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潮汕的泰國首富:商界“搬遷戶”,每搬一次都賺得盆滿鉢滿


馬雲爸爸有句話,忒有道理!成功經驗各有不同,失敗教訓卻總是相似。

很多企業家之所以做生意很有一套,在於一旦認準方向就全力拼搏,不折不扣地把事情做好,不拋棄、不放棄。我們天天喊創新,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美國的創新型企業,有70%來自傳統企業,來自科技行業還不到1/4。

泰國首富黃子明家族,是現代經濟浪潮下華人家族企業的“資深演員”,他們逐潮而興,在適應和吸收現代經濟成分中不斷演化壯大。而開創者黃子明的事業成功經驗,就是審時度勢,認定機會就不惜一搏。


商界“搬遷戶”


第一次搬遷:

廣東到曼谷

黃子明,1919年出生,祖籍廣東普寧縣馬柵村,8歲隨父親前去泰國。

父親黃邦賢原在村裡開個小布鋪,一年春節前,家裡被賊搶劫一空,父親就帶著妻兒離鄉背井到泰國謀生,這就是黃子明人生中第一次“搬遷”。由於黃子明自小在泰國長大和經營生意,當他後來給家鄉普寧捐建醫院、體育館、公園時,村民在夾道歡迎時,才親眼看到這位傳聞中的泰國首富。

祖籍潮汕的泰國首富:商界“搬遷戶”,每搬一次都賺得盆滿缽滿


12歲開始,黃子明就在父親開在泰國首都曼谷唐人街“黃賢記”鐘錶、眼鏡鋪裡當學徒,學磨光、驗光等。1946年,也就是26歲那年,父親去世不久後,他和陳有榮、羅多福等幾個朋友合資37.5銖(那時,一兩黃金大約值200至300泰銖),創辦了經營鐘錶的“通城有限公司”,大股東黃子明佔股40%,這是他創業的開端。

後來,他又獲得泰國海島燕窩採摘權(持股20%),增加了一項盈利豐厚的業務,為他今後的經濟起飛和事業的發展奠下了基礎。

這期間,黃子明就很有先見之明,預見土地儲蓄的升值空間,於是,就像集郵一樣,把做鐘錶賺來的錢,一小片一小片地積攢土地。當時的泰國,很多人對土地價值都看不上眼,可按今天低價計算,這些地產投資起碼增值400倍,成為日後黃子明家族一項巨大的收益。


第二次搬遷:

移師香港


在1960年黃子明舉家從泰國遷到香港創辦公司之前,創業初始的他,遵循著父輩“不熟不做”的經營規則,每一著棋都是中規中矩,攢土地也是海外華人一個傳統,還算不上什麼戰略出擊。

黃子明在商界走出一條成功之路,憑藉的是敢於冒險一搏的精神。想在波濤洶湧的商海中遨遊,不膽大一點不行。生意場上,本來就是一種戰勝他人的過程,險中有景,危中有機。想做什麼光靠嘴巴說說,那就完了!

真正能體現黃子明戰略眼光和決策力的,就是他大膽地執行第二次“搬遷”——移師香港。

因為經營鐘錶和燕窩的關係,每年總要到香港幾趟的黃子明逐漸意識到,與自由港、國際商埠香港相比,曼谷就是個“內港”,要開闊視野,和那些跨國公司接觸,非去香港不可。

移師香港這次大搬遷,事實上是黃子明對現代經濟已有清楚的認識基礎上,主動融入全球經濟的決心,但這是經過權衡後的一個大膽決斷。要知道,香港地價貴,消費水平高,市場秩序相比曼谷來說,很多以前通過關係賺錢的方法,在這裡就行不通。香港是藏龍臥虎之地,競爭十分激烈,做生意就不如曼谷熟門熟路,不用說發展,立足都非易事。

祖籍潮汕的泰國首富:商界“搬遷戶”,每搬一次都賺得盆滿缽滿

(黃創山)

1962年,轉戰香港的黃子明抓住了一個機遇,獲得了日本“精工表”在東南亞的獨家代理權。那時日本產品的信譽,可不像現在,很多人視為“低劣仿造品”,但黃子明認定精工表有質量保證,不惜工本大力廣告,後來,精工表成了東南亞響噹噹的名牌,黃子明也從中賺了很多錢。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黃子明家族“第二代”興起,大兒子黃創保主導的寶光實業在港上市後,進行了一系列的資產收購、股權置換等擴張活動,該集團不僅成為家族企業的香港“主力艦”,還成就了香港“鐘錶大王”美譽,變成全球主要的鐘表製造商之一。

