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戰場時代刀比劍更管用嗎?

July-黃小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是什麼兵種,還有作戰模式是什麼。

劍的製作難度較大。

誰都知道,劍是兩面開刃,以刺為主,但也可以砍。

劍的製造需要優質鋼鐵,很費工時,僅僅兩面開刃就不同意。

而且劍身強度較低,一次猛烈的格擋可能就會斷裂。

刀的製作就簡單的多,也快速。

抗戰期間為了救急,造過很多大刀片。這種大刀片,農民鐵匠也能完成。就是打一個鐵質的刀身,再刀刃部分用一些鋼即可,沒什麼難度,造價低廉。

別看大刀片粗劣,因一頭是很結實的刀背,所以不容易折斷。

刀劍是否合用,得看什麼作戰模式和兵種。

如果是騎兵,對不起,用不了劍。

劍是用來刺的,騎兵高速騎馬格鬥期間,不適合用劍。

因為劍只要刺入敵人身體,騎兵的速度太快,根本不可能拔出,那麼一柄劍最多隻能殺一個人,隨後騎兵就沒有武器了。

然而,刀尤其是彎刀就不同。騎兵藉助馬的力量,高速中可以一刀將敵人砍死,甚至劈開,但刀仍然在自己的受傷,不會丟失武器。

那麼,如果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兵團作戰?

對不起,刀就不太適合。

為什麼羅馬兵團也用西班牙短劍,而不用刀呢?

因為大兵團作戰,特別講究在最短時間以最快的方法殺死敵人。

而步兵用刀砍死一個人,並不容易。大家看《古惑仔》裡面打群架砍人,砍死一個人最起碼也要好幾刀,有的還要幾十刀。

然而,如果用劍的話,直刺基本一擊就讓敵人失去戰鬥力或者直接死亡。

大兵團作戰,劍的效率高得多。

隋唐開始,隨著冶煉和製造技術的發展,刀的性能越來越強,尤其也具備強悍的直刺能力。李逵殺死李應手下幾十個士兵,就是用朴刀挨個刺死。

所以,華而不實的劍就越來越少,最終基本退出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了。


薩沙


冷兵器戰場時代刀比劍更管用嗎?刀利於砍斬,劍利於突刺。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古代戰場大多是揮舞著大刀向對手砍殺,更有“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作詞的歌曲,因此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的冷兵器時代戰場就是雙方都用大刀互砍軀體橫飛,人頭落地的場景。然而事實上古代戰爭真的是這樣進行的嗎?答案可能會顛覆大家對古代戰爭的認知,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下圖為無堅不摧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下圖為無懈可擊的馬其頓方陣

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16人,士兵與士兵之間有著較大的間隔,馬其頓長矛通常握在離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陣頭上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各不相同。每個縱列的排頭三人和末尾一人屬於關鍵位置,因而選用驍勇而技術高強的士兵。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堅固的密集隊形跑步向前推進,就象一把攻城錘猛烈衝擊敵人的隊伍。下圖為騎兵無法突破的馬其頓方陣


再來看看我國古代的戰爭的陣法,下圖為復原的秦軍輕裝甲騎兵陣型。


這麼多的例舉只想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中外古代戰爭中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無一例外都是以“突刺”為主,西方文明中的突刺武器主要是長毛,比如上述的馬其頓長毛,然後是各種款式的劍;我國古代的突刺武器就五花八門了,秦漢時期流行用戈,戈的好處是突刺以後在收回時還能利用反刃割傷對手,最終還是被長毛所取代。兩軍對壘時雙方相互衝擊以後就開始短兵接觸,這時候長毛已無用,士兵開始使用刀劍展開廝殺。不管手中是用刀還是用劍,士兵們做的最多的動作就是刺!而揮砍只是輔助動作,因為突刺能造成人體重大傷害,同時,在對付穿戴鎧甲的對手時,突刺也能貫穿鎧甲局部,最重要的是突刺動作簡單,動作起來流暢,一個突刺完成以後收回手來又可以進行下一個突刺。而砍劈就不同了,在發力之前必須揮起刀來然後順勢下劈,在這個過程中手臂動作幅度大,動作緩慢,一個砍劈動作完成以後需要手臂繼續做大幅度揮舞,然後才能再次下劈,如果在密集隊形裡或者膠著狀態時揮動空間不足從而產生砍劈力道不夠,而且揮動時造成胸前空擋,對手可以乘機突刺。所以戰鬥中很少有人做揮砍動作,即使手中的武器是刀也要進行突刺動作。下圖展示的是歐洲古代重劍模型

