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陳能雄/文

溪東村是泰順縣仕陽鎮政府駐地村,後依石龍尖,前對虎尖山,龍虎相會之地,深隱忠勇尚武之氣,仕陽曆史上的兩位武舉人出自溪東。

村邊仕水氤氳,雲水洋洋,朝看“晴霧如海”,夜觀“緯潭映月”。還有古樸的人文景觀,四房底古建築群的民居各自獨立、高低不齊、朝向各異,卻錯落有致、緊密相連、戶戶相通。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北厝


雲水洋洋間的“杏花村”


仕陽古名是洋,相傳古時有一位異人晨行高山,南望仕陽一帶,見雲霧茫茫無涯,嘆道“是片海洋啊!”雲霧在秋冬之時尤盛,寫過《仕陽地名說》的胡封在一首《晴霧》詩中寫道:“此間非海孰名洋?朝霧鋪晴渺渺茫。人在水晶宮裡住,客來綿絮被中望。”也描寫雲霧間的仕陽宛若置身於水晶宮中。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仕水寬闊湍急,在泰順溪流中算得上是“巨川”,雨季之時波濤洶湧。《復仕水義渡記》中有言:“仕洋者,時水洋洋也。”雲也洋洋、水也洋洋,在雲水之間的仕陽溪東村,如詩似畫,吸引了朝隱之士的目光。後唐天成二年(927),曾任歸州牧的林注(林建之兄),由福建建陽後山遷到仕洋筠竹籠(今仕陽溪東傍竹林),在此拓荒開基。其後,饒氏、錢氏、胡氏、季氏、陳氏、齊氏、溫氏、朱氏、李氏等姓氏相繼入遷,人文愈興。“是洋”之名變成“仕陽”,寄予鄉民登科入仕的期願。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仕水中比較深的“緯絲潭”


清末民初,溪東村民好植杏樹,陽春之時,屋前屋後杏花繁盛如雲。民國周溥在一篇壽文中寫道:“去吾鄉四十里,有大村曰仕陽……鄉人多種杏花,每當春日,香雲紛披,尤別饒風趣。”他在賀壽詩中又寫道:“杏花村裡初陽天,酒晉龍山几席前。”詩中直接以“杏花村”來代指溪東村。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氏宗譜》中一篇壽文中提到“杏花村”


在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古村中,卻有洋洋的尚武之風。清代的溪東村建有武館、跑馬場,並由此產生與練武有關的地名。仕陽車站後面的一座老房子曾是教習功夫的武館,那片地方俗稱“武館”。武館東面轉過幾個彎有個地方當地人叫做“馬路”,是當年村民騎馬射箭的地方。因此,清乾嘉年間,溪東村出了一大批武術人才。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溪東村“武館”舊址


其實,溪東村的忠義尚武之風由來已久。在村落水尾有一座“忠烈聖王廟”,祭祀明靈王林文澗。據傳,林文澗是南宋初期仕陽溪東人,英勇過人,率領鄉兵抗金有功,死後,百姓為其塑造神像。宋淳熙年間,封為明靈王,元至正二十三年敕封助國王。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溪東水尾“忠烈聖王廟”


另據《分疆錄》記載,元末仕陽有一位保境安民的鄉兵首領,也叫林文澗。林文澗是南宋人還是元末人有待考證,但有一點應該可以確定的是,他是當時仕陽百姓所擁護的鄉兵首領。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今人畫的林文澗像


清代溪東人練武強身也與先祖的經歷有些關係,如村中另一派林氏的始遷祖林啟應的祖父林輝七武力絕倫,在明末動亂之時以材武保家,曾以一人之力震懾群寇。其父林熙遠為避馮生舜、劉中藻之亂,流徙多地。林啟應小時候經歷諸多磨難,養成自強自立的性格。他遷居溪東後,聽說一塊吉地有野豹負隅為害,沒人敢在那建屋。他膽略過人,在築屋當日就除去豹害。這股尚武之風,從起初的學武保家,進而立志保境安民。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氏家乘》記載林啟應


石龍尖與石龍潭山水映照


在“忠烈聖王廟”前方有一座“石龍橋”,橋下為“石龍潭”,為五龍相會之地。潭水清澈,中有一白石露出水面,狀若龍之頭角,其脈從溪東村後面的石龍尖延伸下來,直貫對岸,石龍尖與石龍潭由此得名。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石龍潭


