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制度主要的弊端,不是評審不公,也不是指標太少

只要是中小學教師,提起職稱話題,都有一肚子苦水。評不上的,自然是錐心之痛。已評上的,回首曾經的艱難,也不免無限感慨。

這些年,教師職稱制度並非一成不變。

最早,還有職稱外語的限制,副高以上職稱,對中小學教師來說,簡直高不可攀。後來取消了職稱外語,計算機又是攔路虎,前兩年也不再要求。

論文被詬病最多,弄虛作假成風。如今雖然不是必要條件,但仍可以加分。想評職稱,論文暫時還不能放棄。

總的來說,評審限制有所放鬆,更結合實際。

另一方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小學教師也可以評副高,還增設了正高職稱(雖然名額極少)。有些省份的農村教師,評職稱不再受指標限制(如四川、江西、山東等省的“定向評價、定向使用”)。

以及,各省市縣教育人事部門,都逐步對職稱評審的規則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力求做到公平公開公正。

但是,所有這些改變,雖然都是職稱制度的巨大進步,卻沒有針對教師職稱制度的主要弊端,推出有效舉措。本質上,只能算是改良,而非觸及根本的改革。

老師們對職稱制度最大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評審不公,二是認為指標太少。這兩方面,真的是核心矛盾嗎?

教師職稱制度主要的弊端,不是評審不公,也不是指標太少

首先說評審不公。

主要表現在,校長、其他學校管理者,以及有人脈資源的教師,往往優先評上職稱。普通教師,即使工作努力、成績斐然,評職稱也非常困難。

這種情況肯定存在。分配問題,本就是人類自創造出剩餘價值以來,最大的社會問題。從古至今,都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即使在標榜自由主義的西方國家,也是如此。

客觀地講,學校的職稱評審制度,相對其他體制內行業的晉升晉級制度,還是比較公平的。

第一,規則擺在那兒,當領導的吃相太難看,自己也不好意思。第二,教師都是知識分子,不好糊弄。第三,靠專業吃飯的人,向來蔑視權力,領導做事,不得不有所顧忌。

這樣的環境下,校長等人想把湯水吃得一滴不剩,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說,百分之七十公平,百分之三十黑暗,應該能保證。

以基層公務員職務晉升為例。提拔誰,根本沒有可以量化的具體標準,神秘莫測。這裡面就不多說了,太敏感。不像教師評職稱,可以對照積分表,一項項打分,得分高者勝出。

但是,我們很少聽到身邊的公務員朋友抱怨職務晉升不公平。為什麼?後面會講。

教師職稱制度主要的弊端,不是評審不公,也不是指標太少

再說指標太少。

假如現在出臺一個政策,任何人,只要硬件達標(教齡、任現職年限等),即可晉升高級職稱,不受指標限制。能不能一掃積弊,皆大歡喜?

其實並不能。

我岳父是農村教師。退休之前,最大的心願是評上小學高級。那時候,在鄉鎮,每年的小學高級職稱指標,只有三個或四個,競爭很激烈。很多人教書一輩子,最後以初級職稱退休,抱憾終老。

通過多方奔走,在退休的前一年,岳父終於評上了小教高級,他心滿意足。而之前,至少有十幾年,他一直對職稱評審抱有深深的怨恨。

相比農村學校,縣城學校得到的中級職稱指標更多。筆者所在學校,有一百五十多名教師,百分之二十左右是副高職稱,其餘基本都是中級職稱(不夠條件的新教師除外)。相當於,中級職稱完全沒有指標限制。按理說,大家都應該感到幸福、不會抱怨職稱制度不公了。

而事實是,大家又把目光轉向每年僅兩三個指標的副高職稱,不滿的情緒更甚。

以此類推,如果讓所有教師都評上副高職稱,可以肯定,大家又會盯著為數不多的正高職稱指標,將怨恨進行到底。

教師職稱制度主要的弊端,不是評審不公,也不是指標太少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個好的職稱制度,要能不斷滿足人的慾望,以此驅動他們永不停歇地向前走——特別需要聲明的是,在這裡,“慾望”只是一箇中性詞,沒有任何貶義。

可是,現存的教師職稱制度,根本無法滿足絕大多數教師的慾望,而只會令他們失望乃至絕望。

因為,現存的教師職稱制度,真正的弊端,不是評審不公,也不是指標太少。而是,沒有足夠豐富的層級,讓教師不斷獲得職業成長,讓生活永遠充滿希望。

我們看,教師的職稱制度,僅有“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級(正高太少,可忽略不計)。初級可以很快獲得,中級也只需稍稍努力。

本科畢業生,入職五年,基本可評上中級職稱。這時候,年齡尚不到三十歲。可是,若想再向前進一步,評上副高職稱,就非常渺茫了。

設想一下,三十歲的人生,就已看不到希望,誰不感到迷茫?再等幾年,看幾年,時光蹉跎,就人到中年了。想重新出發已經不可能,去競爭職位有限的行政職務又非常困難,也有違初心。怎麼辦?沒辦法,只能哀怨嗟嘆。

特別有很多省市,連教師職稱升檔也被凍結。中級永遠是10檔,副高永遠是7檔。職業發展空間更狹窄。

教師職稱制度主要的弊端,不是評審不公,也不是指標太少

拿公務員的晉升通道來比較。

實施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以後,公務員的職務職級層次已相當豐富了。以鄉鎮公務員為例,最高可到二級調研員,最低為二級科員,自主而下,共有9個層級。層級越高,佔比越小;層級越低,佔比越大。整體呈金字塔結構。

這種結構是非常合理的,隨著人員的新陳代謝,下一個層級可以暢通無阻地晉升到上一層級。表現優秀者,可以縮短晉級時間(年度考核優秀,可提前半年晉級)。表現更優秀者,還可以兼任領導職務(不過這種情況要控制比例)。

也就是說,跑得快的,前途無量;跑得慢的,人生也始終有希望。不像教師,三十歲不到,就進入職業瓶頸,失去了發展空間。

打個直觀的比方。電子遊戲為什麼令人著迷?因為遊戲的關卡很多,角色在打怪的過程中,通過努力克服困難,不斷升級,從而獲得新的特權和能力。遊戲者代入角色後,能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如果一個遊戲只有三個關卡,打到第二關,死活都不能過,完全沒有打BOSS的希望,遊戲者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不願再玩。

為什麼公務員的職務晉升通道神秘莫測,公務員們仍樂此不疲、極少抱怨?除了升級能解鎖技能、獲得豐厚禮物之外,始終有升級的希望,才是根本原因。

教師職稱制度主要的弊端,不是評審不公,也不是指標太少

大多數人把教師的職業痛苦,歸結為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太低(在當前,社會地位基本上取決於經濟地位,可以合併為同一問題)。其實,不考慮灰色收入的前提下,2014年以前,教師和公務員的收入差距並不大。但在彼時,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顯著不如公務員。如今當然更甚。

即使在2020年,全國範圍內普遍落實了教師收入不低於當地公務員收入,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與獲得感,也難與公務員比肩。

唯有比照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大刀闊斧改革教師職稱制度,為教師建立一個層級豐富的職業成長體系,為教師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才能從本質上革除教師職稱制度的弊端,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與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