這一點在中世紀歐州表現得尤為突出,歐洲騎士大多穿戴重甲,比如板甲,在對付穿戴板甲的對手時用刀砍劈就很難對對手造成傷害,因此古代歐洲的武器大多為長毛和重劍。雙方相互衝擊時使用長毛對刺,短兵相接時就要用雙手持重劍展開戰鬥了,雙手重劍利用自身堅韌的劍身加上適當的衝擊力可以刺穿板甲,這種效果是刀做不到的。那麼是不是說刀就一無是處呢?在火槍、鳥銃等熱兵器出現以後,板甲作用開始下降,此時士兵需要一種結合劍與刀的優點於一身的武器,這就是彎刀。下圖為我國古代使最廣泛的彎刀——雁翎刀

彎刀集砍劈與突刺功能於一身,是戰術思想和冶金技術進步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彎刀有我國的雁翎刀和日本的武士刀。無論武器如何變遷,戰鬥中都是以突刺為主,哪怕是當下的街頭械鬥也是如此,如果有人持刀揮砍,那麼他造成的傷害大多數為皮外傷,很少致命;倘若持刀者每個動作都是以刺為主的話,那麼他的目的是要置人於死地。這就是黑社會聚眾械鬥時大多用西瓜刀的原因,一刀砍下去最多致人傷殘,假如使用帶尖的利刃刺入對方身體致人死亡,那就要犯下殺人罪了。下圖為雙面開刃帶尖有血槽的短劍,被這種武器刺中後能對人體內部器官造成重大傷害並在短時間內使人失血過多而死亡


兵器知識譜


我更覺得戰場上不能光看管不管用的問題,而是易不易用在以前那些全面戰爭中更重要。

你想劍這個東西可以刺,雙面開刃都能砍。怎麼都比刀這種單面開刃,只能砍的玩意適用性要廣吧?

所以你看,青銅器時代,比如商朝,咱們常能看到商朝出土的青銅劍,而很少見到刀。為啥?因為青銅器都是鑄造的啊,鑄造只要個模子,然後灌銅進去就行了。相同成本下,你願意造一個單面刃的還是造一個雙開刃還能刺的?當然是後者。

而到了鐵器時代之後,鑄造就不行了,為了高硬度必須鍛造。但鍛造是需要不停的加熱,錘它丫的,淬火,錘它丫的,回火,再錘它丫的

而劍有兩刃,要處理的表面是個菱形的四個面。刀只要兩面,劍要開兩個刃,刀只要一個刃。加工瞬間比鑄造那會麻煩了很多。

所以說,從效用來看,劍一定比刀好用。但是因為劍鍛造複雜,而且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對於吃瓜步兵而言,未必用的好刺擊,翻腕切這類使劍的技法。還不如給你把刀瞎JB砍合算。

然後有些人會說,刀比劍堅固。這很扯淡,漢唐時期一般單手戰用劍厚度8mm,刃寬40mm。這麼一坨大鋼條子和單手戰刀是沒啥區別的,刀更堅固的說法更感覺是被大刀片子影響的結果。

但,這重量...一般都是雙手握持才控的住...而如果雙手握持的話,雙手大劍也不弱...