又說石龍尖之名的由來,是因山峰上有一石人。傳說古時山上有一仙人常在仕水中撒網捕魚,後來仙人化為石頭人,他撒下的漁網化為現在溪東村圓弧狀的地形,漁網的頂部則幻化成峰尖。俯觀溪東之境,可以想象成是“仙人撒網,年年有魚”的格局。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石龍尖


人們叫這座山為“石儂尖”,在仕陽方言裡“儂”與“龍”諧音,叫來叫去就成“石龍尖”。也有人說,石頭人外形像關公,山下的一片村原像一卷展開的書,呈“關公看書”的格局。在“忠烈聖王廟”右邊建有文昌閣,供奉武聖關公,這說明村民崇敬古代的忠義英雄。

石龍尖為仕陽八景之一,清代溪東名士陳楚有一首《石龍尖》詩:

何年躍浪禹門過,氣勢崢嶸迥若何。

分發樟峰標秀異,直盤仕水見森羅。

噓雲不作之而繞,化石誰將鱗甲磨。

雄鎮一方資保障,靈長自是聳巍峨。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陳氏族譜》記載陳楚《石龍尖》詩


詩中提到石龍尖發脈於章峰(樟峰),而宋朝時期的章峰裡出了抗金義士蔡良臣、武狀元蔡起辛,忠義尚武之氣有如山脈一樣綿延傳續。石龍尖與石龍潭地脈一氣相連,山水映照,正如靜軒之詩:“龍尖起伏照龍潭,金石高低氣脈含。角尾迴環誇勝景,人文怎不與時參。”以前潭水極深,潭邊有一個很深的洞穴,成群的魚兒遊於其中。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以前這附近原有一條老的矴步


據說,曾有人看見棺材一樣大的魚浮出水面,《分疆錄》記載:光緒四年“仕陽石龍潭有大魚四五頭浮出,長約丈餘。故老相傳,嘉慶某年亦曾浮起,後有大水雲。”大魚每次出現都是發洪水的徵兆。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分疆錄》記載石龍潭兩次出現一丈多長的大魚


兩代人義建仕水矴步


從石龍潭沿溪而上到達溪東村排心,在沒有仕水碇步之前,村民設立義渡,由船伕撐著木排、竹筏接送路人,竹排主要停泊在仕水北岸,此地就有了一個“排心”的名稱。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對岸後面有個地方叫“排心”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溫太友、溫太元由坑源底遷居仕陽溪東排心。溫氏看到竹排每天來來往往,費時費力且不安全,溪水乾涸之時,又不便擺渡,心生建造矴步之念。乾隆甲寅年(1794),溫太元的孫子溫開炳帶頭募捐,選用堅固平整的的條石作矴步,這樣既耐久又易於辨認,在月夜中也能行走自如。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矴步用石


工程在第二年竣工,耗資千緡,首事人還有胡朝幹、胡期賢、林槐芳、林桂芳、饒慶明、饒薰、柳士昌。溫開炳等人還在矴步南端建立義橋、義亭,陳楚在《惺齋公傳》中把仕水矴步稱為“義步”。每一個名稱都帶有一個“義”字,每一個矴步都凝結著仁義之氣。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乾隆六十年立的《重修仕水矴埠序》


由於矴步灘的木石牙錯處,工匠設計不得法,嘉慶辛酉年(1801),洪水沖壞部分矴步,經過修補後又被沖毀。修補已經無濟於事,只有全部替換木石才行。溫開炳的兒子溫應鈺與村中父老重新發動募捐,鳩工庀材,請來著名的石匠湯正現設計矴步。

嘉慶己卯年(1819),湯正現趁澗溪水淺之時,埋下新的井字形木架,加寬加固上下矴步灘。嘉慶庚辰年(1820)完工,首事人還有饒廷璽、朱夢琦、林雲鵬、齊正綱、胡封、林周德、胡明佩、錢世重。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矴步灘下面埋有木架


碇步總共有223齒,一高一低、青白相間的二級石蹬,便於行人讓路。這條泰順最長的矴步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雨依然堅固如初。即便是在光緒四年“魚王”再現石龍潭,洪濤再起,矴步也經受住了考驗。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仕水矴步


“淺澗援琴蹬作鍵,青溪奏樂水為聲。村民常忘關窗月,夜枕和音入夢清”,這座橫架於溪上天然“鋼琴”,日日夜夜為溪東人彈奏一曲曲悅耳的自然之音。春雨綿綿之季節,一蓑翁、一老牛同過矴步,又是怎樣一幅唯美的鄉村畫卷!

