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關鍵時候要看到情緒下面的情感


觀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關鍵時候要看到情緒下面的情感


人際互動中最在意的是情感互動

如果做個調查研究,問問學生們最在意的是什麼,一定不是家長老師認為的學習成績,而是“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

所謂關係,不過是情緒表達與情感體驗的代名詞。

同樣,如果做個調研,問問我們這些普通人最在意什麼,一定不是食色睡名利慾,而是好心情,有積極情感體驗,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人際關係”。

這裡,成人需要的並不比孩子有啥大不同,都是情緒表達和情感體驗。

簡單舉個生活例子。

有個朋友,其夫妻二人常常吵架,動輒爆粗口,由於經濟上男方較好,女方沒有正式工作,照顧家庭為主,因為男方几次說出對於家庭關係“狠話”,即等孩子高考後就離婚。

如果你相信了這話就是相信“錯覺”,沒能突破視聽屏障。事實上後來人家過的很好,這時候就會明白所謂離婚爆粗等等,不是表達觀點,而是藉此宣洩強烈情感,“我這樣付出為了她,她竟然看不見,不肯定我,我太苦了!”

觀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關鍵時候要看到情緒下面的情感


影片告訴我們情緒的重要性

藉助電影《十二公民》,前面陸續寫了三個影片,不過藉此說說個人對生活的心理學看法,也就是三個主題:心理活動是錯覺、投射、壓抑。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經過大腦翻譯解釋的,因為主觀也就不再客觀,這就是錯覺。這個錯覺表達出來就是投射,看似說著別人不過說的是自己。錯覺是信息輸入,投射是信息輸出,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根源則是壓抑,我們要活著活得好就不得不“隨波逐流”,壓抑就是必然。

可是,壓抑不是目的,它既不能消滅慾望想法能量,也不能持久保持心情舒暢,還是要婉轉宣洩心聲,這就是情緒的爆發,或者情感的流露。

人是有情物,壓抑厲害爆發厲害,如此而已。看看影片人物的情緒情感表達吧。

出租車司機,激烈情緒後面是家庭教育失敗的感情打擊,言行只是偽裝,情緒也是偽裝,只有最後無人理解時候不得不被逼暴露情感:委屈、生氣、憤怒、自責、怨恨、恐懼。他到底需要什麼?

支持理性推理的老者,經歷公私合營被批鬥,沉重大鐵牌子掛在脖子上被示眾,毫無尊嚴的苟且活著,萬念俱灰時候被一位上臺批鬥的女士暗中相助,這個相助不過暗中舉起鐵牌子,身體輕鬆的那一刻,他活下去信念就此激發。這到底滿足了他什麼?

被冤枉入獄關押一年多的男士,痛苦那種遲到的清白再也無法洗白,就此生活在被鄙視的環境中,這個情形又說明了他需要什麼?

保安是卑微人士,自嘲考不上大學但是成了大學保安,身為河南人多次聽到嘲諷河南人,他的需要又是什麼?

小賣部店主,時常被喊來幫忙,無故被停水停電,心疼自己一櫃子冰棍被花掉了,面對保安說的當地人優勢,自嘲被保安追趕時候屈辱,他的需要又是什麼?

還有其他的每一個人,都在訴說著自己心事,看似借題發揮,不過寬鬆環境裡,可以說出情緒,流露情感。

觀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關鍵時候要看到情緒下面的情感


情緒宣洩後面的終極需求是什麼

上面那個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因為情緒情感需求是一個樣子的。

人是不同的,情緒需要卻是相同的。

這些需求包括很多,馬斯洛替我們總結了,被批鬥者的安全感,保安的歸屬感,出租車司機的失控感,這一切指向的不過簡單的需要:被看見,被認同,被肯定,被接納,被善待。

共情如此重要,又是如此之難,看似我們要的不多,可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太久,那就是我們看不見自己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

人性讓我們趨利避害,讓我們歌頌偉大,讓我們追求美好,獨獨不樂意看看真實的自己,目光遠大不屑於低頭看地,遇到困惑竟然找不到自己的需要。

這些簡單卻可貴的需要,用一句話說,就是承認和被承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活生生,就是飽含情感,濃縮情感,極致情感。

影片的後半段,我們開始看不慣的那些人,一個個被我們接納,只因為真實情感流露,讓我們共同體驗著情感體驗。

最有力量的是情感體驗,是溫暖如春,是真實感受,好比暖陽要比寒冷容易放下防禦外衣。

影片給了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之一,也是心理疏導技術,即有感情的說出想法來。

只要帶著真實情感說,說什麼真的不重要,過程體驗就起到了最好的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