所以總的來說,古代鐵器時代開始劍因為加工繁複,需要練習才能掌控。所以逐漸成為貴族裝逼用途。而軍事上,因為刀的成本更低,上手更快成為主流。

對於到底誰更管用..如果兩邊都是吃瓜步兵的話,拿刀和拿劍其實都是菜雞互啄。而對於訓練有素的士官而言,劍的變化更多,更有優勢。

但話說回來,一寸長一寸強...我能用戰戟糊臉或者長槍透心涼的時候。為啥一定要用刀劍這種東西?


瘋狗的輕武


這倒不是絕對的,而且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刀比劍多,比如歐洲,就是劍士是軍隊短兵器的主流。


從鋼鐵時代開始,中國、中東和歐洲走上了兩個截然不同武器路線。中國人傾向於用刀,是由國家政治和武器成本兩個因素決定的。與歐洲不同,中國軍隊的兵器統一由國家發放,包括武器保養護理的費用,也是國家出,因此節約成本就顯得很重要了。當時中國的冶鋼術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所冶煉出的鋼刀和鋼劍都很厲害。經過了秦代的洗禮,中國的劍已經走向了長而細的八楞路線,因此在冶煉上,花費的成本要很高,比如雙面開刃,以及保證劍鋒對稱。


相比之下,環首刀只要開一刃,卻保持了精鋼刀劍的鋒利特性。另外厚重刀背增強了環首刀的韌性,使得環首刀在劈砍時更不容易折斷。這種低成本的武器自然是非常適合數量龐大又由國家供養的漢軍以及後世的冷兵器軍隊。

這個過程在中東也同樣適用,自從中國的冶鐵技術進入薩珊波斯後,這個帝國同樣放棄了對劍的執念,轉而開始使用鋼刀。後來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更是加深了中東軍隊對刀的熱愛,並且影響東歐人的兵器風格。



和東方不同,西方在羅馬時代開始,便倚重短劍的使用,一方面是羅馬步兵方陣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歐洲當時的冶鐵技術太垃圾,只能打出熟鐵武器。武器太軟,決定了刀劍不能很長。短的話,上下開刃還可以上挑破膛,那這麼一比,劍比刀好使。而後來的蠻族在武器風格上又繼承了羅馬風格,自然的,劍就成了西歐慣用的武器。歐洲進入封建時代之後,只有騎士階級以上的貴族才有資格用劍,因為它的護理費用太高,也只有貴族才養得起(歐洲通過拜占庭帝國引入百鍊鋼技術後劍身開始增長)。



有人說刀比劍更適合破甲,這個觀點其實不對。在中國,長刀在隋唐之後,也是逐漸失去殺傷力的優勢,原因就是甲冑加厚。相比之下,新出現的長柄刀倒是專門為了破甲而生的。在歐洲,短柄的騎士劍也不利於破甲,當截斷板甲、補分板甲和全身板甲出現以後,專門為了突破鎖子甲而生三角劍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更大更長的大劍,這種鋒利的雙手武器,也是專門為了破甲而生的,並且性能優於同時期歐洲的砍刀。


所以說,這個沒有絕對,而是根據不同地域的不同情況決定的。


火器工坊


我認為不一定。刀比劍出現的更晚,大約在秦代後期才大量開始裝備部隊。但是,劍比刀更適合於戰爭,為什麼呢?

刀很適合於劈砍,根據現代一些冷兵器研究實驗,劈砍更加方便易掌握,但造成的損害有限,被砍傷的士兵,只要不是要害,不考慮傷後治療因素,很多都可以恢復。

劍適合於刺殺,刺殺需要一定的技巧,使用劍的士兵需要進行專業的訓練。但劍刺殺所造成的傷害遠比劈砍來的巨大。刺殺會造成身體深層次的損害,人會很快失血死亡,根本來不及救治。其原理類似於今天的子彈。

從戰鬥使用上說,砍需要使用者有一個舉刀的蓄勢動作,出擊時間上慢,而刺不需要,士兵甚至可以挺劍憑衝鋒的勢能就把敵人捅個對穿。在格鬥中,刺的出擊時間也快於砍,而時間差決定了格鬥的結果。