在沒有公路、大橋的年代裡,矴步是附近村落的重要交通要道,村民走過對岸,往右可以前往霞浦,往左前往福鼎。南來北往之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數得清有多少級矴步,數不清走過多少腳步。人們在矴步頭擺攤賣貨,建造商鋪,逐漸形成了繁華熱鬧店坪街。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仕水矴步


店坪街上的安瀾祈願


從矴步頭走上北岸,就到店坪街,石亭邊是一條鵝卵石街。以前街兩邊都建有南北雜貨店、旅館、飯店、山草店、肉店等,商客來往如織,盛極一時。因歷次受到洪水、大火的侵襲,如今只剩下街北有一排二層的舊式商鋪。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店坪街


石亭東面一二十米處,岸邊的青石欄杆有十二個墩,欄杆中部刻著“安瀾”兩個大字,這反映著臨溪百姓期望風平浪靜、海晏河清,與錢塘江邊的“安瀾門”“鎮海鐵牛”的寓意相似。

安瀾墩以前豎著照明燈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路人也能借助燈光看清矴步。它起到防護作用,又是村民遊客的觀景平臺。十二個欄杆墩暗合十二地支之意,今人在邊上又修建了新的“十二生肖”欄杆墩。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安瀾墩


無論是建造仕水矴步,還是修建石欄杆墩,利己利人的公益善事,溪東村的幾個重要姓氏都參與進來,有獨自建造一個墩的,有三四個人合資建一個墩的,有捐建橫石杆的,有以商店名義捐建的。每個欄杆墩和石板上都鐫刻著捐建人的名字,如李正茂、陳正橋、錢世文、吳日富、齊家霔等。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石墩刻著“民國三十五年”幾個字


最西端的一個石墩上刻著“嘉慶二十五年造”幾個字,這年正是矴步竣工之年,可見仕水矴步與安瀾墩同期建造。這個石墩的側面又鐫刻著“民國三十五年重修”幾個字。起初,店坪街的地基並沒有這麼高,民國時期,林肖巖首倡在矴步頭建造山牆,增高地基,重修安瀾墩。在修堤造路之時,填平了矴步北端一兩級石蹬。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矴步頭堤岸石牆


安瀾墩邊上原有一條石階連通小巷,現在已經澆成水泥路,但石階尾還保留著一個小鵝卵石鋪成的七環七彩圖案,精緻美觀。在店坪街商貿繁榮時期,安瀾墩和圓環鵝卵石鋪是溪東村的兩個標誌。據說溪東村民出門在外時,有人問起溪東矴步頭的階尾有幾個圈、幾個欄杆墩,只要答出“有七個圈、十二個墩”,對方才會相信你是溪東人或者到過溪東村。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店坪街上七環七彩鵝卵石鋪


武舉人的傳奇人生


從這條水泥路走入弄堂,見一個天井裡鋪著密密麻麻的小鵝卵石,或青或紅或黑或白,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有的圓若銅錢,有的形似樹葉,有的狀若鯉魚……這是武舉人胡騰驤的故居遺址,他的人生與鵝卵石地鋪一樣斑斕多姿。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胡騰驤故居遺址


胡騰驤(1768—1848),字昂青,號雲峰,生而穎異,文武兼備。乾隆辛亥年(1791),他參加童試三場,被取為案首。第二年壬子年,他考中武科舉人。泰順教諭姚宋以詩讚胡騰驤:“標英炫錦通場春,文經武緯兩難得。”在弱冠之年就科場連捷,一舉成名,可是胡騰驤卻不驕不躁,“謙謙溫溫,若固有之”,好像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原本就是他該擁有的,這是一種淡定從容的自信。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胡氏宗譜》記載騰驤“謙謙溫溫,若固有之”


然而,出類拔萃的他卻最終沒能考上進士。民間傳言,胡騰驤有一次上京趕考途中,受到幾位胡氏族人的盛情款待,逗留多日,以至於錯過考期。《胡氏宗譜》中記載,正當胡騰驤春風得意之時,“第以父染暗疾,遂懷養親之思。”他以孝義為先,回家照顧生病的父親。他是建造矴步的從事人,又親歷了重建矴步的過程。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胡騰驤旗杆石


