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的不足

找到知識源頭、極其功利地讀書、萃取知識晶體,這就是提高認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1

識別知識的源頭

王小波講過一個笑話:

“二戰”時將軍視察前線,看到一個新兵很緊張,於是給他一塊口香糖。

“好點了嗎?”將軍問。

“好多了,長官。不過這口香糖為什麼沒味道?”士兵問。

“因為我嚼過了。”將軍說。

我們身邊有很多“嚼過的口香糖”信息—在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社群裡轉發的各種內容和信息,書架上各種名人、朋友推薦的書籍,各種二三四手信息不計其數。

面對知識焦慮,這些信息“口香糖”的確讓你鎮定了點兒,而且怕你覺得無味,還加入了大量“麻辣”、“雞精”、“味精”、GIF(圖像文件格式)動圖和美女照片起味兒,但是當你吃慣這些,就永遠沒法享受真正的優質知識的味道了。因為你沒法找到知識的源頭了。

我曾見過長江的源頭,很難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蕩蕩如大海的長江,源頭這麼細,好像我躺下就能攔住一樣。知識源頭,就像河流的源頭一樣,是知識發源的地方,是知識剛剛被創造出來的地方。源頭的知識濃度和質量極高,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

順流而下,離源頭越遠,支流越多,混入的雜質也就越多。當一份知識摻入了太多雜質時,恐怕只能勾兌成雞湯了。

在我看來,現在我們獲取的知識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為很多人已經失去了鑑別一手信息的能力。這也是我們認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手信息:知識的源頭

1973 年,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與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合作發表了一篇對比國際象棋大師與新手的論文,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10 年定律”。他們發現,國際象棋大師的長時記憶中有5 萬~10 萬個棋局組塊,並推測這需要花10 年才能獲得。

1976 年,埃裡克森基於西蒙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了針對國際象棋大師的研究,並且和西蒙合作發表論文。1993 年,埃裡克森與另外兩位同事克朗培、泰施羅默基於大量的研究,發表了一篇論文《刻意練習在專業獲得中的作用》。這是一手信息。

二手信息:忠實轉述一手信息

2016 年,上述論文第一作者埃裡克森發現自己的理念被誤讀,於是出了本書《刻意練習》。埃裡克森在書中強調,並無一個確定的時間門檻讓人成為大師。不少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專業技能的習得不是花了1 萬小時。在本書中,埃裡克森使用的數據也非“1 萬小時定律”

而且刻意練習還和天賦、練習方式高度相關。低水平的勤奮練習多少小時都沒戲。2016 年11 月,學習專家愛德華多·布里塞尼奧在TED上發表了“如何在你關心的事上表現更佳?”(How to Get Better at theThings You Care About?)的演講,也重複了這個觀點。這些書和演講,算是二手信息。

三手信息:為傳播而簡化和極端化觀點的陳述

有個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人讀了埃裡克森1993 年發表的論文,沒有提“刻意練習”這個主概念,只是抓取出來一個“1 萬小時定律”,寫成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一時風靡全球,估計你沒讀過也聽人說過。在書中,他充滿激情地表達: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 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條件毋庸置疑,但1 萬小時並不是成功的真實路徑。這是三手信息。

四手信息:出於各種動機充滿個人經驗的情緒化表達

有無數公眾號、人生導師、培訓師和勵志作者,基於自己的經驗解讀“1 萬小時定律”,告訴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大師,然後推銷自己的方式。成長之旅、1 萬小時的訣竅、1 萬小時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這是第四手信息。

其實如果你能有英語四級水平,再配合谷歌翻譯,基本上1小時就能讀完那篇屬於一手信息的論文,4小時讀完《刻意練習》或者《異類》,不過顯然後者含金量更低,但閱讀獎賞更高。大部人會被忽悠學習第四手信息,搞不好還真的盲目實踐,花去了100 個小時。

這就是認知效率的差距。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2

知識的源頭探測儀

能辨別和找到知識的源頭

知識的源頭是站在人類認知邊緣,研究、思考和驗證的人。他們的一些新鮮的思考,在腦子裡、筆記本上,還未進行詳細加工,但是新鮮熱辣。一些知識經過系統化,成為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或者圈內人互相討論的內容。

