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地宮挖出“龍袍”,被丟棄庫房30年後,國寶變成“稻草”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剛硬”的朝代,在接近300年的時間裡,明朝的統治者從未像別的朝代一樣和親、割地以祈求和平共處,他們一直與周邊的侵略者頑強對抗。明朝有一位皇帝,他開創了萬曆中興,平定了寧夏少數民族的叛亂,還曾經下令抗日援朝,他勵精圖治,在張居正的帶領下,讓明朝的經濟政治煥然一新,他就是明神宗朱翊鈞,但是由於朝廷的紛爭不斷,明神宗開始厭倦朝政,30年間從未上朝執政,因此很多人都說明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明神宗。在明神宗的地宮定陵裡,專家們挖出了他的“龍袍”,但是由於當時的專家們不具備太多的專業知識,“龍袍”被丟棄到庫房裡,呆了30年,從國寶變成了“稻草”。

古墓地宮挖出“龍袍”,被丟棄庫房30年後,國寶變成“稻草”

當時的考古學家們,為了重新拾起傳統文化,將考古工作重視了起來,但是當時的考古學家們並沒有現在的考古學家這樣專業。國家雖然將考古這件事重視了起來,卻忽視了考古學家們是否有考古的能力。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學者,他對歷史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在郭沫若的帶領下,這些考古學家挖開了一座又一座的古墓,收穫頗為豐富,但是後果也是極其“慘烈”的。當時明神宗的定陵被發現了,郭沫若主動申請帶領考古隊進入定陵。

古墓地宮挖出“龍袍”,被丟棄庫房30年後,國寶變成“稻草”

於是,在郭沫若等學者的帶領下,定陵就這樣毫無準備的被開啟了。一眾學者興奮地闖入地宮,仔細地觀察著地宮的構造和文物,殊不知他們這樣突兀地闖進定陵,已經給定陵的文物帶來了不可逆轉的損害。當時還有傳說稱,定陵裡有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一部明朝時期的古籍,這本古籍收錄了古代中國著名的典籍,是一本古籍的“大合集”,專家們興奮地在定陵裡搜尋起來。

古墓地宮挖出“龍袍”,被丟棄庫房30年後,國寶變成“稻草”

在搜尋的過程中,這些專家們發現了明神宗的棺槨,還發現了龍袍。當時專家們直接進入定陵,讓許多字畫和絲織品文物都迅速碳化了,在發現龍袍時,龍袍已經十分脆弱了。但是當時的專家對這些文物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這些絲織品被搬出定陵後,就被放置在一個小平房裡,也就是當時的定陵庫房,這個庫房裡什麼保護措施都沒有,這些絲織品文物就這樣暴露在空氣中。本來就已經開始碳化的文物,得不到保存,更是變成了風一吹就能成灰的“易碎品”。

古墓地宮挖出“龍袍”,被丟棄庫房30年後,國寶變成“稻草”

一件國寶就這樣,成為了“稻草”。這樣的情況直到2015年才得到了改善,現在的專家們非常重視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專門為定陵的文物打造了一個密封又恆溫的儲存櫃。只不過這些絲織品再如何保護,都無法恢復原來的樣貌了,有考古專家利用了現代科技將明神宗的龍袍還原了,製作了一件仿品,也算是圓了後人們想見龍袍的一個心願了。定陵挖掘的悲劇,給考古學家們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也是從那個時候起,考古學家再也不去主動挖掘古墓了,之後的考古行動都屬於搶救性的挖掘,很多古墓都是被施工隊發現的。

古墓地宮挖出“龍袍”,被丟棄庫房30年後,國寶變成“稻草”

定陵事件不僅僅是一個打擊,也是一個警告,挖掘了定陵的郭沫若等學者還想去挖掘秦始皇陵,還好當時國家極力反對,阻止了另一場悲劇的發生。國寶不能變“稻草”,要有足夠保護文物的準備和信心,才能夠去挖掘古墓,不然這樣的行為和盜墓賊又有什麼區別呢?

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