胡騰驤的功名旗杆石立於胡氏宗祠前面,一直以來是胡氏的榮耀。往胡氏宗祠東面走,轉過幾個彎曲的小巷,迎面看到一座四合院前也立著一對旗杆石,上面刻著“嘉慶甲子科舉人林起鵬”。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起鵬故居

走入林起鵬故居,見廳堂的角落裡擺放著一塊青色的技勇石,普通人上去抱住垂直往上提幾乎是紋絲不動。據屋裡老人說,技勇石重達四百斤,當年林起鵬不僅能輕而易舉地提起來,還能背對技勇石,反手抓起石頭走幾圈,其膂力相當驚人。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據說是林起鵬練武用的技勇石


林起鵬(1780—1853),字展南,號翼村,官授營千總。他出生於學武之家,從父親林桂芳那裡學到騎射武藝,也遺傳了剛毅不屈的性格,他愛打抱不平,遭來小人嫉恨,人生也因此經歷坎坷。他的“鳥槍記”故事曾經被編成木偶戲,其人生是否如戲劇中演繹那樣,這不得而知。但據晚清學者林用霖編撰的《林氏家乘續集》以及《陳氏族譜》記載,林起鵬與村中的陳永嘉陷入一場冤案當中。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起鵬功名旗杆石


當時,泰順林知縣要責罰一位溪東村民,林起鵬出來制止,使得林知縣大為不快。後來,林起鵬有個堂弟家中失竊,起鵬明察暗訪找到偷竊者,小小懲戒一下就放他回去。不想,此人本來體弱多病,回家服用藥劑過多,竟一命嗚呼。差役抓來林起鵬審問,林知縣胡亂以“私拷致命”定罪,並嚴刑逼供。林起鵬鐵骨錚錚,誓死不屈。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氏家乘》記載林起鵬冤案事件


這起冤案冷酷如冰霜,卻閃現出一絲兄弟互幫互助的人性光輝。幾年前,林起鵬的弟弟林振鵬在一次救火中因勞成疾,生命垂危,醫生說只有服用上好的人參才有救。林起鵬爭分奪秒、不眠不休地趕往溫州,在那個交通閉塞的年代裡,林起鵬往返僅用四天就以三百金購回人參,救了弟弟一命。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起鵬故居


而這次兄長蒙冤,林振鵬一次次地向官府上訴,連續四年還是沒能翻案。無奈之下,林振鵬只有徒步上京向都察院訴冤,山路迢迢,他腳上的指甲都脫落了。在他的奔走呼告下,林起鵬與陳永嘉的案件沉冤得雪,兩兄弟相攜回鄉。經此波折,林起鵬無意仕進,卻未改憤世嫉俗的性子,常為鄉民排憂解難。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氏家乘》記載林振鵬為冤案“赴都叩閽”


胡騰驤和林起鵬是仕陽僅有的兩位武舉人,都是青年中舉,可惜最終都因種種原因,沒能在科舉仕途上更進一步。其實,溪東村歷史上還有一人的武藝達到武舉人的水準,他就是饒德舜,其科考經歷頗具戲劇性。

饒德舜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弓馬嫻熟,兩次參加鄉試考外場武藝,都成績優異,博得陣陣喝彩聲。可惜,第一次因為先生沒教他寫“策論”,在內場考試中失利,以“無策不中”落榜;第二次正好遇到兩個考官不合,一個高聲讚揚他的武藝,另一個故意唱反調。科場失意,減淡他的功名進取之心,卻增進了為善之念。他歸鄉後學醫施藥,買物放生,累積功德。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饒氏宗譜》記載饒德舜科考經歷


戶戶相通的四房底建築群


從林起鵬故居走出來,往左行數十米,見前面有座高大的石門樓,這是林兆雷故居,是“四房底”建築群中的一座。林啟應第三代分為“天地人元亨利貞”七房,如林起鵬是第五房亨房派下,林兆雷是第四房元房派下。四房子弟比較富裕,建造的屋舍寬廣華美,若要了解四房的人文建築,不防從第一座“故厝”開始看。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兆雷故居門樓


繞過林兆雷故居的南牆,再朝左往上走,看到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合院。這就是“故厝”,傳為四房房祖林植芳與其中一個弟弟合建,距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正屋九間,兩側廂房各三間,四房的子弟住在房屋的西側,民國時期泰順縣參議長林肖巖就在此處生活過。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故厝原來太師壁柱子頂端的“柱頭鏡”


