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與“她”的故事,蕾絲,你不知道的事

蕾絲是一種舶來品。網眼組織,最早由鉤針手工編織。歐美人在女裝特別是晚禮服和婚紗上用得很多。18世紀,歐洲宮廷和貴族男性在袖口、領襟和襪沿也曾大量使用。

十四世紀,天主教奉行禁慾主義,通過戒除肉體上的慾望與享樂來實現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可以想象當時少得可憐的娛樂活動。蕾絲就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的歐洲大陸商業中心弗蘭德斯。

她與“她”的故事,蕾絲,你不知道的事

早期蕾絲以金屬絲編織而成,特別有錢的貴族土豪用金銀絲編織的蕾絲,沒那麼有錢的只能用鐵絲,直到十五世紀蕾絲才以絲或棉為主材料。所以早期的蕾絲是非常沉重的,想穿蕾絲沒點體力不行啊,不知道這是不是蕾絲起初男人穿的更多的原因。

隨著歐洲商業中心從弗蘭德斯轉到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十六世紀蕾絲在意大利流行起來。和樓上的小織女說的差不多。當時貴族婦女受到教條的諸多限制,沒啥好玩的只能織蕾絲,後來她們又將織蕾絲的手藝傳授給了教會的修女。而修女們用蕾絲手藝賺點外快,於是蕾絲首先在意大利的修道院中風靡起來,最先用在教堂的裝飾中。

她與“她”的故事,蕾絲,你不知道的事

十六世紀時蕾絲只能通過手工完成,所以價格昂貴,貴族們也只能在袖口或領口裝飾上一小段蕾絲。現在能明白為啥總在有錢的地方流行蕾絲了吧。

那個時候貴族王室都是很嚴重的蕾絲控,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伊麗莎白一世。傳言伊麗莎白身形消瘦,為了擋住細長的脖頸她始終戴著蕾絲製成的拉夫領。蒼白纖弱的伊麗莎白與她雪白硬挺的拉夫領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標誌,堪稱當時英國的全民偶像。

她與“她”的故事,蕾絲,你不知道的事

貴族為了效仿女王的拉夫領,不惜用金屬絲做支架。Ruff領非常僵硬以致穿戴時無法低頭,吃飯時只能用長柄勺喂到自己嘴裡。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硬拉夫領熱度逐漸褪去,自然下垂的軟拉夫領成為流行。

由於歐洲貴族對蕾絲的狂熱追逐,蕾絲在服飾上被髮揚光大。經歷了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洗禮,男裝的華麗繁複在十七世紀到達頂點,而到了十八世紀則逐漸簡化。

她與“她”的故事,蕾絲,你不知道的事

十七世紀男裝的奢華登峰造極

十八世紀男裝逐漸簡化

當蕾絲從男裝上褪去,卻與女性更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的歐洲社會對蕾絲的需求非常大,只能手工完成的蕾絲使得工人非常勞累。直至十八世紀後期John Heathcoat發明花邊織機,蕾絲製造業才算進入了工業化時代,這種機器可以生產非常精細和規則的六邊形蕾絲底,手工藝者只需要在網上織成圖形就可以了。其後,John Leavers又發明了一種機器,使用法國提花織機的原理,可以生產蕾絲圖形及蕾絲網。Leavers的機器非常複雜,由40000個部件和50000種線構成,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工作,奠定了現代頂級蕾絲的基礎。

手工蕾絲

說是傳手工蕾絲,其實多數稱為:棒槌蕾絲或是棒槌花邊。抽紗工種的一種。是採用上等棉線,按設計樣稿的佈局,運用數十乃至上百個特製的小棒槌用手工編織而成,故名。

她與“她”的故事,蕾絲,你不知道的事

棒槌花邊原是歐洲傳統的手工花邊。它是由編結工藝發展而來的。古代,歐洲民間曾以魚骨為別針,紮在墊子上,然後以羊腳骨為繞線管,所製成的花邊稱為骨花邊(bone lace),後來又稱繞線管花邊。16世紀,歐洲繞線管花邊有所發展。17世紀,比利時布魯塞爾是繞線管花邊生產中心。意大利熱那亞的繞線管花邊也較著名。18世紀,繞線管花邊幾乎遍及歐洲,品種大多為內衣或手帕、衣袖的鑲邊等。

19世紀末,歐洲繞線管花邊工藝傳入中國山東省。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煙臺婦女開始學習用繞線管制作花邊。由於繞線管在當地俗稱棒槌,所以在中國便稱為棒槌花邊。20世紀以來,棒槌花邊在歐美各國已衰落,而在中國都有所發展,主要集中於山東煙臺和濰坊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