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在潮州,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民謠中所說的“橋”,指的就是“廣濟橋”,舊時因韓湘子書“洪水止此”的石碑於橋畔,又叫“湘子橋”。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廣濟橋位於潮州城東門外,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橋樑之一,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因造橋艱鉅、結構多樣、在橋上又有商市等原因,使其聞名海內外。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指的就是廣濟橋,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廣濟橋的十八梭船就會連成一線,神似長龍臥波。此時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的桃花,以及沿江的綠柳,都像是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這一番景緻在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盛傳海內外的“潮州八景”詩中,描繪得絕妙:“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樑上冒,驚濤聲徹海門潮。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雲霄。”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就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讚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賬”也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樑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開,以通舟棋”,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湧澎湃的洪流傾瀉。此外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誌有載:“清雍正三年,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掣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廿四樓臺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鑑”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臺,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鑑、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云:“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簷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一里長橋一里市”

舊時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臺,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諾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向遏行雲,聲報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臺動搖,雲影散亂,衝風起而波浪驚也”,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裡猜拳行令,妓篷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舸一溪橫,深夜如聞鼙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已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幾經修築,爾後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新修復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風貌,重現了舊時廣濟橋的經典,雖然現在的廣濟橋已經沒有了“一里長橋一里市”的場景,但古色古香的韻味還是值得遊覽的。

「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潮州八景之湘橋春漲

潮汕人- 潮汕膠已人個平臺,致力於傳播潮汕文化,宣揚潮人精神,彙集潮汕文化、民情曝光、潮汕熱點、歷史追溯,潮汕風情、玩樂分享、習俗揭秘、潮商故事,生活中的好幫手。

------------------------------------------------

無論你個在內還是在外的潮汕人,都推薦你添加潮汕人的公眾號:

csr540

↑↑↑↑↑↑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貼即可關注,我們每天都會推送最新的潮汕資訊,膠地人,猛猛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