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全球範圍在過去數十年爆發的難民、疫情、生態環境汙染危機證明,大自然不是無限餵養人類貪慾的保姆。

日本和芬蘭這兩個國家為世人樹立了一種幸福觀的典範,這種觀念包含自我節制、集體主義,親近自然,人們默契地與天地自然抱持,不加傷害、和諧相處。最難得的是,這種幸福觀是全社會的普遍態度。

城市需要提供 可負擔的房屋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之前提到卡梅爾微型公寓大樓,戶型雖然不大,但提供了類似酒店公寓的公共空間和服務,權衡房租、地段、設施等眾多因素後,對單身人士依然很有吸引力。

後臺有朋友問:“這種生活狀態是不是意味著斷舍離,極簡生活?”

斷舍離,想法很美。從惜物的角度,簡樸讓每樣東西發揮它自身的最大價值,物盡其用,還能減輕個人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但近藤麻理惠的整理術並不能解決你所有的收納問題。現實中家裡東西就是多得放不下,該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你不必扔東西,但可以把東西“扔”給別人,這需要你轉變“所有東西都必須擁有”的思維慣性,以一種精明的方式和鄰居分享。

-01- 微型公寓|單身公寓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卡梅爾微型公寓

城市生活就是這樣:有人願意接受更小的私人房間,去換得共享帶來的機會和好處。

跟鄰居共用廚房,人們真的會這麼做嗎?長久以來,廚房被認為是家庭私人空間,是小康生活的標配。不過我認為如果有折中方案,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種新式住宅產品都需要經歷試用、反饋和改進。

我不認為住微型公寓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它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解決大城市用地緊張和家庭經濟負擔過重的問題

我認為共居社區是適應大城市的一種生活狀態。《生活大爆炸》和《老友記》裡室友間的情誼令人神往。這種公寓可以是名副其實的“垂直街區”,就像磁石一般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房客在這裡展開社交。跟室友相處愉快的話,你就能享受下班回家的遊戲之夜或小型派對。

當然,並非所有住在裡面的人都感覺自己屬於這個社區,這是因為人們對“好社區”有不同的預期。

既然選擇住在現代都市的單身公寓,就是在隱私和與他人結伴、慵懶舒服和緊湊效率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

擴大關於住宅的想象是實現可承受的關鍵。公共住宅擴展了人們對家的定義:一個地址,社區、周邊建築和公共地帶都會影響居住品質。

多倫多智能住宅 SMART HOUSE

這是加拿大多倫多市一個25層微型公寓開發項目,位於市中心最昂貴的地帶。最小單元25.6平米,佈局高效,結合智能家居。智能住宅吸引追求便利、效率和黃金地段的買家,比一般公寓更經濟。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Smart House, Toronto

設計微型單元要能解決購買者最迫切的需求。為此開發者們調查了在市中心住、或打算在那生活的人最關注的要素。結果發現購買者最看重的是儲藏室、廚房和浴室,因此設計要確保這些房間的最大效率。在其他方面,樓內配置有展示廚房和瑜珈室,允許住戶把家擴展到單元範圍之外。


這個項目利用了市中心的好位置。和許多大城市一樣,多倫多的住房需求不斷攀升,供不應求,特別是實惠的住宅產品。微型公寓允許一部分居民用比較小的代價進入住房市場,在大城市落腳,特別是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交通便利,住在微型公寓裡的人無需依賴小汽車。

雖然很多人都在爭取擁有自己的房子,但它絕不是唯一的選擇。好的城市,能提供很多選擇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為了幫人們實現理想的家,向傳統學習和發明新模式一樣重要。接下來我要介紹幾種從過去演變而來、又在當下社會重新被定義的居住形態。

-02- 共享社區|共同住宅

你可能以為好多人不接受共同住宅,畢竟所謂的“美國夢”就是能住進豪華寬敞的私人別墅,儘管真實情況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十幾年前,我曾在舊金山和室友住在由倉庫改裝的公寓裡,讀博期間又住在學者雲集的聯合社區,我並沒想到共居生活這麼快就變得如此普遍。

在丹麥,每位公民都能獲得可承受的非盈利住房,這已成為國家福利的重要一環。這些住宅類型多樣:有專為有嬰幼兒或青少年家庭的多房間住宅,還有為特殊需求的殘障人士、空巢老人、獨居者而設計建造的住宅。公共住宅在丹麥如此普遍,以至於佔到住宅總量的20%(Vandkunsten Architects, 2018)。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Wohnprojekt Wien|Vandkunsten Architects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Diakonissestiftels|Vandkunsten Architects

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學,來自丹麥的留學生安妮研究共居住宅,她試圖揭開共居現象的靈感來源。

