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袁紹原本可以先於曹操挾制天子以令諸侯,他為什麼不這麼幹?

看遍山川


傳統歷史為了神話皇權,而且為了突出曹操的高瞻遠矚,所以就把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寫得高深莫測極了。好像這種高級戰略,只有少數高人懂得,普通人永遠也理解不了。

實際上,當時想搶皇帝的諸侯很多,問題是,天子不是菜,誰想吃就能吃得到的;就算你吃到了,也不一定吃得下去。

曹操真正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曹操不是第一個,董卓性質比較嚴重,直接換了皇帝;後面郭汜、李榷、王允、呂布、張楊、韓暹、楊奉、董承等人都做過,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

話說,為什麼當時最大的諸侯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呢?有兩方面原因:

一、失去了機會

邈與紹有隙,紹受讒將致罪於昭。昭欲詣漢獻帝,至河內,為張楊所留。因楊上還印緩,拜騎都尉。時太祖領兗州,遣使詣楊,欲令假塗西至長安,楊不聽。昭說楊曰:“袁、曹雖為一家,勢不久群。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當故結之。況今有緣,直通其上事,並表薦之;若事有成,永為深分。”楊於是通太祖上事,表薦太祖。昭為太祖作書與長安諸將李傕、郭汜等,各隨輕重致殷勤。楊亦遣使詣太祖。太祖遺楊犬馬金帛,遂與西方往來。天子在安邑,昭從河內往,詔拜議郎。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昭以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吾與將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將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冀佐之功,超世無疇,何其休哉!方今群兇猾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獨建。心腹四支,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闕焉。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奉得書喜悅,語諸將軍曰:“兗州諸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昭遷符節令。——《三國志.董昭傳》

最初張楊得到玉璽交還給了漢獻帝,董昭因袁紹聽信讒言將要被治罪,董昭便勸張楊聯繫表彰曹操。後來各部諸侯不和,楊奉兵力最強而又沒有外援,便以曹操的名義寫信給楊奉:我有糧食,將軍有兵,我們互通有無,生死與共,神器至重,我們一起維輔。楊奉很高興,就帶著漢獻帝到了許都。

實際上,最先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設想的正是袁紹的謀士,但因為一些事情耽誤了。

二、袁紹想立劉虞為帝

董卓另立漢獻帝時,袁紹實際上是打算另立一個朝廷(也就是劉虞)和董卓對抗,但是所有人都反對,包括劉虞本人也反對,所以沒有成功。後來迎天子的時候又晚了曹操一步。


最開始這個設想是袁紹的謀士提出來的,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後面是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出來的,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

後來,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就定性了。


劉子魚


今天我們眾口一詞,似乎都看清楚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實際上,這玩意是把雙刃劍,用不好也會傷著自己。在逢迎天子這件事上,不光毛玠、荀彧看出了門道,袁紹陣營中的沮授也看出了其戰略意義,並且鄭重地向袁紹作了闡述。袁紹之所以猶豫,就是看出了其中的兩面性,猶疑之間,被曹操得了先手。

奉迎漢獻帝始末

董卓死後,原本精誠團結的兩大下屬李榷和郭汜,最終在政治鬥爭中,走向了狗咬狗的局面。倆人為了挾持皇帝,以取得主動性,大打出手,在長安城裡相互攻伐數月,導致京師數萬人喪生,城裡到處都是廢墟。

漢獻帝在董承的策劃下,擺脫了李郭二人,逃出長安,一路東行,於建安元年七月,回到東漢舊都洛陽。

洛陽這個曾經的繁華都市,被董卓撤離前一把大火,毀成了廢都。君臣一行比乞丐還要慘,只能哆哆嗦嗦擠在牆角下禦寒,沒吃的,只能四處挖野菜充飢。這些士大夫們哪幹過這活,結果,很多人被餓死。

這個消息很快被各地軍閥得知。

曹操陣營中,先後有荀彧和郭嘉都向曹操提出建議,趕緊迎奉天子。第二個月,曹操率領一隊人馬到達洛陽,為漢獻帝君臣帶來了糧食。九月,曹操將漢獻帝君臣,帶到自己的領地許縣(後改名許昌),並自認大將軍,從此一舉控制了漢獻帝。

此時,袁紹在幹什麼?他在為迎還是不迎猶豫不決!