房屋內部雕飾極為精緻,格窗上雕有麒麟、梅花鹿、吉祥花鳥等圖案。在廳堂太師壁左右兩側的柱子頂部原來各有一個圓形柱頭鏡,雕刻著古代戲曲人物故事。故厝最吸引的地方是庭院裡千姿百態的鵝卵石鑲嵌圖案,有花瓶、仙鶴、鳳凰、仙桃、蝴蝶……匠心獨運,令人歎為觀止。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鑲嵌成“仙鶴”圖案


正屋與木門樓屋脊正中的脊飾各有一個醒目的“福”字,寓意“福星高照”。不經意間,福氣就光顧到林家了,傳說,林植芳的兒子林起顯成婚當日,天空忽然飛來一大堆象徵著“豐收滿倉”的稻穀。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屋脊上的“福”字脊飾


後來,林起顯的兒子林一誠、林兆雷發家致富,每年收穫田租據說有“九千九百擔”,林鶚稱林兆雷“富甲一邑”。四房的屋舍越建越多,各屋牆垣相連、走廊對接、門戶互通,為了防火,隔牆採用“火牆薄”砌成。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一條小路連通故厝和橫厝


緊挨故厝西牆的是“橫厝”,有兩條路可去,一條是出門樓右轉;另一條是從故厝簷廊西行,通過一扇小門就到了橫厝。其房屋與故厝兩側廂房一樣橫著建造,故俗稱“橫厝”,這裡曾是民國時期三青團浙江省(監察會)書記林念仁、泰順縣議長林念伊等兄弟的故居。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橫厝,前方小門通下厝


橫厝兩側各有一條路,北面一條走廊通“北厝”,南面一條往下的石階去“下厝”。北厝與橫厝的地基齊平,房屋背依石龍尖,屋後種著桃花、杏花等各色花樹。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北厝,前方左側有一扇木門通下厝


屋裡雕飾獨樹一幟,格窗中間雕刻著花瓶、銅錢,簷柱上是戲劇神話人物故事的浮雕,栩栩如生。可惜,木雕構件在破四舊之時被敲掉幾個角。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樑柱浮雕


回到橫厝往東南向穿過一扇圓門,走下臺階,就到了“下厝”的廳堂,這便是仕陽富豪林一誠、林兆雷建造的華屋。正堂兩側八個格窗上方除了有飛鳥走獸、奇花異草的雕飾外,還用木格條拼成“金玉滿堂,福祿壽喜”八個字。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下厝格窗中用木條拼成的“喜”“壽”


以前下厝二樓橫欄上全部用格窗圍著,外面的人看不清裡面,樓上的人卻能看清窗外事物。房屋月樑上雕著各式各樣的吉祥圖案,樑柱構件精雕細刻,美輪美奐,足見林家之富。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下厝月梁等構件雕飾


林一誠、林兆雷和睦相處,白首同居,共同經營起林家龐大的家業。兩人都喜好讀書,事母至孝,林母老年患有目疾,林兆雷每天晨起以舌舐之。林兆雷富而好義,因捐助軍餉被授予詹事府主簿一職。他濟人施藥、修橋造路,惠及鄉鄰。中年後,他效仿明代袁了凡設了一個“功過格”,每日記錄自己善事與過失,時時警醒自己要“隱惡揚善”。

他開書齋興教育,下厝南北兩側各有一個書齋,從簷廊往南走,見小門裡外的匾額分別為“長髮其祥”“則篤其慶”,書齋就建在邊上的樓房裡;北側的書齋已經拆除,如今只剩下一個小門樓。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二樓書齋


林兆雷請來溪東名師陳楚任教,陳楚與林兆雷是鄰居,從小就是莫逆之交,下厝西北面的一座古民居就是陳楚故居。他品行端方,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從教六十多年,學生遍及泰順、福鼎、霞浦等地,著有《聽松軒詩稿》。他健康長壽,直到九十多歲還文思清晰,能給小自己一二十歲的後輩寫壽序。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陳氏宗譜》記載陳楚給林兆雷做家庭教師


