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到了帥氣的“醫生”,我卻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們看到了帥氣的“醫生”,我卻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2020年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國產紀錄片非《中國醫生》莫屬。

而這部劇紀錄片此前出圈是因為帥氣的徐醫生。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中國醫生們救死扶傷道路上歷經悲歡離合,有溫情、有責任、有矛盾、也有希望。

必須要說:他們值得敬佩。

不過這部紀錄片引起橘子興趣點的反而是裡面的病患。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9集當中病患頗多,其中令橘子印象最深的是第8集《希望》裡的一對夫妻。

這對夫妻是侏儒症患者。

他們歷盡艱難生了個身高正常的兒子,幾乎是這個家庭全部的希望。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侏儒症患者為什麼生孩子這是一個倫理問題,橘子不做過多評述。

但是小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隨時都可能發病死亡。

第一次手術非常成功,之後又經歷了第二次手術,也很成功。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最後花光了錢,負債累累,但一家人高高興興回家了。

很明顯除了介紹醫生,想說的是:殘疾人戰勝了先天困難朝著光明和希望而去。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整體看上去非常充滿溫暖對不對?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妻子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

人家說,有孩子才是完整的家。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丈夫則說:只是擔憂孩子會不會遺傳我們的侏儒症,也不是很在意這個心臟病,一個家庭有一個孩子就很完美了。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這句話瞬間戳破了看似溫暖的謊言,幾乎令橘子一瞬間到回到2017年看《生門》時的感受。

不知道在座各位有多少人看過這部紀錄片。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豆瓣標記人數過了兩萬,在紀錄片中算偏大眾的。

這部紀錄片先出電影版,後出劇集版,橘子這裡主要以2017年的劇集版為主。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隨便舉幾個令橘子印象深刻的例子。

夏錦菊,33歲,孕6生2,已經有一個女兒,肚子裡是兒子。

術後大出血,手術床上醫生說子宮保不住,她非要保兒子 ...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期間心臟驟停搶救2次,輸了6000ml的血,相當於全身血液換血4次。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老公為了做生意從頭到尾沒出現過,只有她爸爸和姑父什麼的親戚在。

最後病床邊只有她爸爸摸她手安撫她 ....

還有腦癱孕婦張穎。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以及一個去世的孕婦,婦產科專家明明勸她別生孩子,因為她生這個孩子自己就很有可能喪命,就是不聽,也是覺得一定要有個孩子家庭才完整,自己生個孩子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

最後孩子出生,她死了。

橘子不否認確實有部分女性希望有自己的孩子,揮灑母性光輝和企圖延續人生。

但其中有多少是因為“我老公覺得”、“他們說”、“常言道”被迫生育的,恐怕不計其數。

事實上,很多女性沒有權利也沒有意識去做生育選擇。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誰不想每天下班回家葛優躺,刷刷劇逛淘寶早點睡覺,週六週日逛商場公園,定期旅遊。

一旦懷孕生孩子,多年的努力,即努力讀書上學考研工作,都可能瞬間化為泡影。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沒保障或保障不充分,生育剝削現象不可避免。

職場歧視晉升有天花板,懷孕面臨失業風險,喪偶式育兒有苦難言。

那麼多女性恐婚恐育是為啥?

時間真快,一晃三年過去了,《生門》裡談的東西到今天顯然還普遍存在。

從《中國醫生》裡的這對侏儒夫妻,到最近因為食不果腹把孩子遺棄在福利院外的貧窮夫妻,大概會有很多人發出疑問:為什麼都這麼艱難了,還要生孩子?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這裡要釐清一個界限,什麼是窮人,或者乾脆說,什麼是普通人。

橘子已經在上一篇裡提到過了:月薪3000以下。

他們當中大部分人,沒有坐過飛機,可能也沒有一件正宗牌子的衣服。

窮人為什麼越窮越要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生殖慾望首先是寫在基因裡的,裡面還牽扯到很多非常複雜的問題,時代,風俗,傳統等等。社會頑疾太複雜了,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這其實不是橘子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我比較想說的是,年輕人的焦慮。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一直以來,很多自媒體告訴年輕人這個世界有多繁華,要如何參與這個消費至上的社會,不停地為他們製造擇偶、婚戀、生育焦慮。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年齡就該結婚生子,大家都是普通人,你難道還想創造世界改變未來不成?道理是很直觀的,但他們卻沒有還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普通人是為了什麼活著?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中考剔除了一部分人,高考又篩掉一批,那些努力讀書考上大學的人,最後普遍成為996,加班是常態,房子買不起...

