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實行告緡制度後,給巨賈毀滅性的打擊,社會劇烈震盪

漢武帝統一貨幣鑄幣權以及實行緡錢制度後,社會劇烈震盪。後來威力減輕社會的反抗強度,漢武帝還採取了一些懷柔式的實施辦法,比如有意識地樹立為國分憂的榜樣,而一個叫卜式的河南人便有幸成了古代“焦裕祿”。

其實,卜式這個人原本也不是有太多私心雜念,在朝廷對他大樹特樹之前,他還真的是很愛國,發自內心的那種。雖然他不算是大富豪,卻願意響應中央政府號召,把自己的千餘頭肥羊捐出一半支持漢朝攻打匈奴。而那時候還沒有實行緡錢令,漢武帝很驚奇,正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以為這“活雷鋒”卜式一定是藉著捐錢捐物謀取一官半職,居然朝廷命官詢問的結果是,卜式完全為了支持國家打仗,純自願的那種。這種顯然“有悖常人思維”的解釋也使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滿腹疑團,還以為是他想放長線釣大魚呢,所以並不急著提拔他,看看再說。

漢武帝,實行告緡制度後,給巨賈毀滅性的打擊,社會劇烈震盪

看到後來,卜式又一次為賑災捐了20萬。這回真金白銀的漢武帝也感覺他不是裝的了,而是真正的個人覺悟高,於是主動給他當官,而且一路凱歌當到了國家領導人級別的御史大夫。

當然漢武帝給卜式提官的原因也不是就嘉獎其覺悟高那麼單純,而是另有政治指向,也就是為了配合推出緡錢令進行的立體宣傳,為人們配合天子的“合理圈錢”提供一個榜樣的力量。

卜式的典型形像就這樣給塑造樹立出來了,原以為人們會學習卜式好榜樣,踴躍為國作貢獻,不過卻收效不大,尤其是對嗜利如命的商人食利階層,想從他們口袋中“虎口奪食”,那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商家富戶尤其不買帳,能不捐的絕對不捐。看來算緡有即時流產的危險,這對朝廷相當不利,那時因戰爭的折騰又讓皇帝手中特別缺錢,情急之下,漢武帝也只能“霸王硬上弓”,緊接著出臺了告緡政策,採取全民動員的手段,號召大家一起來檢舉揭發偷稅漏稅,然後強制執行,也就是說你不捐也得捐,不捐不僅要強行拿走你的錢物,甚至還有牢獄之災。

於是,皇帝的口袋因此而立馬漲成豬頭,肥得不能再肥,而民間資財也因財富流轉急劇“減肥”,甚至變得有點民不聊生。正如太史公上文所述:“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杜周治之,獄少反者。乃分遣御史廷尉正監分曹往,即治郡國緡錢,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大意就是當時中產階級以上幾乎都被人告遍,官府得民財數以億計,要人有人,要田有田,這種以法律強制財富由社會向中央政府轉移的做法,雖然有效地解決了政府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而此種“殺雞取卵”的近乎野蠻的手法,卻大大傷害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於是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產業。”也就是中等以上的人家大都因重稅而破產,反正你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賺到的錢,因為沒有對私有財產的合理保護措施,到了最後都讓官府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拿走,幹不幹一個樣,所以生民不再經營實業勤勞致富,寧願遊手好閒、偷雞摸狗,再也不敢積蓄產業財富,這樣就大大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漢武帝,實行告緡制度後,給巨賈毀滅性的打擊,社會劇烈震盪

漢武帝劇照

這就是官府進行積極財政政策而出臺的緡錢令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這還不是最壞的,嗣後推出的增稅政策,以及鹽鐵專營、均輸平準法的實行,更是給巨賈豪族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本末之爭”在經濟政策上的具體反映,漢武之前賈誼、晁錯等人就對天下“背本逐末”頗有微詞,到了漢武帝為了配合一統經濟正好對商業“末流”開刀,極度抑商的結果,所以中國古代經濟中“商”的成份一直“發育不全”,直到現在有人還認為中國社會本質上是一個農業社會,如此想來也不無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