沮授的反應比誰都靈敏,他在頭一年,漢獻帝剛剛出逃長安,就開始再三勸袁紹奉迎天子。一直勸了大半年,袁紹就是不行動,原因是有不同的聲音,郭圖和淳于瓊不同意沮授的看法,向反方向拉袁紹。

直到曹操已經把漢獻帝迎入許昌,他依然打擺子似的,持續搖擺。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兩面性

皇帝在手,自己瞬間從軍閥變身朝廷的正規軍,這個政治資本,不是花錢能買來的。道義上的制高點,使曹操從此化作正義的代表,在軍閥割據的年代,這杆大旗雖做不到所向披靡,至少可以讓軍閥們有所顧忌。

更重要的是,旗幟雖破,卻可以招攬天下仕子。曹操手下之所以人才濟濟,不光是曹操個人的魅力,還有一大堆人,就是奔著漢獻帝,這個看似無用的招牌來的。比如荀彧叔侄、司馬家族等。這些士族階層,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軍閥橫行的時代,他們只能跟著皇帝的龍旗跑。

手上掐著皇帝,可以以皇帝的名義,對各大軍閥下達命令,請問軍閥們怎麼辦?聽還是不聽?聽,你就得被曹操牽著鼻子走,不聽,你就是大逆不道,違抗聖旨。能夠左右逢源的,只有躲在漢獻帝身後的曹操!

如此明瞭的政治賬,郭圖和淳于瓊為什麼會看不清?其實也不是,他們反對的理由,那也是擲地有聲。

首先,他們認為漢室已經不可救藥,迎天子就是在做一件違背基本規律的事。這話沒錯,事實上漢室就是沒救得了,天意不可違,迎奉天子就是逆天而行。

其次,他們認為現在的格局是逐鹿中原,天子是累贅。這話說的也沒錯,滿天下早已經是軍閥割據,都在追著那頭無主的野鹿打,你手上供著個天子,那麼你就是承認天下還有主,那頭鹿就不是野鹿,是漢家的,請問你有什麼資格逐鹿中原?奉天子就是自找累贅。

最後,天子在,是你聽天子的,還是天子聽你的?這個問題最嚴峻,你聽天子的,甘心嗎?有誰沒事給自己找個爹管自己!讓天子聽你的,那你就失去道義,你就是逆臣,天下人正好找藉口打你。如此你手上供的不是什麼寶,而是燙手的山芋。

所以,袁紹很猶豫,迎也不是,不迎也不是,在搖擺中失去了機會。

袁紹的真命天子

其實,袁紹心裡是不情願迎奉漢獻帝的,其中的緣由,除了郭圖和淳于瓊的幾條,還有一條理由他沒說出口。這條理由就是,漢獻帝是董卓立的,原來的皇帝被董卓廢了。

原來的皇帝叫劉辨,是漢獻帝劉協的異母哥哥。劉協是庶出,生母叫王美人,劉辨是嫡出,生母是何皇后。但漢靈帝偏愛王美人,何皇后幾次下藥想使王美人墮胎,卻沒有成功。劉協出生後,何皇后竟然毒殺了王美人。

本來,漢靈帝是想廢掉劉辨,改立劉協為太子的,可惜何家勢力太強,他做不到。董卓進京後,發現劉協的才華與膽識,遠在那個帶著皇冠的喏喏小子劉辨之上,於是就廢掉了劉辨,改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董卓此舉無疑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但卻惹翻了一個人——袁紹!