到年齡了,每個人都想要你結婚生子,連你自己都覺得自己應該這樣。

然而這個社會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生了就行,養貓養狗一樣隨便養大到法定年齡就轟出門掙錢養家。孩子不是貓狗,他們是人,不只是能三餐溫飽就行。

如果僅僅只是溫飽,那中國的每個地方都在上演《何以為家》。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想要生,想養,首先得有錢,有閒,還要有房。

可想而知,年輕人們有多不願意生。

更重要的是,我們好不容易長成了20多歲具備獨立思想的成年人,卻又要被“別人說”、“他們覺得”這些邏輯給推到火坑重新燃燒。

為了誰?反正不是為了自己。

有孩子確實能夠在未來享受天倫之樂,也有獨身過的瀟灑自在,這都是觀念和立場,不論對錯。

但問題是,是不是自願,還是,反正大家都這樣,那我也就這樣唄。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每個人似乎都只是被裹挾在洪流裡裡面,生與不生,願不願意都是次要的,我們是什麼?是某種蔬菜,還是真正的人呢?

這個社會有很多疾病,大家互相感染,卻沒有人肯醫治,於是太多這樣越艱難越要生的“病人”遍佈中國大地。

橘子當然知道有的是自願,也是無奈之舉,為了老年可以有個保障。

可以但沒有必要非得這麼做。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從《生門》出現的時候,其實橘子隱隱約約覺得年輕人不再那麼逆來順受了。

越來越低的結婚率和生育率都是很充分的證明。

但是當《中國醫生》剛出來時,大家看到了醫生的偉大,帥氣,牛掰。

所有的自媒體都在宣揚他們救助病人,而我們說出輕飄飄兩個字:感人。

或者將其冠上“最美”、“最帥”這樣的標籤。

這沒錯。

可惜很多人沒有看到片子的另一面:這些病人為什麼那麼艱難?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好多艱難完全可以避免的。

但是卻被“有孩子才完整”、“我們好能吃苦”、“抗壓能力強”、“生而為人本來痛苦”這些觀念給掩蓋了。

我們需要感人嗎?需要。但我們更需要反思。

所以橘子才覺得《生門》、《何以為家》、《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是偉大的作品。

女性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選擇生育或者不生育;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孩童並沒有要求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是成年人的一廂情願;

佔世界百分之70的普通人因為生存活得艱難無比,卻被忽略。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那些無奈和卑微不應該被忽視。

相比之下,《中國醫生》這部紀錄片是有心的,將心放在了“醫生”身上,這是選題方向,一點問題也沒有。

只是橘子希望大家在看這些作品的時候,能夠仔細想想這些普通人的艱難。

這對侏儒症患者父母,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他們如此艱難還要生。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他們要承擔孩子的醫療費用,孩子要承擔動手術帶來的痛苦。

他們的一生都要為孩子的醫療費用打拼,省吃儉用一輩子,孩子去醫院成為家常便飯。

他們本可以避免的。

可是看著屏幕上哭得很傷心的母親,誰還能忍心責怪他們呢?

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你们看到了帅气的“医生”,我却看到了卑微的“病人”

要改變的,還是這個社會。

為什麼不能多一點《生門》、《何以為家》、《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這樣撕開表象,直擊痛點的作品呢?

要讓這些作品告訴我們:不要被輿論和孝道裹挾,別人覺得我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我們完全可以讓自己活得沒那麼艱難。只要拒絕“他們說”、“常言道”,回一句“關你屁事”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