一手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 行業大牛的最新溝通和思考,通過談話獲得。

二手知識含金量很高,忠實轉述,但是有清晰的論據和出處。

• 名校的教科書,MOOC(慕課)裡推薦的一手材料,維基百科;

• 中立第三方的行業調查報告;

• 各行業領軍人物、行業大牛推薦的書單、豆列,以及在自己公眾號發的文章。

三手知識是暢銷書,這些文字已經被改成公眾可以理解、方便傳播的文字,但是因為大眾的認知能力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確的概念。

四手知識是你常看到的:根據這些暢銷書和理論,大部分人寫了很多基於個人體驗的雞湯,加入了太多個人故事。講一個觀點,灌你無數“雞精”。

追隨站在知識源頭的人

如果你實在來不及看這些內容,記得跟隨站在知識源頭的人。因為他們是面對源頭的,如果他們還比較會表達,那就真的是幸運了。

在我看來,“得到”專欄的作者、最近爆紅的知識紅人,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站在科技鏈條源頭,站在優質圖書源頭,站在創業前沿,表述相當忠實和清晰。

如果你同時訂閱幾個專欄,很容易發現這些作者用不同語言在講同一個道理。這個時候看留言,就看出不同人的心智水平了。心智水平比較低的人會說:“你這個萬維鋼講過,沒意思。”心智水平比較高的人會意識到:“你這個××× 也這麼說,有意思。”

後面的人意識到,源頭總是聚合的、統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的,這才是精華。多看幾遍、多幾個層次、多幾個角度,比給你看另一篇一點兒破事講一堆的文章好很多,效率也更高。

成為知識的源頭

這個有點兒難度。我們在談如何輸出知識的時候再說。所以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別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識的源頭,並與那些人站在一起。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創造知識的人。

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站在源頭,你就永遠是最新的。

3

功利讀書法

我們從小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怎麼又在玩,沒有讀書啊?”而你只要一讀書,不管有多慢、讀什麼書,大人就不打擾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個概念:

學習總沒錯。

這個思路是錯的。在知識匱乏、非終身學習年代,學肯定比不學好;但是在今天知識爆炸、終身學習的時代,“為什麼”(why)、“學什麼”(what)、“如何學”(how),比“學就好了”(do)更重要。

介紹一個概念“認知效率”:認知收益和時間精力之比。同樣的認知資源投入,會有完全不同的回報,這就是認知效率的不同。認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奮。牛人的真正秘訣是在最精華的資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認知資源來學習,認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高手的技術就是“投入產出的非線性”。提高認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極強的目的性”,我稱之為功利讀書法。

極其功利地少讀書

一個新知什麼時候習得效率最高?認知心理學認為,成人學習有三個前提要求的時候效率最高,即

有目標導向、有即時反饋、最近發展區。簡單地說,能解決當下問題的、學了有地方用的、難度適中的知識最有效。

為什麼在國內學個英語口語12 年都學不好,丟到國外3 個月就能交流了?因為在國外,交流是剛需,有地方練習,老外對你的發音很寬容,難度適中。這種時候三個條件都具備,效率就高,學得就快。

所以你反過來也能理解,為什麼刷那些“管理者必讀的××本書”的書單,對你意義不大,因為這些認知資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實踐環境,且難度不一。

那些標題黨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這篇文章,錯過了一個億》,更是憑空造出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你思考一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讓你獲得一個億的方式,這是你當前的問題嗎?這是你當前的水平嗎?這是你學了就能用的東西嗎?