袁紹為什麼反對,他是大將軍何進的心腹,何進即何皇后的哥哥,劉辨的舅舅。也就是說,袁紹是皇帝劉辨的心腹陣營,尤其是何進已死,劉辨對袁紹的倚重會更大。現在董卓一下子把袁紹的根給砍了,你說袁紹是什麼心情。

袁紹跟董卓當場拔劍相向,差點在大殿上直接格鬥。回到府中,袁紹自知逃不過董卓的報復,趕緊逃出京城,開始了軍閥生涯。

作為死敵立的皇帝,袁紹剛開始不承認,後來劉辨被董卓毒殺,袁紹才迫不得已承認了漢獻帝。雖然漢獻帝跟袁紹並無過節,但在袁紹心裡,對漢獻帝總是有個疙瘩。

奉迎這個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真龍天子,袁紹心理關過不去。

兩大陣營兩個格局

其實,奉迎天子的主張,早在漢獻帝未逃離長安之時,就有人提出來了。這個人叫毛玠,曹操的一名從事。他的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毛玠說這句話的時間,在初平二年,那時候曹操剛剛獲得兗州,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漢獻帝也尚在長安。毛玠的這個建議,被易中天先生稱為“毛玠版的《隆中對》”,對曹操的未來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荀彧對曹操的建議,原話是:“奉主上以從民望。”其實,他所謂的“民望”,就是士人的願望,不是老百姓的意見,老百姓從來就沒有發言權,能夠左右天下輿論的,就是這些士族階層。

荀彧的話為什麼能代表士族階層?因為他就是士族階層的重要代表。他認為,左右天下的最重要力量就是士族,曹操只有抓住了士族階層的心,才有可能取得輿論的支持,才能網羅更多的人才。

同樣是奉迎天子,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站在皇權的高度,指明瞭未來天下爭霸的戰略指導思路,可謂高屋建瓴。荀彧站在天下人心向背的角度,指出了未來爭霸的核心支持力量,可謂一針見血。

沮授也是在說奉迎天子,他的話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很明顯,他的立足點在“己”,也就是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私利,天子,只是他們實現私利的工具。

立意高下,境界高低,涇渭分明!

難怪袁紹不是曹操對手,他們帳下謀士的層次差別太大,一個是站在天上看人間,一個是趴在地上望星空,蛙與天鵝的視野無法共語,雖然表面的差異僅僅幾個字。

不過,荀彧其實最早投靠的就是袁紹,而不是曹操,像荀彧這種情況的人還有很多,也就是說,根子上,還是袁紹的格局比不上曹操,袁紹才是那隻蛙,曹操才是那隻天鵝。

就以郭圖和淳于瓊的理由來說吧,曹操何曾沒有想到過,他為什麼沒有像袁紹那樣猶豫不決呢?高度不一樣,格局不一樣,他能聽出毛玠和荀彧建議的背後含義,其它的還是理由嗎?曹操能聽得出,袁紹聽不出,這就是倆人差距之下的不同選擇!


尋根拜祖


曹操贏得官渡勝利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就是,四年前將漢獻帝接到許昌,經過“磨合”,此時基本可以實現“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對外作戰,師出有名,不僅可以穩住後方,還可招攬人才,開展必要的策反。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曹操似乎很清楚!懂政治的曹操,最終戰勝不懂政治的袁紹,似乎又體現了“所有的歷史,都有合理性”這個普遍真理!既然挾天子有如此多好處,同為梟雄的袁紹,為何在這個問題上反應遲鈍,讓後起之秀曹操捷足先登呢?

一、誰勸過袁紹迎取漢獻帝

初平二年,袁紹奪取冀州,問計沮授。沮授言:“將軍橫掃黃河以北,合併四州,網羅英雄,到長安迎接陛下,恢復洛陽宗廟,向天下發號施令,征討不服從的人。”袁紹盛讚。 等到袁紹平定河北,謀士郭圖也建議迎接漢獻帝,袁紹對郭圖和沮授的建議置之若罔。

興平二年,漢獻帝流亡河東,沮授進諫迎獻帝,遷都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遭到淳于瓊等反對,認為迎立漢帝將削弱將軍權力。次年曹操在荀彧建議下迎獻帝遷都許縣。

可見,歷史的確給了袁紹很多機會,至少在曹操採取行動的五年前,就有謀士不斷向袁紹提出迎接漢獻帝的主張,但是袁紹的態度卻是越來越淡,直至完全拒絕!一直到曹操玩出“挾天子”的效果來,他才知道自己錯失了一次稱王的機會!