正因為劍的使用需要專業的培訓,對使用者技術有要求,因此許多古代實戰中高明的武術家和俠客都用劍,但是,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參戰人員越來越多,而古代軍隊限於資源無法為大量士兵都提供良好的培訓,所以刀在軍隊軍隊中裝備的越來越多,而劍逐漸退出了軍隊裝備序列。


西安劉律師


這不是個能夠一概而論的問題,早先回答過一個歐洲中世紀打仗是不是隻用劍的問題,從中也可以看出甲冑材料和制式也影響著刀劍使用的規模,這就是看刺傷和砍傷。

比如中世紀的歐洲,主要裝備鎖子甲或者更精銳的板鍊甲,而鎖子甲對於劈砍的防禦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因此刺傷是相對佔優勢的,歐洲人也更習慣使用雙面開刃,利於刺擊的劍。同時,為了擴大刺傷的效果,他們還習慣在兵器上加上種種外觀恐怖的倒刺,尖鐮之類的東西。

對於騎士來說,就因此出現了釘頭錘,鏈枷這樣的東西,在馬上作戰時依靠馬匹奔跑的動力揮舞嵌滿尖刺的釘錘,給予敵人可怕的刺擊傷害。



面對一些裝備到牙齒的精英部隊,鈍擊也被應用得更加廣泛,這在東西方都是通用的。錘類武器可以俘虜敵人,不管是用來勒索贖金還是充當奴隸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而對於東方軍隊而言,選擇刀類武器的則相對多一些。不管是遊牧還是農耕民族的政權。首先就是遊牧民族的彎刀了,有弧度的刃比直刃更利於藉助馬匹的力量造成更強的揮砍傷害。而古代中國的刀類武器使用慣例從漢環首刀,唐刀一直延伸到宋代的手刀。而在漢唐這兩個騎兵大帝國時代,制式戰刀的弧度都是很小的,可以說是接近於劍的直刃,這種制式使得無論是劈砍還是穿刺都相當方便,對於遊牧民族的軍隊,無論是移動還是進攻都需要追求機動性。



普魯士之魂


冷兵器時代其實任何戰場的集團作戰,個人武力都會嚴重弱化。一個人橫掃千軍,萬人敵。只是出現在武俠小說裡。戰場上不可能有這種人。你以為敵方弓箭手都是瞎了眼不成。這和現代戰場重機槍火力點,會被對方狙擊手優先照顧一樣道理。

刀劍特點完全不同,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完全不同。雖然有刺死砍傷的說法,劍比刀更危險,但戰場混戰時只要受傷倒地,基本沒有活下來的可能。這樣一來劍的致命殺傷力也就沒什麼太大意義了。還有就是易用性。刀,隨便一個人都能輪幾下,比劍更易上手。普通士兵還是用刀更簡單粗暴。而且劍的製作成本也更高,更易損。不利於普及。

所以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最便宜,最容易普及使用的才是最好的。

這和現代戰場,AK這把老槍為什麼能經久不衰一樣道理。並不是說它有多好,而是它便宜,耐用,操作簡單上手快。


實現一個曉目標


錯!其實戰劍一直都是步兵的主力兵器,刀更多是配備給騎兵,之所以會讓我們有刀裝備得比劍多主要是來源於清朝,清朝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對刀更青睞。在清朝以前,大部分的朝代制式武器都是戰劍。這主要是因為劍有個刺的能力,這十分有利於近戰格鬥。在古代,由於士兵都有穿盔甲,用刀很難砍死對手,基本上都是用捅死的,因為盔甲有縫隙,可以從縫隙裡捅進去,這就註定劍在步兵捉對廝殺的混戰中更具有實用性。而且同種尺寸的情況下劍比刀更輕,這有利於攜帶。

騎兵之所以用刀不用劍是因為騎兵不需要刺的功能。騎兵在馬背上高速機動,帶來了很強的衝擊力,這使得他們更多是用到砍的功能,這樣刃薄的劍很容易被砍斷,而且輕不利於發揮騎兵衝擊的動能作用(動能等於重量乘以速度),這是他們更偏愛刀的主因。