極其功利地配置資源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閱讀做了幾個分類:娛樂性的、知識性的和心智提升類的。

很多人天天學習,學習力卻沒有什麼提升。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腦力體力下降,於是覺得“年齡大了,腦子不好使了”,就是這個緣故。因為他主要的認知是娛樂性和知識性的—你哪怕讀一輩子報紙,也不會增強學習力。

比如說我自己這個月的認知資源配置:

認知性閱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反脆弱》等書的寫作技巧,為寫書做準備。提升心智的認知難度很大,屬於“攻讀”,需要有大段的時間和系統的閱讀,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

知識性閱讀:各種行業調查報告、行業論壇,大量專業書籍,如《人生設計》《生涯混沌理論》《認識電影》《好好學習》。知識性閱讀的目標就是知道某事,所以特別適合碎片化學習和社交型學習。

娛樂性閱讀:比如《愛情劊子手》《理想的下午》,以及各種電影……娛樂性閱讀主要用來放鬆和陶冶,認知資源可以很低,累的時候翻幾頁,比如兩次談事之間讀,有換腦子的感覺。

所以,一定要強忍住買書的慾望,極其功利地分配資源—從你自己的需求開始,區分三種閱讀,設定目標,分配資源。

不要從第一頁開始讀書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書打開第一頁,然後往下讀。

更好的方法是先選書—先看書評,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國外亞馬遜的評論,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較幾本書,選擇一本。

然後再看目錄,一般的購書網站都有。大概知道書的內容和框架,有時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讀。最後再看具體章節。直接切入重要的章節,系統學習則從目錄開始看。

這樣的確會用大概15 分鐘時間來選書,但是比起你在一本無用的書上花好幾個小時,是不是認知效率提升多了?

為什麼很多人做不來?

因為人的大腦是一個認知吝嗇鬼,我們本能地選擇最簡單、最不耗腦子的方式,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看的書說:

“讀點兒書總沒有錯,大家都在讀。”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尋求閱讀獎賞。而功利的讀書法在獲得閱讀獎賞之前選擇了延遲滿足—先找到目標,調整好資源,帶著問題進入。就這三步,就讓你跑贏90% 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4

萃取知識晶體

我們都知道,石墨和鑽石都由相同的碳原子組成,只不過鑽石的碳原子之間形成了非常穩定的六面體晶體結構,這也是鑽石是已知自然界最堅硬的物質的原因。鑽石的硬度,來源於它的結構。

另一個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勁兒就散了。但是混入了水泥和石塊,這些東西之間形成結晶,散亂的沙子就能夠建起高樓。

知識也是一樣,知識量和知識點之間的架構非常重要。如果知識點之間能夠形成穩定的架構,知識就形成一種“知識晶體”。知識從散裝變成了晶體,就變得不容易磨損,強度很大,也容易整體提取。

我遇到過一位1990 年出生的小朋友,他就精於此道。雖然大學畢業才三年,他卻已經是日薪10 萬元的企業諮詢老手,可以搞定大部分打拼多年的企業家,靠的就是滿肚子的知識晶體。比如,大家都在談女生生完孩子出來工作,很難做到工作、事業兩不誤,然後就是一頓抱怨,偶爾有人抖機靈講倆金句。他基本會聽一會兒,其實腦子裡在搜索“晶體”,最後他會說:“你們說的這個問題,根據心理學家薩柏的觀點,其實是個人生角色平衡的問題。”

你看,知識量不是重點,讓腦子裡的知識形成多少知識晶體才是知識提取能力的關鍵。如果你看了想不起來,張嘴就忘,明明記得但講不出來,那就證明你腦子裡沒有知識晶體,只有知識豆腐腦。

如何讓知識變成知識晶體?下面是4 種常見的知識結構:

關聯,樹狀,序列,數據。你可以簡稱為“關書(樹)敘(序)述(數)”

—知識晶體有一種讓你關上書本,依然可以敘述的能力。

樹狀結構:體現事物層級、包含關係

樹狀結構其實是人類知識最常見的結晶,所以放在第一位。

最經典的樹形結構是書的目錄。再比如,知識管理分為知識儲存、知識提取、知識呈現三個部分,是典型的樹形結構。

把知識進行樹狀處理,編成口訣,就是一個好方式。

關聯結構:體現事物相互關係。

比如常說的金字塔結構,展現的就是一種“底層為基礎,逐漸升級”的關係,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而漏斗恰恰相反,展示的是“上面不要就漏下來”的關係,比如求職金字塔。