二、袁紹為何不迎接漢獻帝

沮授最初建議袁紹迎接天子,袁紹是認同的,那時漢獻帝已經在位多年了。後來平定河北後,袁紹以因漢獻帝不是自己擁立的,拒絕迎接,顯得前後矛盾!

真正的原因有三:一是袁紹野心膨脹!雄踞河北,他想做皇帝,還迎立漢獻帝作甚。二是袁紹心懷不軌,想立劉虞為帝,劉虞死活不幹。三是以為自己不發話,沒人敢迎!關東諸侯畏懼盟主袁紹,不會迎接漢獻帝。可事實狠狠打了他的臉,盟友曹操跳出來,接納關西人立的漢獻帝。四是怕玩不好漢獻帝!迎立漢獻帝,上頭有個人壓著,不如現在土霸王自在。也擔心陪天子,把自己陪成董卓。事實證明,漢獻帝非常難玩,唯有曹操這種高級玩家,才能把控。換成袁紹,早已你死我亡。



三、袁紹將一手好牌打爛了

看到漢獻帝在曹操手裡,居然發揮出巨大的效用。袁紹才回過味來,忽悠曹操把漢獻帝遷到離自己更近的兗州鄄城,伺機奪取。此時曹操遠非當年,以漢獻帝的名義直接罵袁紹不忠。袁紹甚怒,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事實確實如此,正是袁紹這一步錯棋,給了曹操一個逆襲的絕好機會!漢獻帝到了許昌,關西原董卓部下的段煨、韓遂、馬騰等前叛軍,全部依附曹操;官渡開戰間,劉表、孫權未敢輕舉妄動,也與曹操打著皇帝的旗號有關!許多袁將,都被曹操一紙封侯拜將,心甘情願改弦易轍!

袁紹高估自己的四世三公的出身,高估了曾經關東盟主的影響。他這個盟主頭銜對部下和江湖的號召力相當有限,不可避免造成袁紹內部的不穩定:一是部下對袁紹不像對漢室那樣忠誠。他們跟著袁紹最大目的,就是利益,引起內部河南派與河北派的惡鬥;二是招攬人才僅靠袁紹的個人魅力,加持度遠不及漢室。稍有不爽便要走人,比如荀彧、郭嘉、許攸、張遼、高順等!

等到袁紹真正感受曹操迎接漢獻帝后的野蠻生長,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一手好牌,被自己這個政治短視的舉措給毀了!官渡失敗,往往歸咎為袁紹優柔寡斷、不會用人,過於簡單。袁紹由於合法性不及曹操,必須兼顧內部派系利益,無法放手用人用計,從而抑制軍力發揮。派系內鬥導致戰略失誤,直接給袁紹軍隊致命打擊。



袁紹由於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以及對時代政治氣候不敏感,過分低估特殊時期漢獻帝招牌價值,包括過早開始世襲州牧的私有化舉措,終於在自我感覺最好的、經濟軍事最強的歷史狀態下,重重地摔在自己挖好政治無力的陷阱裡!

忽然想起一個偉人說過:政治、經濟、軍事、地理諸因素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條件,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還想起一位軍事學家所言:戰術服從戰略,戰略服從政治,政治高於一切!從三國曆史聯繫到當下現實,發覺所言極是,恆古通今!


