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伊朗是世界上4大產油國之一,在過去的100多年時間裡,石油給伊朗帶來的不是財富與繁榮,而是戰爭與動盪,歐美強國在伊朗為石油互相爭奪,給伊朗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英國在伊朗的石油爭奪

歷史上最早對伊朗石油產生想法的是英國,1901年,英國的百萬富翁威廉·諾克斯·達西同和伊朗(原波斯,1935年更名伊朗)國王穆扎法爾丁·沙達成了石油貿易的協定,協議規定達西在伊朗擁有專屬的石油勘探以及開採權利,這項協議簽署年限是60年。

之後達西僱傭了大量的地質學家深入伊朗沙漠地帶進行石油的勘探工作,當時的伊朗生存條件非常差,高溫,缺水,同時土匪橫行,天花肆虐,但是經過近8年的勘探,於1908年,英國人在伊朗的馬斯吉德蘇萊曼地區,發現了一個大型油田。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隨後英國人在伊朗成立了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這也是首家在伊朗開採石油的公司。1912年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的阿巴丹開設了第一家煉油廠,在此後的50多年時間裡,阿巴丹煉油廠一直是伊朗最大的煉油廠。

來自伊朗的石油是英國在一戰當中,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協約國的勝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913年英國率先在海軍軍艦上更改了燃料,由煤更改為石油。石油讓軍艦具備更遠的航程,同時也降低軍艦煙塵以及噪音等,同時海軍的航速也大幅提高了。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為了確保英國海軍石油供應,英國政府特意向英伊石油公司注資,收購其51%的股份,從此伊朗石油和英國海軍綁定在一起,同時英國海軍在海上牢牢卡住德國人的石油供給。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二戰時期的伊朗

一戰結束之後,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注意,首先是美國向英國提出,分享伊朗石油利益的要求,隨後被英國拒絕。此時伊朗國內發生大規模的反對聲音,反對伊朗在英伊石油中,只獲得16%的淨利潤。在這種情況下,英伊公司只能做出讓步,同意在此基礎上,每年再向伊朗提供75萬英鎊利潤。

英國人一直對伊朗人嚴格保密,伊朗的石油儲量,以及伊朗石油的分佈等。不僅僅是美國對伊朗石油感興趣,希特勒上臺之後,也對伊朗石油垂涎三尺,並宣稱在對英國人的問題上,德國和伊朗有著共同的目標。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德國人希望能夠在伊朗獲得穩定的石油供給,而伊朗想擺脫英國人的控制。1936年,德國派遣了大量的軍事專家進駐伊朗,幫助伊朗人訓練軍隊,同時伊朗大量的火炮以及軍事裝備都幾乎來自德國,而且當時伊朗的高校等,也交付德國人管理,這種親近德國的舉動,令英國十分不安。

1939年9月份,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藉機指責伊朗政府支持納粹,雖然伊朗在戰後第一時間聲稱自己為中立國,但是伊朗對英國的重要性,讓英國人不敢忽視。因此當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英國和蘇聯照會了伊朗,要求伊朗驅逐在伊朗的德國人,此時生活在伊朗的德國人近萬人,分佈在各行各業,這讓伊朗措手不及。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隨後在1941年8月份,英國和蘇聯就開始進軍伊朗,為了確保在伊朗煉油廠的安全,英國率先派出了海軍以及空降部隊,對阿巴丹採取突襲,並獲得成功。

次年1月份,伊朗全面戰敗,宣佈加入同盟國,同時驅逐在伊朗的所有德國人,並且讓德國境內的所有石油設施交付盟軍管理。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意識到伊朗石油的重要性,派遣亞瑟·米爾斯擔任伊朗的財政部長,以達到控制伊朗的目的。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英國人對伊朗的制裁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財政幾近破產,從伊朗英伊公司獲得石油收入顯得尤為重要,當時伊朗的石油產量幾乎佔到中東的40%。

但是此時伊朗國內的民族主義運動興起,伊朗人痛恨英國人攫取了大量的石油利益,紛紛要求英伊公司改變現狀,英伊公司當然是拒絕的。1950年,美國石油公司同所有阿拉伯政府簽訂的合約,要求按照50%利潤分成。當這一消息傳到德黑蘭,徹底激怒了伊朗人,1951年3月7日,親英的首相拉茲馬拉被暗殺,隨後伊朗議會宣佈,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民族主義者摩薩臺當選為新首相。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面對新的變局,英國決定對伊朗展開軍事行動,但是這項行動遭到美國人的反對,他們擔心伊朗有可能倒向蘇聯,為何緩和矛盾,美國同意向英國提供20億美元的經濟補償。

英國在撤走英伊石油公司所有英國人之後,伊朗由於缺乏必要的技術以及裝備,石油生產幾乎陷於停頓,而且英國還對伊朗展開了經濟制裁,同時對伊朗開展石油禁運。

到了1952年,伊朗石油從1950年的66萬桶跌倒不足2萬桶,失去石油之後,伊朗國內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國藉機顛覆摩薩臺政府,扶植巴列維控制伊朗。此時英國人捲土重來,不過不再像以前一樣佔據伊朗絕大部分利潤,而是讓伊朗石油加入了國際市場。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近現代同美國的鬥爭

巴列維統治時期,他一直謀求把石油財富掌握在自己手中,於是在1973年他成功實現了把石油工業掌握在本國人手中。同年10月,阿以戰爭之後,伊朗並沒有加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方國家的石油禁運。因此在隨後石油暴漲當中,賺取了大筆資金,進行國家現代化建設以及軍隊建設。在1975年油價高位時期,伊朗一年的收入就達200多億美元,與1964年的5.5億美元相比,增長了近40倍。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但是好日子沒有過多久,伊朗就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運動,伊朗的石油出口遭到重挫,造成了世界原油價格不斷暴漲。隨後的兩伊戰爭,更是對伊朗的石油工業造成了嚴重損傷。不過進入近現代,伊朗加大了石油領域投資,希望增加石油產量,恢復經濟。

伊朗將美國傀儡巴列維趕出伊朗之後,同美國爆發了長達444天的人質危機,伊朗將美國52名大使館的外交官扣留。這是近幾百年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即使敵對時期最為緊張的二戰時期,也沒有發生過扣留外國大使館人質的問題,這一事件直接導致美伊矛盾的惡化。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進入近現代,美國甚至指責伊朗為威脅世界和平的“邪惡軸心”,此後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朗展開包圍之勢。這種軍事威脅刺激伊朗發展核武器,來保障自身的安全,但是這似乎成為解不開的死結,伊朗通過核武器來保障自身的安全,美國又以核不擴散為由,對伊朗實施制裁。這個矛盾似乎到現在依然沒有答案。

伊朗作為波斯帝國曾經鼎盛一時,其領土面積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埃塞俄比亞,70個民族,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


石油!給伊朗帶來的詛咒


然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擁有的石油資源,成為英、德、俄、美等大國競相爭奪的戰場。動盪的歷史,和屢遭破壞的文明,讓伊朗擁有強烈的身份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危機感。同時也讓其擁有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在面臨實際問題的時候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常常讓自己陷入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