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西周古國——魏國,受封最早,西部的諸侯之長,戰國魏國的前身

我們熟知的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但事實上魏國在夏商周以來一直存在。西周時魏國重封,一直延續到春秋初,戰國魏國是在西周魏國故地興起來的。《左傳·昭公九年》借詹桓伯的話說:“

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杜預注:受此五國,為西土之長。可見魏國是周王朝西部大國,是替王室戍守邊疆的西部門神,《詩經》收錄魏風詩歌七篇,西周時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古籍記載武王伐紂而封,說明早在商末周初,魏國已被封西土,可能武王是出於伐紂先安定西部的需要。西周魏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山西芮城縣北一帶,今有古魏城遺址。另《史記集解》說:“魏在晉之蒲阪河東也。”蒲阪,在今山西永濟市蒲州,也即芮城以北一帶,戰國時的魏國這裡設有關隘。據說這裡恰好是傳說中舜的居住地媯汭(guī ruì),境內有媯水,所以有說法認為先周時期的魏國屬媯姓。


西周古國——魏國,受封最早,西部的諸侯之長,戰國魏國的前身


“魏”不見甲骨文,但我們可以從“委”和“鬼”的本義去分析,“委”的甲骨文有“禾穗”,農婦低頭彎腰正在忙碌,是遠古部落族人一副農忙的場景;“鬼”是帶著面具舞蹈,跟祭祀有關。農業是人類生存之本,部落的興旺,族人的生命都依仗農業為支柱,而對天神的祭祀才能保證風調風順,獲得豐收。古代農業、祭祀是關係到部落存亡的大事,後來部落發展成邦國後變成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那是因為國與國之間有了爭伐和掠奪,保衛國家生命財產的唯一法器當然靠軍事。一個部落沒有自然災害,收成穩定,百姓富裕,部落就安定。總之,魏含有“強大、威武”的意思,一個部族,一個姓氏的強大離不開農業經濟的發達,可見早期魏部族是個興旺發達的部族,後來演變成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依賴。


西周古國——魏國,受封最早,西部的諸侯之長,戰國魏國的前身


西周魏國不見史載,春秋初期的魏國與鄰國芮國的政治緊密相聯。《左傳·桓公三年》載:“芮伯萬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於魏。”前709年,芮國國內發生了一場政變,當時芮國太后芮姜執政,國君芮伯萬因寵幸佞臣,遭到太后黨的抵制,芮伯黨爭失敗,逃往魏國政治避難,魏國對他非常友好,騰出地盤給他居住。但不知為什麼,魏國接納芮伯萬後的第二年遭到了虢國和周王的反對。據《竹書紀年》載:“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周天子派兵在虢國的協助下圍攻魏國,目的是索取芮伯萬,但估計沒有成功。同年,秦國打起了芮國的主意,《左傳·桓公四年》載:“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秦師伐芮,敗退,史官說這是秦人小看了芮國的緣故。隨後,秦國改變策略,將目光投向寄在魏國的芮伯萬。秦師以周天子的名義聯合王師圍攻魏國,俘走了芮伯萬,秦國帶走芮國國君當然是用以要挾當政的芮國太后芮姜。


西周古國——魏國,受封最早,西部的諸侯之長,戰國魏國的前身


《毛詩序》說:“魏地陿隘。”可見春秋時期的魏國早已不見西周時的風光,國土也越縮越小。這一方面來自東周時代王道漸失,綱常敗壞;一方面源於弱肉強食,許多小國難以承受時代的變革洗禮,甘願在鬱郁不得志中頹廢沉淪,今朝有酒今朝醉。

鄭玄《毛詩·魏譜》中有“魏君嗇且褊急,而國日削”等記載,是說魏君氣量狹小,性格偏激,導致魏國世風日下,國力漸衰,亡國已是遲早的事。《史記·魏世家》載:“晉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魏封畢萬,為大夫。”晉獻公滅亡魏國,因畢萬功勳著著,便將魏地作為他的采邑。當時晉國太史卜偃就說:“畢萬後裔必興,萬,滿數也,魏,大名也。”果然言中,兩百多年後,魏邑從晉國中分裂出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