雲子落


袁紹曾經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當初為何沒這麼做,後來追悔莫及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相信袁紹對這句話一定非常認同。當曹操利用皇帝頤指氣使發號施令的時候,袁紹這才意識到,那個曾經被自己認為一錢不值的皇帝實在是個難得的寶貝,但後悔已經晚了。



漢獻帝劇照

本來,袁紹是有機會的,相對於曹操,兵強馬壯的袁紹更有機會淘到這個寶貝。早在曹操行動之前,就有人給袁紹獻計,讓他將漢獻帝接到自己身邊加以利用,以皇帝之名對各路諸侯發號施令,中心思想概括起來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這個關鍵問題上,袁紹犯了錯誤。袁紹為什麼不願意接漢獻帝呢?說來話長,當初這個皇帝是董卓立的,袁紹曾強烈反對,也因為這個原因,袁紹才逃出京城成就自己反董鬥士的美譽。但這也埋下了隱患,雖然當時袁紹的舉動並無過錯,但時過境遷,小皇帝已經是大漢天子,自己曾經反對當今皇帝登基,現在自己又要去主動迎接,袁紹有點捨不得自己那張老臉,而且,袁紹也怕皇帝記仇。對於帝位這個敏感問題,沒有幾個皇帝會有這樣的胸懷,寬容自己的反對者,即使這個皇帝只是傀儡,袁紹也會覺得不舒服。



袁紹劇照

袁紹集團內部的窩裡鬥也是壞事主因。自從袁紹在冀州開基立業,內部就以地域分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個陣營。這兩個對立派別不妨稱之為豫州名士集團與冀州本土名士集團。因為袁紹本人是名士領袖,所以他的部下大部分也是名士,雖然在基本的價值取向上各地名士們大體一致,但一旦涉及具體的利益,矛盾就產生了。本土的冀州名士集團認為來自豫州的名士分了自己的那份蛋糕,心裡一直大為不快,有牴觸情緒在所難免。但因為袁紹是豫州人,冀州人對外來勢力的對抗不好過於公開,只能以半明半暗半公開的方式進行。



袁紹

外來的潁川、汝南名上依仗是袁紹鄉黨,佔據了眾多位高權重的職務。冀州名士對此耿耿於懷。袁紹對兩派的勾心鬥角心知肚明,但被夾在中間袁紹也不好過,只好在兩派之間搞平衡,不過袁紹的天平還是時常向同鄉傾斜,只不過,為了照顧本土勢力,這種傾向不能過於明顯。兩派經常為了各自利益,為一點小事爭吵不休。有時,一方出於對抗另一方的目的,根本不關心事情本身,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只要站在對方的對立面就好,事情本身反而不重要了。這麼做雖然解氣,但卻很誤事。在是否迎立皇帝的問題上,兩派又吵成一團。



沮授劇照

早在曹操行動的一年前,冀州名士沮授就提議將四處流浪的漢獻帝弄到袁紹的大本營鄴城來,提議一經提出,袁紹還未表態,潁川名士郭圖、淳于瓊等人馬上站出來反對。沮授等冀州人提議迎接皇帝除了為袁紹考慮之外,也想借機立功打壓一直騎在自己頭上的潁川人。郭圖等人實際上也可能有相同的想法,但政敵先提出來了,當然不能成全敵人,於是只好反對。



袁紹與郭圖

沮授勸袁紹把皇帝接到鄴城,如此可以利用皇帝的名義打壓各地諸侯,好處多多。袁紹本來已經有點動心了。站在一旁的郭圖等人見勢不妙,趕緊出來阻止,說您把那個傀儡弄到鄴城有什麼好處,他來了,他為君,咱是臣,凡事總要向他請示,這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如果政見不合,我們是聽他的還是不聽他的?聽他的,那咱們不就沒有自主權了嗎?如果不聽他的,那就是違抗君命,這不就給敵人提供了進攻我們的口實了!袁紹聽了郭圖等人的話,覺得也挺有道理,又猶豫了。沮授見了,趕緊走上前進言:“主公,現在迎接皇帝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要是讓別人搶佔先機,到時悔之晚矣,還請主公深思。”袁紹最後還是聽了郭圖等人的話,把機會留給了對手曹操。



沮授

窩裡鬥給袁紹帶來的損失遠不止一個皇帝,袁紹集團最後的覆滅,外因當然是有強敵曹操,但內因就是敗在窩裡鬥與內部不和上。等曹操搶到皇帝,又利用這張王牌戲耍袁紹的時候,袁紹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吃了啞巴虧的袁紹,只能品嚐自己種下的苦果。


