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淺評|為什麼“反感”國學?

近幾年,掀起了一場“國學熱”。許多學校要求孩子背三字經、弟子規,學習二十四孝。對於許多人來說,學習國學是學習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提高一下自己的修養。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國學的教授卻慢慢變味兒了。這讓不少人開始“反感”國學。其實,國學不應該背這個鍋。

淺評|為什麼“反感”國學?

細想,國學的傳播遭遇阻礙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

糟粕翻身

就單拎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來說,大多是披著“孝”的外衣,做的種種匪夷所思的事。其中的“埋兒奉母”實在令人細思極恐,因為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自己的親生骨肉埋掉,幸虧是挖出了金子,要不然這個可憐的生命就被親生父母葬送。

不過,二十四孝本不屬於正統儒家的思想。孔子一直提倡“生體髮膚,受之父母。”因此先要做好自己,這才是大孝。至於所謂的為了父母,損傷自己的行為本就入不了真正儒者的眼。

現在“二十四孝”重新被人們所提倡,實質就是把封建時期統治思想的工具重新運用。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可是千萬不要愚孝。而且現今各種養老途徑越來越多,老年人也不需要一味地爭取兒女來給自己養老送終,所以這種愚孝的思想枷鎖還是不要的好。

總之,這類教化是服務於封建社會的制度,實為糟粕,把它們重新提出來去“弘揚”只能令人反感。正如一位網友說:

說白了,這兩年的國學熱,不是讓你體會“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慷慨熱血,也不會讓你欣賞《滕王閣序》的華麗辭藻,更不會讓你感嘆《阿房宮賦》的借古諷今,國學熱只不過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這些早就扔進了歷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撿回來而已。

說得確實有一定道理。

葉公好龍

真正學國學的人,應該都知道,國學之廣之豐富,遠遠不是什麼為人處世、空談大道理的文言文。我們真正的國學從大方向分可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現代學科劃分有有古漢語、文獻學、博物館學、圖書館學、考古學、哲學等十幾個專業。其中,“經”有經的學法,“子”有子的學法,古漢語有古漢語的方向,文獻學有文獻學的路子。而且具體怎麼學,也是一門學問。

比起被人稱道的“為人處世”,你可知道中國文化還有恣意狂放的一面?總說“歷史大儒”,你可知道還有諸子百家各不相同?比起那些整天長袍加身做事刻板的“所謂國學大師”,真正愛好國學研究國學的人也愛好現代科學樂於接受新事物。

其實本質上,就是“葉公好龍”的人太多。大多不是真正愛好國學,只是想附庸風雅,殊不知是俗不可耐,反而成為最不懂國學的那部分人。

妄自尊大

認同自己的文化固然是好事,可是捧一踩一就不好了。有多少的國學講師一味的說只有中國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又有多少人認為中國文化就是儒家思想?

我們的祖師爺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麼偏激的思想,讓別的國家和學派作何感想?這樣的說法能不令人反感麼?

這麼說不是貶低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反而,我們應該有著強烈的中華文化自信和尊崇儒家的心。在這個基礎上,接受其他文化的優秀之處,多多學習,多多借鑑,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國學不簡單。其實學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侷限。就拿儒家的中庸思想來說,過去我們認為是糟粕,但現在的研究發現,中庸並不是讓我們做個爛好人,而是一種近乎哲學的思想,具體的內容就不在這過多闡述。總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想必老祖宗帶給我們的遺產也將發出更大的光輝。

對於怎樣學習國學,歡迎大家積極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