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李鴻章:你日本再強大,終是個蕞爾小國,能把戰線拉多長?

由國內三位著名的導演林農、馮小寧、張黎在不同年代拍攝的《甲午風雲》,《北洋水師》、《走向共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等有關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影視作品,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無數人的反思。

李鴻章:你日本再強大,終是個蕞爾小國,能把戰線拉多長?

影視作品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通過不同的拍攝手法向歷史發出了追問,讓我們敢於面對那個在億萬中國人心目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甲午戰爭,在歷史的事件中能夠警醒。

甲午中日戰爭,我們關心的是日本製定的大陸政策、中日之間海上決戰、《馬關條約》簽訂、臺灣人民反抗割臺等內容。

甲午中日戰爭是中日之間的戰爭,說到底是兩種不同社會體制的較量,日本想通過侵佔中國從而達到富強,而清朝卻只是為了維護封建階級自身的統治。

《走向共和》有這樣一個鏡頭:

洋務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遞摺子向朝廷申請北洋水師軍費的時候,慈禧太后坐在鳳椅子上說:“怎樣又要銀子,那我修頤和園子怎麼辦”,李鴻章跪在站在下邊一言不發。

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再為實施大陸政策嚮明治天皇稟告添置軍艦需還差多少錢的時候,明治天皇毫不猶疑對首伊藤博文說,每年拿出自己俸薪的十分之一作為日本海軍的軍費。

歷史課本中描寫民族英雄鄧世昌撞擊敵艦和廣大官兵為國捐軀的文字僅僅只有數百字,不足以彰顯我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抵抗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

但電影《甲午風雲》中海戰的片段,將更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李鴻章:你日本再強大,終是個蕞爾小國,能把戰線拉多長?

如電影的鏡頭中:威海岸邊上鞭炮聲聲,人頭湧動,一群挑著贈送給北洋官兵吃的事物和牌匾,一位老大叔站在鄧世昌的面前說:“鄧大人,這是我們威海百姓的一點心意,我們願北洋水師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然後,他用手掀下匾額的紅布,“保家衛國”四個大字赫然出現在鄧世昌的面前。

然後畫面轉接到軍艦彈盡糧絕,親自駕駛著敵艦撞日本的吉野號軍艦不幸被魚雷擊中,然後海上出現了波濤洶湧的畫面,電影的片段,再現了鄧世昌帶領官大官兵英勇奮戰為國捐軀的場景,能夠激發濃烈的愛國情懷。

《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走向共和》中有一個經典的片段,鏡頭中李鴻章面部裹著紗布面激動的對伊藤博文說:“你日本再強大,終是個蕞爾小國。請問閣下你能把戰車開多遠,你能把戰線拉多長,你能把戰爭鋪多開。我大清雖弱、可我大清不小、我大清技不如人、可我大清人多、眾志成城、用血肉之軀也要拖垮你們、拖死你們。

李鴻章從伊藤博文手中接過馬關條約的簽字書猶豫了一下,看著伊藤博文說:“條款能不不能減少五千萬。”

伊藤博文說:“不行。”

李鴻章哀求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 ”。最後李鴻章還是無奈地在條約上籤了字。


李鴻章:你日本再強大,終是個蕞爾小國,能把戰線拉多長?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歷史具有借鑑和啟示後時的作用,歷史影視資源可以看作是當代人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歷史的一種全新的闡述和借鑑,是當代人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啟迪,是人們對社會生活辨別反思的一種新途徑。

就像北大歷史系王曉秋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解的《百家講壇之甲午風雲》的紀錄片:對甲午中日戰爭的深刻解讀,“甲午戰敗非李鴻章一人之過,敗而敗在它的體制。”

它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通過歷史來反思社會,從而臝得電視觀眾以及世人的歡迎和喜愛。所以說歷史影視資源是人們解讀歷史的一種現實工具。

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