東北傻狍子噢唔


袁紹不挾天子,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政治敏感性不強、怕天子反戈一擊、沒有看到實際利益等,具體袁紹心裡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

但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假如挾天子的話,他等於自己打自己的嘴,政治上站不住腳。

為什麼呢?請看下文分析:

漢靈帝駕崩後,沒有留下遺照立誰為太子,當時最有可能繼位皇位的是劉協(漢獻帝)和劉辯(漢少帝)兩個皇子。劉辯是大將軍何進的外甥,也是漢靈帝與何皇后的嫡長子。袁紹與何進關密切,在儲位之爭上,公開支持劉辯,劉辯也順利繼承皇位。

後來何進被宦官殺死,董卓進京後,廢掉劉辯,改立劉協為皇帝。對於董卓立的這個皇帝,袁紹是公然不承認的。後來董卓死了,漢獻帝東歸,袁紹無論如何也不能自相矛盾,去迎立以及聽命於一個自己此前自己公然不承認的皇帝。

所以,他即使想挾天子,也不能這樣做了。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孤舟釣江雪


方圓論壇觀點!

從是否迎漢獻帝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袁紹和曹操兩人的能力究竟如何。曹操把漢獻帝看成一個寶。他認為掌握漢獻帝會對自己的霸業有幫助。而袁紹則認為漢獻帝只會是一個障礙。這是他們兩人最本質的區別。


熟知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董卓覆滅之後東漢末年眾多軍閥之中以袁紹勢力最為龐大。而且在漢獻帝落難的時候支持袁紹迎漢獻帝的臣子也比支持曹操迎漢獻帝的臣子多。就是因為袁紹勢力龐大有安全感。而當時的曹操實力很一般。而袁紹本身是有機會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但就是因為袁紹個人原因和袁紹勢力內部的內鬥導致喪失了迎接漢獻帝的機會。

一方面漢獻帝是董卓立的皇帝。而袁紹當初是極力反對的。所以袁紹也擔心漢獻帝記仇,所以也沒確定是否迎接漢獻帝。而且袁紹此人無謀而且性格優柔寡斷。說白了就是耳根子軟,沒有一點主見。袁紹麾下謀士也分成兩派。以沮授為首的一派支持迎接漢獻帝。他們認為迎接到漢獻帝之後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打壓其他軍閥。而且有了皇帝的大義,辦什麼事情都是名正言順的。而以郭圖為首的一派則認為不應該迎接漢獻帝。他們認為漢獻帝只會是一個障礙。而且本身袁紹勢力就是獨立的。弄來一個傀儡皇帝不好相處,萬一皇帝指手畫腳的也不好處理。乾脆就不管他算了。本身袁紹聽了沮授的建議已經打算迎接漢獻帝了。但是聽了郭圖的意見之後又猶豫了。就在袁紹猶豫不決的時候曹操就已經迎接到了漢獻帝。袁紹也喪失了大好的機會。



而曹操之所以迎漢獻帝也是曹操帳下謀士荀彧力薦的緣故。荀彧是一個漢室的死忠分子。他之所以會追隨曹操就是因為他認為曹操有能力匡扶漢室。所以在漢獻帝落難之際他建議曹操“協天子以令諸侯”。也就是說荀彧希望曹操迎接漢獻帝,然後協助天子治理國家平滅各路軍閥。實際上荀彧希望曹操成為霍光一樣的人物。可以匡扶漢室中興漢室。而曹操雖然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但他顯然有自己的主張。曹操的計劃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此挾非彼協!曹操則希望通過脅迫漢獻帝來實現自己爭霸的目的。曹操想學的是王莽。而不是霍光。他只想把漢獻帝變成一個傀儡罷了。



所以說東漢末年漢室權柄丟失,根本就沒有誰真正的會想匡扶漢室。大家都想著以匡扶漢室為名替自己爭奪權利。而袁紹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和陣營內部的內鬥導致喪失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機遇。而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但是變“協”為“挾”徹底傀儡了漢獻帝也為自己獲得了先天的巨大優勢。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評論轉發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袁紹,字本初,司空袁逢之子,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的美譽。