還有典型的四分法,比如我們熟悉的SWOT 分析c—時間管理的“重要—緊急”四象限,展現的是兩個維度評價的關係。

再給大家看一個好玩的圖,展現出更有趣的三個元素兩兩重疊的關係。

好男人在哪裡

公式也是關係結構,比如E=mc²,展現的是能量、質量和光速的關係。

這個公式我們也有用:定位= 行業× 企業× 職位。

序列關係:體現先後、因果關係

序列關係是一種流程圖式的知識結構,用來展現事情的前後、因果和邏輯關係。

最常見的就是工作流程圖,比如說明書的步驟指南(第一步,第二步,然後是第三步)。再比如我提到的“不從第一頁開始讀書”就是典型的序列關係:找書—目錄—章節。

一件事從上到下全做完才算完。這些都是典型的因果結構。

數據結構:體現數量差異關係

最後一種知識結構是數據結構。平時常見的柱狀圖、餅圖、增長曲線……數據結構圖展示的是事物空間、時間上的差異性,這就不多說了。

世界上沒有什麼“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事。如果不經過提煉,含金量高的金子和普通石頭沒有什麼兩樣,你根本看不出來。你用這麼長時間翻查了許多知識,相當於在家裡堆了一堆礦石,請務必把它們萃取出來,成為晶體。

大量看知識晶體

不僅要看,還要每次思考這個模型希望表達的關係。

嘗試模仿知識晶體

看了一個模型,不妨憑記憶自己先畫一遍,更好的方法是給別人講一遍。然後看看和原來的結構有什麼區別,找到差距再調整。因為你的知識結構不同,呈現出來的方法、模式都會有所不同,時間一長,你腦子裡的模塊足夠多,知識自動就按照模型存放了。自己創造知識晶體知道了知識晶體萃取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以嘗試構建自己的知識晶體?

找到知識源頭、極其功利地讀書、萃取知識晶體,這就是提高認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來源: 摘編自《躍遷》,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胡紅梅事件處理結果來了:撤去職務,調離崗位,取消榮譽

緩緩靜水流深不語62評

“你媽沒穿褲子出門,不害臊”,7歲兒子遭同學嘲笑,寶媽流淚了

小鹿媽咪6評

使用騰訊新聞APP,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截至2020-03-08 13:18:49

查看疫情實時報道

  • 80859
  • 累計確診
  • 較上日+46
  • 458
  • 疑似病例
  • 今日新增+84
  • 57143
  • 累計治癒
  • 較上日+1666
  • 3100
  • 累計死亡
  • 較上日+27

數據來源:各省市衛健委、各省市政府及官方媒體

  • 科普
  • 闢謠
  • 防護
  • 直播
  • 日記
  • 軌跡地圖
  • 病患軌跡
  • 查小區
  • 查同程
  • 守護醫生

廣告

【免費領】截至3月8日,初高全科名師直播課!娃在家就能學

瞭解詳情

重要通知!教育部定調:4月下旬都不讓開學!

生活小能手娛樂小幫手35評

擁有這個姓氏的人,那你可能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代

漫談南明12評9小時前

五角大樓拉響警報,大批憲兵趕來封鎖入口,白宮:這是災難性襲擊

戰爭之王45評10小時前

特朗普:美國確診這麼少歸功於我,彭斯一天工作20小時

觀察者網4458評

剛出生的寶寶身上裹著“奶油”,媽媽看後萬分焦急,醫生卻連忙道:恭喜了

摩未寶寶

正在加載...

發現更多資訊

  1. 新聞
  2. 體育
  3. 娛樂
  4. 財經
  5. 軍事
  6. 四川
  7. 推薦
  8. 視頻
  9. NBA
  10. CBA
  11. 遊戲
  12. 汽車
  13. 房產
  14. 國際
  15. 教育
  16. 足球
  17. 星座
  18. 書城
  19. 手機
  20. 數碼
  21. 更多

反饋舉報中心電腦版

Copyright © 1998 - 202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