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一大堆,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樣讓說出的話深入人心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驗——

1. 給下屬交待工作,明明說得很清楚,但他就是聽不懂,做不到。

2. 跟人約見面,明明說好了時間地點,對方卻還是找不到地方。

3. 自己明明很有把握的事情,最後卻出現變卦,導致可信度下降,說話沒人再願意聽。

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很委屈。覺得自己很無辜。

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沒有把握好說話的3個關鍵要素。導致說出的話力度不夠,給人的印象不不深刻,甚至給人不靠譜的印象。


說了一大堆,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樣讓說出的話深入人心

說話不在於說得多少,而在於精準。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沒了解人在什麼情況下能夠有效地接收信息。

第一:有序的話語能讓人更集中注意力。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認知學家認為,人們在接受信息時,不僅不會忽略其中的順序,反而會非常的重視。

來看下面這個場景:

報告李總,上次那個客戶剛打電話,說之前咱們發過去的貨有問題。正要給您打電話呢。

他說下午要來一趟,問您有沒有時間。

他說讓我過來問問,然後回覆他。

能聽出要表達什麼意思嗎?

  • 信息點1:客戶反饋貨品有問題;
  • 信息點2:
    客戶下午要來拜訪;
  • 信息點3:客戶需要確認李總是否有時間。

如果是按照場景裡的說法,聽話者就容易聽蒙圈,不知道應該給出怎樣的反饋。

而如果按照三個信息點的順序,依次將事情擺出來,就能讓人更清楚更明白地瞭解意思。

他會據此做出相應的反饋:

首先查看自己的時間表,看是否有時間;

其次會告知說話人,給對方回覆。

然後還會準備瞭解下貨品的情況,以備溝通時心中有數。

這樣按照一定的順序說話,才能讓人更清楚意圖,從而做出有效的反饋。

所以對說話者而言,或許會覺得交代關鍵事物的次序不太重要,但對於接收信息的一方來說,他就會感覺混亂。


說了一大堆,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樣讓說出的話深入人心

說話時傳達的信息混亂,只能讓人無所適從。

第二:無關的話少說或者不說。

很多人說話習慣於把很多信息放在一起,重點和非重點信息雜糅,這樣容易讓人越聽越糊塗。

例如下面這個案例:

下午把這個表填一下。格式要調好。上次你的那個就不對。別跟上次那個表一樣,看著太亂了。

這個都說過好幾次了,每次交上來的表都有問題。

你看小李做的,就讓人挑不出毛病。

一段話,主要意思無非是讓下屬把表格填好,記得調整格式。

可是卻添加了好多無關信息,讓人聽得不知所以然。

實際上,與其說一堆囉嗦的叮囑話語,不如把格式到底要怎樣調說清楚。

說其餘的信息,無非是讓下屬注意工作細節,但聽起來,最後很可能讓人忘記主要信息。

第三:關鍵詞要突出,多用肯定句。

下面這個例子可能你也經歷過:

妻子讓丈夫去買菜。提前囑咐說:要買白菜,不要買胡蘿蔔。

結果丈夫買回來的,只有胡蘿蔔。

因為妻子一直在強調:不買胡蘿蔔,但在丈夫聽來,就只記住“胡蘿蔔”。

而如果妻子直接說:只買白菜。不去說那個被否定的事物,丈夫的腦海中就不會有這種印象,也就不會出錯了。

所以,在說話時,直接說想要的,而不要說“不要的”,否定的話不要過多強調,以免讓記憶力出現偏差。


說了一大堆,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樣讓說出的話深入人心

總結下來就是:

說話有順序;

重點要突出;

多用肯定句。

瞭解了這三點,就能明白什麼情況下,人才能高效接收信息。

在具體運用中,可牢記下列三個關鍵法則:

  • 第一:說話有條理,把細節交待清楚。

還拿上司給下屬安排工作為例。

如果只交待任務名稱,那是不夠的。

對於一項完整的交待來說,需要包含下列五點:

  1. 任務名稱;
  2. 任務具體要求;
  3. 需要反饋的形式;
  4. 截止時間;
  5. 可用的資源。

很多人往往只安排個任務,其餘信息就不透露。這樣,一方面會讓接受任務的一方不清楚細節,導致工作做不到位;


說了一大堆,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樣讓說出的話深入人心

交待工作時,要一次性把要點說清楚。

另一方面,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導致不能完成,執行者不知道如何處理,會延誤工作。

比方說,安排下屬去做一份關於友商競品的調研,那麼,不僅要說明報告內容和截止時間還得交待:

  • 需要的預算或是資源情況怎樣;
  • 需要聯絡的部門和人員是什麼;
  • 反饋的形式是Word還是PDF,或是PPT;
  • 反饋方式是郵件還是在線傳輸,是否需要抄送相關人員……

這樣,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把相關注意事項都說明白,員工做事就有了參考模式,就能更有針對性地,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反之,任務交待不清,細節不明朗,再加上員工不去求證,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那麼最後很可能會導致返工。

  • 第二:說話時把前因後果、背景信息說明白。

我曾經在一次外出參加一次展會活動時,就因為沒說清楚見面的具體地點,導致錯過和約好之人的會面。

我當時到得比較早,所以提前鎖定一個位置,告訴對方我在安檢處的旁邊位置。為了讓對方更容易發現我,我還說旁邊有個什麼標誌物。

結果坐等又等,對方也沒到。得到的信息是:

對方也說自己在安檢處旁邊,卻沒看到我。也沒看到我所說的標誌物。

後來因為都要趕時間,就各自先去忙了。

直到過了小半天,我才反應過來,原來展會有兩個門:南門和北門,也就是正門和側門。

每個門都有安檢的地方,所以我的問題在於,只說了“安檢處”,最關鍵的方位沒說清楚。而南門和北門是兩個相距很遠的地方,所以,對方找不到我也是必然的。


說了一大堆,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樣讓說出的話深入人心

溝通時,相關信息一定要說清楚,尤其是細節部分。

從那以後我就記得,說話時一定要把相關的信息說清楚。如果少交待一個信息,尤其是關鍵的,諸如方位等,就很可能會導致誤會。

如果對方細心,問一下,或許還能避免互相找不到的情況。如果對方也想不到這點,那麼,兩人之間就可能達到“最遠的距離”。

就好比我們如果外出,需要去的地方是地鐵附近,最好就要問清楚或是說清楚是哪個口,否則遇到那些大的地鐵站,互相之間甚至隔著街道,那就很可能南轅北轍了。

  • 第三:說話別給自己挖坑。

這一點主要是指說話要留餘地,別說太滿、太死。

比如有一次,我去一個同行那裡參加活動,她當時說:等活動結束我給你們拿禮物。

而等到活動結束時,卻尷尬地發現禮物不夠了。

我當時就覺得,自己以後說話也得注意。

當事情沒有確認好時,最好別先把話說出去。否則一旦實現不了,尷尬是一方面,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會打折扣。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言出必行,但總難免會有意外因素的出現,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以,說話時留點餘地,別說太滿,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說了一大堆,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樣讓說出的話深入人心

說話留餘地,才能保持自己的人設。

想起電視劇《武林外傳》裡,李大嘴總是喜歡大包大攬,動不動就“這事兒就包我身上了”,結果並不能勝任,反倒給自己添堵。

答應了錢掌櫃做月餅,卻根本不理解“獨一無二”的月餅是什麼意思,折騰半天也沒能讓錢掌櫃滿意。

任何人在說話時,都要謹慎,即便做不到三思而後行,也要做到先想,再說。

朱熹在《答王近思書》裡說:“不可不深自警省,訥言敏行,以改故習之謬也。”也是旨在提醒我們,說話時要多加考慮。別快言快語,先把話說出去,而後收不了場。

結語: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不管是面對面的溝通,還是在線上交流,都需要把話說得清晰到位。這樣才能減少溝通成本,讓交談更有效。

掌握有效說話的秘笈,就能讓自己更有話語權,更有影響力。

琦亭,好習慣踐行者。愛讀書,愛分享。傳遞有溫度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