距離TOP20 僅一步之遙。

但福州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比如說盆地地形限制了城市的擴張,使得福州雖然靠海,但主城區卻一直蜷縮在蓮花山、五虎山、鼓山、旗山的四抱中,對外交通多受阻隔。正因如此,福州才於2017年大力推動長樂撤市設區,就是希望通過長樂改區,使福州市區跳出原有的盆地侷限,真正成為一座“濱海都市”。

儘管有這些阻礙與不足,但我以為,身為省會的福州,未來依然是福建最有實力參與全國競爭的核心城市。

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廈門:三線實力、二線城市、一線房價

前面提到,廈門在福建真是被當成寶一樣的呵護。省裡傾盡全力扶持廈門特區建設,而廈門呢,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也的確成果豐碩。

自貿區落地、BRT與地鐵的建設、鼓浪嶼的申遺、金磚會議的召開、金雞百花獎的長期落戶、入選2023年足球亞洲盃主辦城市……這些都彰顯出廈門這座城市的活力,也難怪曾在廈門工作多年的leader,在2017年金磚會議上都稱讚廈門是“高素質、高顏值的活力之城”。

2019年,廈門GDP從上一年的4791.41億猛漲至5995.04,漲幅甚至超過泉州、福建,達到25.12%。排名更是一口氣躥升了12位,超過同為副省級的長春、哈爾濱,而且極有可能超過還沒公佈數據的瀋陽,從而將東三省踩在腳下。

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但廈門也不是十全十美,也存在不少問題:

1. 房價過高

很多朋友講,廈門是“三線的經濟體量、二線的城市地位,卻有著一線的房價”。論GDP,廈門在副省級城市當中常年名列倒數,比福州、泉州差了有3000多億。但廈門特別是島內的房價卻直逼北上深。

究其原因,在於廈門作為福建的臉面城市,這裡彙集了全省特別是閩南地區的大量資金(熱錢)。許多福建人以在廈門尤其是島內擁有一套房為奮鬥目標和身份象徵。所以我們會發現,廈門的城市資金總量遠高於其地區生產總值,這就勢必推高房價。

雖然就某方面來講,房價高代表了這座城市的預期前景向好,值得投資。但過高的房價也在客觀上驅趕著年輕人,抑制了創新,這顯然不利於廈門新興產業的培育,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2. 島內外發展不平衡

廈門土著普遍有所謂“島內情節”。在他們眼裡,島內和島外就是兩個世界,只有廈門島上才算是廈門,還說什麼“寧要島內一張床,不要島外一間房”——沒有上海的命,就不要學上海人的矯情。

長久以來,廈門把大部分的資源都堆在廈門島內思明、湖裡兩區,導致島內島外在醫療、教育等方面差距懸殊。島外四區中,集美、海滄的城建和配套還算好一點,同安、翔安需要補的課就太多了,以致於2018年,中央巡視組特別點名批評廈門“小島意識”濃厚。

事實上,廈門本來就小,城市腹地本就不足,如果不能拋棄重島內、輕島外的“小島意識”,發展後勁堪憂。不過隨著廈門四橋一隧(海滄、廈門、杏林、集美四座大橋和一條翔安隧道)不再收費,廈門地鐵2號線開通運營,以及進出島新通道的建設,島內島外的一體化進程有望加速。

3. 與泉州、漳州的微妙關係

前面提到,福建把很多資源投入到廈門,就是希望把廈門打造成閩南地區的領頭羊,帶動泉州、漳州共同發力,進而成為整個福建的經濟引擎。然而由於各種原因,除了廈漳同城取得一定成果——如廈漳大橋、廈漳城際公交等,所謂“廈漳泉一體化”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其中廈門和泉州,更是長期競爭大於合作。

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還在於是城市行政級別和經濟實力的錯搭。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又是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行政級別比省會福州都高,自然不會將泉州放在眼裡。

可偏偏泉州的經濟總量長年位居福建第一,加之歷史上廈門(同安縣)一直屬於泉州府管轄,後者的歷史底蘊遠比廈門悠久、豐富;而現實中,廈門又不時利用行政優勢,挖泉州的牆角,把一些泉州的企業的總部(或者研發基地、運營中心)弄到廈門的觀音山、五緣灣落戶。新仇舊恨加到一起,搞得泉州人對廈門也是一肚子的意見。如此內耗,對廈門顯然不是好事。


泉州:愛拼不一定都會贏

1978年前,昔日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在福建省內的排名其實很靠後。但隨著改革開放,泉州底下的晉江、石獅等地的鄉鎮企業大批崛起,並逐步發展出以民營企業為主、輕工產業集聚為特點的“泉州模式”。