三兒子黃創山,在香港事業也是發展十分迅速,1981年,拿到了世界著名運動用品——德國Puma(美洲獅、彪馬)代理權,還讓另一個家族企業支柱“華基泰集團”成功上市。20世紀80年代,黃子明家族已是香港百名之內的大財團。


第三次搬遷:打一個回馬槍


正當黃子明家族企業在香港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打一個回馬槍,重返泰國。


膽大天下無難事,這是黃子明的商業成功之道。老話雲:“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從商業角度來說,膽小,沒有風險,也意味著沒有收益。膽大,有風險,或是找死,但可能死中求活,收益可觀。黃子明的“膽大”,並不是妄為,而是能抓住機遇,善於駕馭時勢。這種“膽大”,更在於他不拘一時一地一業,通過調整戰略格局,在抓住契機中大展拳腳,讓家族財富像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將家族事業重心從香港移回泰國,打這個回馬槍,事後證明黃子明確實有先見之明。

打泰國回馬槍,黃子明拼的是“地產仗”。此時,黃子明早年像集郵一樣積攢的土地,就發揮了重大作用。

大兒子黃創保,用曼谷廊曼機場鄰近的土地儲備,規劃開發了一個“通城新都”地產項目。

“通城新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私營衛星城計劃,其開發模式,有點類似後來的中國首富王健林房地產開發的“萬達模式”。 在“通城新都”裡,既有高層住宅大廈、辦公大樓,還有購物中心和娛樂設施,中間還配套密度不高的住宅區。也就是在這座衛星城裡,不光衣食住行,以至工作和看病,一咕嚕都有。

黃創保和他的經營團隊,又將香港樓市的營銷手法移到泰國,這項整整花費12年完成的地產項目,一時間成為泰國最為熱門的房地產項目。由於這是早期低價的土地儲備,加上運用香港時新的開發理念,黃子明家族賺得“盆滿缽滿”外,還將泰國地產市場推向新的層次,並將泰國地產帶熱。

除老大黃創保外,老三黃創山主宰的家族老公司“泰華榮”系列地產項目,也是非常成功,兄弟倆在泰國的事業遙相呼應。

凡事無風不起浪,促使黃子明打回馬槍重返泰國,這一重大決策之前,一方面是黃子明眼光遠大,敢於開拓;另一方面也有一個商業大背景。首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正處於一波地產低潮,當年家族企業寶光出售美國寶路華、香港京華銀行、英漢置業和瑞士兩家獨資公司,籌資10億港元開發的房地產業務,已是虧損嚴重,儘管未傷及筋骨,但香港的房地產也是一時難以作為。


祖籍潮汕的泰國首富:商界“搬遷戶”,每搬一次都賺得盆滿缽滿


香港樓市,自70年代中後期起大幅攀升,到1981年中達巔峰狀態,地價、樓價、租金相繼創歷史紀錄,投機熾熱。那時,香港“賣樓花”制度大行其道,只要繳付5%至10%的訂金,就可以炒“樓花”,即使後來港英政府推出轉讓加重抽稅也無濟於事,最熱時,從普通住宅變成“炒大廈”、“炒酒店”,大量地產單位,都滯留在大小炒家手中。

當全球經濟衰退時,香港經濟變得不景氣,在一系列因素的衝擊下,徘徊不前的樓市終於掉頭下跌,終於釀成了80年代初期的香港地產崩潰。大家很熟悉的九龍倉控制權大戰、老牌地產公司嘉年倒閉、曾經名噪一時的佳寧、益大集團覆滅,都是發生此間的大事件。

除了香港地產不興外,黃子明打回馬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早期在泰國的土地集郵並沒有好好地利用起來。與香港相比,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泰國經濟,正處於上升期,有繼“亞洲四小龍”之後起飛的跡象,在很多商界巨頭眼中,可是房地產開發的一塊“大肥肉”,豈能不先下手為強!

最後,從泰國轉戰香港後,黃子明家族在香港市場歷練中接觸到很多先進商業理念和新商業模式,學到了不少本領,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正好為重返泰國市場這一戰略重心再轉移,打下很好的運營基礎,黃子明的第三次“搬遷”,又成功了!

商場如戰場,泰國首富黃子明能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一靠膽大,看準了目標,就大膽行動。二靠嗅覺,他就像一條獵狗,嗅覺靈敏,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審時度勢,善於抓住有利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