承蒙祖上的餘陰,袁紹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迅速崛起,袁紹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得了冀州,趁勢繼續奪青、並二州,中原總共九大州,袁紹以獨佔三分之一,經過一段時間修生養息之後,在建安四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史稱“易京之戰”,經此一役之後,袁紹真正的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成為了當下最有可能封王成皇的諸侯,沒有之一。

但是可惜,一場官渡之戰使得袁紹的一切都為曹操做了嫁衣,曹操接收了袁紹的地盤,兵源,以及那至高無上的“權利”。

袁紹做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前怕狼,後怕虎,能成什麼大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候,膽量,勇氣那就是最重要的了,曹操,有三分勝算就敢幹,五分勝算就敢全力以赴,七分勝算就敢傾家蕩產的拼,袁紹,呵呵,他敢嗎?這就是富一代和富二代的區別,做事不夠果敢,不夠堅定,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猶豫一刻鐘都有可能瞬間落入下風,更何況袁紹次次猶豫?

遇上比自己次一點的,比如公孫瓚,三千白馬義從打的遊牧民族聞風喪膽,“獨漢以強亡”在公孫瓚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原之內誰都打不過,但是到了草原,打的遊牧民族叫爸爸。袁紹遇上公孫瓚可以以兵力優勢,如排山倒海般襲來,瞬間秒殺公孫瓚,卻無法用此招來消滅曹操,曹阿瞞說的沒錯,論謀略,膽識,三個袁本初綁一塊,都比不過一個曹操。

當年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導致十八路諸侯討伐,袁紹身為總盟主對這件事情看的更透徹,因此,他不敢去接回漢獻帝,怕漢獻帝來了搶了自己的位置,或者給天下人留下他袁紹不忠君愛國的印象,覺得漢獻帝就是一塊燙手的山芋,遠不如任其自生自滅,自己好好的猥瑣發育,靜待時機。

如若沒有曹操,誰能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如此的愉悅,大批量的依舊忠於漢室的人歸於了曹操陣營,曹操實力如井噴一般,飛速發展壯大,而且有了漢獻帝在手,曹操也就掌握了大義,無論攻打誰,都成了正義之師,是在討賊,而不是搶地盤!真的是漂亮啊!

大家都被董卓的下場驚到了,也沒有足夠的頭腦去開拓創新,將漢獻帝變廢為寶。等到曹操獲利頗豐的時候,在後悔也沒用了,已經晚了,忠於漢室的老頑固,新頑固都已經被曹操收納了,就算是此時袁紹將漢獻帝搶回來也沒有絲毫用處了。


盪漾飛劍


兩點原因。

第一,漢獻帝劉協是袁紹當年基本殺乾淨了的那幫宦官,在六年前,按照漢靈帝的遺詔所立。袁紹以及他的老闆國防部長何進囑意的是劉協的哥哥,何進的外甥,劉辯。他本就不希望劉協做皇帝,遑論現在侍奉這位天子。

第二,其實三國志裡,這第二點,陳壽沒有點透,只是做了一點暗示,但卻是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六年來形勢的巨大變化,使袁紹有了自己稱帝的念頭。

袁紹自189年逃到冀州,至漢獻帝從長安東歸的195年,這六年間,袁紹集團已成為最有實力的軍閥集團,整個東亞大陸漢帝國舊土,基本已經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且基本已經形成袁家兩位公子各自組建聯盟爭天下的格局。

公元195年,獻帝自長安東歸那一年,政治格局上,袁紹軍事實力、政治威望以及外交成果三者綜合達到了最頂峰(雖然此時還未拿下幽州),只要戰略得當,五年至十年統一北方是大概率事件。所以這樂觀的形勢也干擾了他的判斷。