陳楚長期在林家書塾執教,林氏子弟有不少人考取功名。在下厝廳堂的兩壁上還保留一張張官報、捷報,上面有林鏡湖、林清標、林滋楷、林炳文等人的名字。其中林鏡湖即是林晴帆,歲貢生,一生遊學四方,曾做過湖南雲夢縣知縣劉秉彝的幕僚,回鄉後開館教學,培養了範鴻書、林鳳翰等優秀人才,著有《魚雁詩存》。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鏡湖等人的捷報


下厝右後方別有天地,廚房、洗澡間、儲藏室、走廊、花園……一應俱全。屋後有用長條石搭建的洗衣架,邊上放置著巨大的青石水缸,採用仕陽輝綠岩打製而成,大約可以儲蓄十幾擔水。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洗澡間、廚房等設施,左邊一扇門通北厝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青石打製的水缸


這裡與北厝、橫厝一牆之隔,牆之西端有一扇門,走出去就是北厝門口。兩座房屋交匯處是一條彎曲的鵝卵石甬道,甬道右側山牆上的花窗有一個大大的“雙喜”字,意指“出門見喜”。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甬道山牆上的“雙喜”字花窗


甬道盡頭是一個石門樓,門之左側為“陳厝”,右側有一棵古樟,樹旁原來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馬尾松,傳為陳楚家中的松樹,後來陳家人以一筐米(也有說一斗米)的友情價賣給林家。古松與古樟多少年來風雨相依,可惜馬尾松已然枯死,今年剛被砍掉,少了一道風景。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石門樓邊的古松


石門樓西面百米處有一座“新厝”,是四房子弟後期所建,四房底建築群還有“自治”“旁厝”等樓房,其中,“自治”樓房已然毀於一場大火,原址在下厝邊上,即今菜市場附近。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新厝側門樓


在四房底鼎盛時期,各屋走廊門戶四通八達,即便是下雨天都不要帶傘,走遍四房底房屋也就差不多逛了半個村。房屋像薜荔一樣開枝散葉,薜荔的生命力極強,在溪東村舊石牆上隨處可見,其果實可以製成“涼飲”。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北厝後山牆的薜荔


當年,溪東林氏宗祠四周的圍牆上原有兩大本薜荔,越長越盛,漸呈合抱之勢,拱衛著宗祠大門。林鶚寓居溪東村時,寫了一篇《薜荔牆志》,文中有一句描述薜荔“條達枝分,與子若孫共蕃。”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林鶚描寫溪東林氏宗祠的《薜荔牆志》


新事物新思想的傳入


四房底的大部分古建築都在兩百年以上,從其內部配飾來看,融入了西洋新式事物。如下厝南側廂房的格窗的浮雕中間鑲嵌著紫藍色的琉璃,晶瑩剔透,有如藍寶石一樣;新厝正屋兩側格窗中間鑲嵌著黃、紅、藍、綠、紫五色方形玻璃。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下厝窗戶上鑲嵌藍色琉璃


玻璃是尋常之物,但在明清時期極為稀有,只有富貴人家才有,小說《紅樓夢》中賈府有西洋傳入的自鳴鐘、穿衣鏡、懷錶等,賈母把身邊的一個大丫鬟取名為“玻璃”,這說明當時的玻璃與珍珠翡翠一樣珍貴。

玻璃、自鳴鐘等西洋新事物傳入泰順的時間較晚些,溪東村四房底的財主應該是泰順較早使用玻璃、自鳴鐘的一批人。據《溪東村志》記載,清末時,四房底財主家裡有琉璃球、三稜鏡、自鳴鐘,令人欣羨。他們接受新思想,學習新事物,緊跟時代潮流,如林肖巖破除成見,在溪東創辦了泰順第一所女子學校——淑德女子小學。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新厝格窗中間鑲嵌三種顏色的玻璃


民國時期,仕陽溪東村湧現出許多有志之士,如泰順禁菸總董王煥輝禁菸有方,獲得“文虎”勳章;林植三出任東南區第二兵工廠中校文書股長,直至抗戰勝利。據家譜記載,溪東村林氏、溫氏等姓氏都有人為抗日付出鮮血,如林敦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初三在上海吳家庫抗日陣亡。溪東村忠義尚武之風,在民族危亡之際得到了新的昇華!

今天,仕陽人在仕水矴步上踩踏武步,舞動金龍,翻飛騰躍,就像是在梅花樁上練武。這項原本起源於練武之人的舞龍運動,在和平年代裡,又以另一種強身健體的方式來詮釋尚武精神。

昔日泰順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風,古建築群戶戶相通

溪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