回望人類文明歷史,氣候嚴峻的寒帶地區的人因為生存的需要,往往特別重視群體協作,集體生活的傳統在某些北歐國家延續下來。

丹麥的共同住宅通常不超過十個家庭。當人們意識到他們想要更多公共生活,就會建造能共用的廚房,各家輪流值班負責燒飯、大家一起吃晚飯,我對這種生活很是著迷。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某些共同住宅規定社區成員必須參加每週一次的集體用餐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Co-living Housing complex, Bali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居民共同照管種植園是共同社區的重要活動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社區成員定期討論

實證研究表明,社會交往對個人健康水平與有密切關聯,甚至超過性別的影響。心理學家認為,女性長壽並不是因為她們的生理性別,而是因為女性氣質。女性氣質顯著的人群,普遍擁有豐富的社交生活,更擅長表達情感,更願意花精力與他人往來,能在鄰里熟人中發展好朋友。老年人是否長壽尤其跟他們社交的頻率、深度和用心程度有密切關係。那些跟家人鄰居無話可說、也不參與社交活動的老人,比同齡人的平均壽命少5-9年(Friedman & Martin, 2011)。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一項關於長壽與健康的重要研究

幾年前你可能覺得共同住宅令人難以置信,但現在它在世界各地已經非常流行。然而它並不是一種新形態,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墨菲床時代的單身公寓(參看《打開你的世界 從換種方式住開始》)。20世紀的美國平權運動,要讓更多人擁有平等的機會,其中包括在住宅選擇上受到公平的對待。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1900年英國利物浦和牛津的工人宿舍

SRO (Single room occupancy) 是為低收入人士建造的單間宿舍,靠近城市,接近工作崗位。它的雛形是英國工業革命早期的工人房,佈局擁擠,最初英國的工人房沒有完善的上下水管道、做飯要在小巷子裡燒煤,有衛生和健康隱患。

如今的SRO是廉租房的一種,主要靠政府補貼。在紐約、舊金山、溫哥華這些城市,SRO的房客常常是病患纏身的無家可歸者。

1955-2013年,美國有上百萬間廉租房被拆除、銷燬或改造為商用。這樣做的結果是,窮人因為流離失所沒有固定住處陷入深度貧困,更難以擺脫現狀。許多城市為了市中心無家可歸者犯罪、吸毒、收容病人派出的警力和救護人力,付出的代價遠比給窮人提供免費住宅高得多。因此美國的大城市紛紛在市中心補建廉租房。

如今的廉租房設計標準是:房間內配一張床、椅子和小桌,大多要跟鄰居共用廚房、廁所和淋浴間。

那麼,共同住宅和給低收入者建的SRO有什麼不同?

看設計平面就能一目瞭然:共同住宅65%的空間是私人住宅,20%是公共空間,包括廚房客廳、工作間,剩下的15%是走廊和電梯間;而SRO的95%是私宅室內空間,只有狹窄走廊,沒有公共活動區域。

-03- 靠人工智能解決收納問題

大城市的獨居者很少在家做飯,相比碗櫥、冰箱、大功率的抽油煙機和四眼灶臺,還是衣物、鞋子的使用概率比較高。

設想有這麼一種住房模式:你不需要把聖誕節裝飾品、派對用品、滑雪板、棉被都放在家,而只留眼下需要的,把不常用的東西放在更便宜的地方。

嫌衣櫥不夠大?不要緊!“異地存儲”隨時能將存在別處的個人物品直送到家,用什麼呢?現在可以靠外賣小哥,未來可以用送貨機器人!只要在手機上點一下,送貨機器人就能把聚會用的餐具、裝飾品送到指定地址。

當你真想辦一場大型晚宴或請五六好友看電影,你可以在社區預定社區廚房、客房或放映室,頻率也許是每季度一次。這對蝸居在大城市的單身或小夫妻來說,實惠又便捷,你不用因為節假日家人偶爾來訪額外買間臥室。

時下的人們因為無從選擇,往往不得不過度購買或過度租用空間。共居住宅能提供一種輕負擔的安家方案,給那些想要一間大廚房、又不願承擔太高費用的人。跟鄰居共享廚房,就是他們的選擇。

-04- 合作住宅|共享產權

如果把租賃和購買看成是頻譜的兩端,共享產權就在兩者中間。對少子化、老齡化的社會而言,年輕一代可以把獨自購買變成與人合買,並因此降低首付款,縮短貸款時間,而簽署合購協議的買家只需每月支付與全額抵押貸款同類房產相同的租金。

