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導讀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饑荒影視圖

這是一場被清廷官員稱之為“此千古奇災,是鐵石心腸亦當淚下”的大饑荒:從1876年到1879年,整整持續四年;由於在1877、1878年兩年最為強盛,又因這兩年的干支紀年分別為丁丑、戊寅,故而史稱“丁戊奇荒”。

饑荒是人民的大災難,且波及範圍廣:山西、直隸、陝西、河南、三東等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一場大面積的乾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直接或間接造成一千餘萬人死亡,兩千餘萬災民逃荒到外地,這場災荒也影響了中國的晚清歷史。

死傷無數,又不曾刀光劍影,到底是何原因,造成了上千萬人的死亡?

天災

1.旱魁為虐,如惔如焚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旱災


光緒元年(1875年),旱災突如其然,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從仲春開始,先後呈現不同程度的乾旱跡象,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齊河縣誌》記載:“春夏旱無麥,秋歉收,冬無雪”。甚至有的地方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災情,《齊東縣誌》記載:“民飢,樹皮草根採食殆盡”。

原本以為第二年會稍微好一點,結果光緒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災範圍也在進一步擴大,成災州縣高達97個,其中以直隸、山東、河南為主要災區,一眼望去,全是荒地。《齊河縣誌》:“春大飢,草根樹皮食之為盡……秋歉收。”

有道是,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

1877年,歷經兩年的大旱之後,華北地區的災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不僅自己絕收,還波及到大面積糧食減產。


2.禍不單行,旱極而蝗,瘟疫橫行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蝗災

1876年,旱災引發蝗災,天津以北各地,蝗蟲遮天蔽日,勉強種上的一點秋禾,瞬間被吞食精光。

俗話說:禍不單行,福無雙至。光緒四年(1878年),春夏之交,北方大部分地區又因為旱災引發了瘟疫,四處逃難的災民,更令這場災難有機可乘。整個旱災地區,幾乎沒人能逃脫這次災難,“災後繼以疫癘,道殣相望”,百姓們因為瘟疫而死亡的,十個裡面有兩三個。逃過了肚子饑荒,卻逃不過旱災引發的瘟疫。《齊河縣誌》:“死之甚眾”。

英國人的外交報告當時這樣描寫:“在遭受災難最為嚴重的一些州縣裡,百姓們瘋狂的的互相搶奪食物,在幾百個甚至幾千個村落中,70%的居民已經死亡了。”

朝廷派往山西賑濟的閻敬銘說:“往來二三千里,目之所見,皆系鵠面鳩形耳之所聞,無非男啼女哭。”場景極為慘烈


3.雪上加霜,天塌地陷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地震災後圖

光緒五年(1879年),遭遇大旱之後,大部分地區終於等來了祈求已久的雨水,一切都向著好的地方發展,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場災難終於結束的時候,另一場災難緊接著來了。

光緒五年五月十二日寅時(1879年7月1日),甘肅文縣8級地震,麥加利地震烈度XI(Extreme)度。震中位於今天甘肅省南部的武都區,接近四川省。此次地震造成巨大破壞,導致大約22000人死亡,史載“壓殺二萬餘人”。

受到地震影響的地區,還未從旱災、蝗災、瘟疫中緩過來,原本以為終於能夠迎來美好的明天,結果……

歷經四年的多重災難,把“丁戊奇荒”推向空前酷烈的境地。

但比這些天災更嚴重的,是丁戊奇荒裡的人禍!

人禍

1.清王朝的表面功夫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看到這些災難的時候,我就在想,這麼嚴重的饑荒,難道清王朝就不管不顧嗎?實事求是的講,他們不僅沒有不管不顧,反而全力在救。

《清史編年》:“覽奏情形,殊深軫念,著照所請,將該省本年應解京銀餉二十萬兩,由曾國荃飭屬採辦米糧,分別救濟。”

“侍郎夏同善奏晉豫兩省被災極重,請於部存關稅項下援銀四十萬兩,天津海防經費項下被銀三十萬兩,以七成給晉,三成給豫,以為販濟之霄。”

“晉豫兩省人民困苦流離,著內務府大臣,司員將官闈一切應用之需力加節減,但能省一分浮費。即可多一分賬需。”

但是,我們只能說他們極力在救災,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已經腐敗的清王朝,賑災糧銀出現在官府桌上,會讓你看到麼?一邊大力賑災一邊嚴加收稅(徵糧釀酒政策)會讓你看到麼?不會!直到災情嚴重,他們才停止這些作為,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將賑災的糧銀收入自己的包裡。

2.戰爭不斷,糧倉斷糧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糧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自漢朝起,中國就有了常平倉(常平倉在正常年份用來平抑物價,在荒年用來救濟災民)的建制,並隨著朝代的發展,制度越來越完善

畢竟,完善的倉儲制度和充足的糧食儲備是一個朝代穩定的重要保證。

但隨著清王朝後期的不斷戰亂,糧食儲備越來越少,即使嘉慶帝曾經嚴查糧食儲備,但因為各級官員為此事而加重苛政,受苦的都是百姓,嘉慶帝不得不下詔凡虧空應“從容彌補,勿以嚴急而致累民”。

然後,名操作來了,有了這個詔令,各級官吏非但沒有及時採買倉谷,反而藉機變賣、挪用、侵盜糧食。糧食只見少不見多,到了1830年,戶部檢查全國糧倉儲備情況時發現,實存糧僅1400萬石,缺額達1800萬石。到1860年,全國只存523萬石。到了清末,糧食更少。

當丁戊奇荒遇到無糧糧倉,開倉放糧又有何用?

3.苛政如虎,大面積佔用農田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被佔用的田地

上文說到,糧倉的糧食只見少不見多,清王朝肯定驚慌,再加上當時各種混戰,清王朝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不得不殫精竭慮,嚴加苛政。

為了增加賦稅和財政收入,清王朝竟允許並鼓勵民眾種植罌粟。並且在貿易的刺激下,李鴻章等人建議:“與其讓他們白白騙走我們的銀兩,不如我們自己也種植,以相互抵制”。

“不能禁其來”,不如“開之禁以相抵制”。

所以,幾年後,罌粟代替農作物出現在田裡,畢竟這個東西比種田賺錢多了,還來的快。

山西巡撫曾國荃後來曾說:“此次晉省荒歉,雖曰天災,實由人事。”

因為沒人再種植糧食,結果饑荒到來之際,也就沒有糧食可吃。

結語


丁戊奇荒:是天災更是人禍

旱魃肆虐,赤地千里,糧食顆粒無收。清代末年這場特大旱災,涉及時間長,波及範圍廣。清朝官員稱之為“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悽,未聞之悲痛”。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次大災難,但是歷史是有記憶的!它記住了所有的好與不好,然後警醒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