不過呢,這個問題到了唐代得到了解決,唐代根據劍的刺的功能跟刀砍的功能,開發出來了既能刺又能砍的唐刀,並將其配備給了前線將士,這種武器在戰場上風靡了一段時間,並隨著大唐帝國的崛起而名揚天下。


優己


說白了,時代不一樣,刀和劍的功效也就不一樣。青銅時代劍比刀管用;在鐵器出現之後刀比劍好使。

早期的銅刀發源于于石刀,尺寸都不大。而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一柄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型制和之前的石刀基本差不多。因為那時候的刀主要用做砍削工具,比如宰殺牲畜家禽或者在祭祀中屠殺人牲,也就是所謂的“用”。當然,也不排除當做防身武器,但是在當時確實沒有將刀用於戰爭。

到了周代,因為受到西戎那一套理論的影響,周人習慣於使用劍,而不是刀。西周的劍出土很多,但刀寥寥可數。比如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四十一釐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二十四釐米,類似冰刀形。但鑑於北京地區在西周時期是有著大量的商朝遺民生活的地區,所以這兩柄刀的存在可以說是很特殊的一種情況。尤其是那時青銅的質地較脆,缺少韌性,所以一旦體積過大,在劈砍時就容易折斷。所以與同時代的青銅劍相比較,青銅刀的在戰場上的實效遠不如銅劍管用。再加之劍這種武器很適合西周到春秋時代的戰爭模式。

準確的講,那時的“戰爭”類似於一種大規模的決鬥。首先,平民是不參戰的,只有貴族子弟也就是公、卿、大夫、士們才會披堅執銳的走向沙場。而且,諸侯之間,尤其是像鄭、衛這樣的大諸侯,在開戰之時,要約好時間,同時到達陣地,而後擊鼓為號,雙方共同開動戰車,緩緩前進,直至接戰。這是一種典型的騎士戰爭,不是後來的總體戰。所以,鋒利、精巧、高成本的劍就勝過了粗糙的青銅刀。

但這個時期青銅刀也在逐漸發展,比如,這時開始出現比較大型的青銅刀。而且吸取了劍的一些特點: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但仍舊刀作為一種武器卻遲遲沒有大規模出現在戰場。

戰國之後,鐵器的出現和戰車的沒落使刀的普及得到了機會。一方面鋼鐵大量用於軍工行業之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分出了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佩刀首先要華麗、精緻自不必說,所以仍舊保留了大量的青銅刀;而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和實用性。況且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步兵成為作戰主力,對於缺少訓練的普通士兵來說,再也沒有比一柄能夠兼具削、砍、刺的長刀更合適的兵器了。

至遲到了東漢時期,文武百官所配帶的“劍”,其實大多都已經是環首長刀了。

發現於甘肅的青銅刀,距今五千七百年的歷史。

戰國青銅刀。

戰國青銅劍。

八十釐米長的西漢青銅環首刀。




各種漢代鐵質環首刀。


陳大舍


這得看大環境。

如果這個國家的戰爭不成規模,還屬於流氓混戰,而且士兵大都是無甲或輕甲,那刀就有用武之地了唄。在這種情況下,刀可以直接有效的切割肉體。

如果這個國家的戰爭有小規模了,且將士中甲重甲已經佔一定程度了,那就持雙手重劍唄。因為披甲率太高了,刀就失去用武之地了,這時候,畢竟是小規模戰爭,雙方很難拉開架勢,幾乎都是近身混戰,乾脆就把雙手劍當錘子掄起來遇到誰就拍誰了。

如果這個國家的戰爭成規模了,那就不能逞個人武勇了。這時,單挑用的刀或劍就都不好使了。這個時候,兩邊陣勢拉開,正面長槍陣、弓箭雨、投石車;側面和背面騎馬包抄……這種情況,無論個人多牛逼,自己拎著刀和劍衝上去,簡直是是給對面送肉吃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