如果購買全屋和合買等價,那麼它有什麼好處呢?簡單的解釋是:以房屋總價100萬計算,假如首付款20萬,貸款總額為80萬。過去獨自購房貸款20年,需要每月按揭支付5200元,並堅持240期,支付利息總額高達46萬;同樣的房子,假設我擁有20%的股份,我只需要支付同等水平的按揭貸款4年,然後就可以把錢投資到其他渠道,我會珍惜自己擁有的股份。我可以自己住,也可能是擁有股份的其他房主住,或者出租給其他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我都只需要很少量的貸款,幾乎不會有因為付不起房貸而被收走房產的風險。

共享股權隨著時間推移在創造財富的部分建立股權,是一種照顧房主和開發者支付能力的金融工具。

安妮和我,還有很多年輕的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怎樣做才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擁有自己的房子。除了適合890都市白領居住的微型公寓、共享住宅,我們還希望找到能讓父母住得舒服、並且適合養老的住宅產品,提供給那些身體健康、有固定資產、子女相對獨立的中年後期夫婦。

目前可以借鑑的模式是合作住宅Cohousing。傾心於合作住宅的用戶最關注的不是房產的升值空間,而是居室的舒適程度和建成以後的配套服務。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從設計的角度,合作住宅有四個獨特之處:

  • 小汽車與私宅分開
  • 連接各家住宅有步行通道
  • 每家活動區偏於房屋一側
  • 有個位於中央的公共區

在北美,合作住宅的發起人一般是有建築開發或諮詢經驗的專業人士,包括建築師、房產經紀人、律師、開發商。先有幾戶家庭承諾加入,從選址到設計、建造、制定社區規則這些重要事務,由大家共同參與決策。

無論是私人別墅群,還是共享一座大房子的形式,合作住宅其實都是所在住區的一個局部。我把它視為一個“生活碗”裡的小單元,所謂的生活碗,提供商業娛樂餐飲購物各種活動,而合作住宅通常直接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溫哥華的合作住宅 吸引不少獨居的藝術家


-05- 城市對策

美國星城公司開發的共享公寓吸引了兩類居民:一類追求優化體驗,另一類是社群主義倡導者。

優化指的是公為房客設置好一切,拎包入住;社群主義者對自己屬於一個集體感到興奮,享受社區感,並願意為社區作貢獻。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星城給聖何塞的公共住宅提案表現圖 |Starcity

現在,星城在舊金山的小型實驗社區已經取得成功並且還在擴張,很快他們將在加州聖何塞市開設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居住開發項目:一棟18層樓高有800個單元的建築。但是大樓的規劃不符合聖何塞現有的分區規則。對此,聖何塞市正與開發商合作編制新的用地規劃以支持合作社區,新條款包括交通計劃、停車場設計和管理,要能滿足居住併兼顧在家辦公。

這包括很多細節:

停車率是多少?對開放空間有什麼要求?住房租金能低於市場價格多少?對運輸、對送貨車有哪些管理要求?所有這些,都是為樂更高密度的都市生活量身定做。

展望未來,你會看到很多大城市開始為混合用地、微型住宅、及短租市場調整現有的分區規劃,應對各種新形態居住的需求。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加拿大多倫多規劃 多層居住景觀提案


-06- 城市系統升級 實現可承受居住

提供住房支付能力的關鍵,是平衡考慮資金、財務和政策。住房確實很複雜,需要一個完整的玩家系統。從關鍵的政府提供資金、作分區規劃,到建築商提供產品,再到設計師作出符合居住習慣的好方案……整個生態系統中,沒有任何一個環節擁有絕對勢力,能單槍匹馬地創造出城市可負擔住房的提案。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區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在規劃決策中會召集利益相關方展開討論

為了讓城市生活變得可承受,官方資助、開發商支持、租房者的金融工具,缺一不可。沒有它們,城市住宅只能維持目前最普遍的形態:精裝修中高檔住宅遍地開花,缺乏特色。

目前北美城市住宅面臨的挑戰是:近郊別墅,市中心超高層,缺少低層與高層之間過渡的多層住宅類型。

相比之下,中國各大城市的新樓盤絕大多數都是造型單調的點式高層,我們缺乏優秀的多元化住宅產品。容積率、日照、綠化等等規劃和建築規範,都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社會需求。

結語

住房類型更加多元化,需要兼顧官方資助、開發商支持、租房者的金融工具三項基礎政策的改革,讓政策能支持住房類型的多種選擇,為形形色色的人打開負擔得起的住房方案。


參考

SideWalk Lab:Toronto Tomorrow. https://www.sidewalktoronto.ca

Vandkunsten Architects (2018). Housing.

Harris, H. (2018). The tiny house movement.

Friedman & Leslie (2011). The longevity projec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BC Housing (2018). SR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case study.

Durrett, C. (2009). Senior Cohousing: A community approach to independent liv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