活躍的民營企業與發達的縣域經濟,使得泉州GDP連續21年位居福建第一,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46.66億元,距離“萬億城市”僅一步之遙,排名也由去年的19位上升至18位。

隨著環泉州灣都市圈的建設,海絲國際藝術節的舉辦,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三土去年曾參與其中洛陽橋部分的規劃保護,可惜後來申遺沒成),泉州正在努力提升城市知名度。作為泉州人,我為家鄉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同時也不諱言,泉州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1. 中心城區首位度偏弱

泉州縣域經濟發達,每個縣市都擁有自己的產業和自己的知名品牌,這是泉州經濟領跑福建的一大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這也導致了泉州整個城市人口、產業分散,中心城區向心力不足。作為中心城區的鯉城、豐澤、洛江三區,無論經濟總量,還是知名度,都遠不及底下的晉江、石獅、惠安等百強縣市。

某種意義上,泉州不是一座大城市,而是一個由眾多中小城市組成的地區,這個問題在縣域經濟發達的浙江同樣存在。這種“小馬拉大車”的狀況,使得中心城區很難集聚高端資源,並容易受到省會福州與特區廈門的虹吸。這導致泉州雖然貴為福建經濟“一哥”,泉州市區的城市建設卻遠遜隔壁的廈門,難怪被人戲稱像個“大縣城”。

而要想突破目前的發展“天花板”,保住全國城市前20的位次,就必須適時調整行政區劃,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大力推進環泉州灣都市圈建設,實現由“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轉型。

2. “剪不斷理還亂”的泉廈關係

前面提到,由於行政級別與經濟實力錯配,泉州與廈門誰也不服誰,對由廈門主導的廈漳泉同城化(現在進一步把龍巖、三明這倆山區市納入,升級為閩西南協作發展區)一向不是很“感冒”。

但現在是一個都市圈、城市群的時代,城市要發展不能總是單打獨鬥,泉州要想有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處理好與廈門的關係,畢竟這個鄰居是搬不走躲不過的。

如何協調好泉廈的關係?我覺得關鍵在於錯位發展。比如廈門爭當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泉州就主打文化交流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如此方能各展所長,共同助推閩南三角洲的崛起。

3. 城市知名度偏低

相比廈門和福州,泉州在省外的知名度就要低得多。很多人聽說過晉江、石獅,卻不知道泉州,這一點比較尷尬。更有甚者,有些原本屬於泉州的東西,因為泉州沒有認真宣傳,被廈門“搶”去成了它們的特色。以至於本地媒體都忍不住呼籲:“泉州,請你高調一點好嗎?”

事實上,泉州可以拿出來說道的東西很多。品牌方面,像安踏、匹克、盼盼、達利、柒牌等,都是“泉州製造”;人文方面,這裡有西街、老君山、洛陽橋、清涼寺等旅遊景點,鄭成功、俞大猷、蔡襄等知名人物,難怪白巖松都說:“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作為市民,我們不奢望泉州一夜之間成為廈門、杭州那樣的“網紅城市”,但起碼得有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城市IP吧。

省會、經濟一哥、政治老大分屬三市,這個省的內鬥不輸“散裝蘇”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在過去幾十年所取得了世所矚目的發展成就。1978年,福建GDP只有66.37億,排名全國23位,甚至不如雲南、廣西、江西等老少邊窮地區。到了2019年,全省GDP達到42395億,增長了638倍,排名也從23位前進至第10名,成為進步速度最快的省份。

但福廈泉的省內“三國殺”也讓人糾結。畢竟,相比江蘇、山東,福建的經濟體量有限,撐不起三座頭部城市。在長三角、大灣區這一南一北的競爭壓力下,福建需要有一個核心城市來帶動全省,參與全國的區域城市戰爭。但它會是誰呢?

三土有話說:在一些人的觀念裡,江浙不分家,其實在明清兩代,閩浙才是一家(當時閩浙總督就設在福州)。與江蘇的一馬平川不同,閩浙兩省多山地丘陵,只是浙江多了一塊杭嘉湖平原。今天閩浙兩省的GDP之差(19957億),約等於杭嘉湖(23865億)。更重要的是,這塊平原上誕生了杭州這樣一座“新一線”強省會,在其帶領下,浙江無論是曝光度,還是資源的聚集度,都超過福建一大截。作為外人,我不好說福建未來該怎麼辦,但結束“三國殺”,確立一座核心城市,卻是福建更上層樓的必經之路。

(更多長三角區域城市分析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三土城市筆記”或“三土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