且195年前後的兩三年,其實力仍處在急劇膨脹的上升期,自己的戰略佈局一直穩步推進,順風順水。只因公孫瓚的幽州騎兵白馬義從太能打(其實這裡頭涉及到一個人,很值得講,這不展開),吞併幽州比最初的戰略計劃延遲了大概一年左右。

而這一年太關鍵了。曹操恰恰抓住了這一年的戰略機遇期,做大做強,與第二集團袁術集團的實力此消彼長,最終成功取代袁術,成為黃河以南最有實力的軍事集團,官渡之戰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這是後話。

本來,袁紹對自己的實力其實認識的很清楚,對其它對手的認識也很清楚,天下基本就是他和他弟弟袁術在爭。

但形勢起了大變化。

他低估了漢獻帝的現實政治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他低估了小弟曹操的政治智慧,造成了後來政治上,極其被動的尷尬局面。

一念之間,山河已遠……


三國曆史研究局


袁紹為什麼沒有迎漢獻帝

關於這點《三國志》和《後漢書》記載的有所不同,在《後漢書》中記載的是郭圖勸袁紹不要迎漢獻帝

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但是在《三國志》裡面記載的是郭圖勸袁紹迎回漢獻帝

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

但是無論《後漢書》還是《三國志》都提到了一點就是,袁紹不願意承認漢獻帝,因為漢獻帝是董卓立的,他覺得名不正言不順。

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

袁紹為什麼不願意迎漢獻帝

無論從那部史書來看,其實就是袁紹主觀上不願意承認罷了。袁紹這人特別好面子,他常常顯擺他的家世四世三公,他認為董卓出身卑微,董卓的父親只是一個縣尉,就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縣公安局局長。

在董卓打算廢少帝的時候,董卓曾請袁紹商議這個事情。但是袁紹堅決反對,袁紹對董卓說:“少帝沒有什麼過錯,你卻想擅自廢立,你這樣做天下人是不會同意的”。


董卓大怒道:“豎子,天下還是我說了算,我今天就做了,誰敢不從,難道你覺得我手中的刀不夠鋒利嗎?”

袁紹也和董卓槓上了,他拔出自己的配劍說道:“難道只有你的刀鋒利,我的劍就不鋒利了嗎?”

因為袁紹家世太好,名氣太大,董卓對他也無可奈何。這點是在《獻帝春秋》上記載的,與《三國志》有些不同,《三國志》只是說袁紹表示不認同董卓的提議,然後就:“橫刀而去長揖而去”。


裴松之曾在這段上註解,認為《獻帝春秋》記載的太假,因為董卓不可能因為意見不同就罵人豎子,而袁紹和董卓對峙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若但以言議不同,便罵為豎子,而有推刃之心,及紹復答,屈疆為甚,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害乎?且如紹此言,進非亮正,退違詭遜,而顯其競爽之旨,以觸哮闞之鋒,有志功業者,理豈然哉!此語,妄之甚矣。

總之,袁紹因為不同意董卓廢少帝,而與董卓發生了很嚴重的摩擦,結果袁紹逃了出來。到了冀州,開始興兵討伐袁紹,董卓擅自廢立就是袁紹當年起兵的理由,袁紹當然不願意承認漢獻帝。否則以前你還是正義的,結果到現在你卻承認了,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沽名釣譽的袁紹

袁紹其實是非常好面子的,曹操挾持天子後,封袁紹為太尉,把自己封為大將軍。袁紹居然在糾結曹操為什麼比自己官爵高

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

這本來就是虛的,曹操還不是想怎麼封就怎麼封,結果袁紹居然在意這個虛名。曹操最後還是把大將軍封給了袁紹。可見袁紹是有多沽名釣譽。

結果袁紹就是因為自己的一時好面子,錯失了迎回漢獻帝的時機,結果讓曹操撿了了便宜。


漁耕樵讀


公元195年,漢獻帝劉協在原李傕部將楊奉、董承等人的護衛下,逃出長安,擺脫李傕與郭汜的投靠,一路向東往洛陽方向逃離。

當時袁紹在冀州的鄴城,曹操在兗州,袁紹離漢獻帝的距離比曹操要近,並且袁紹的謀士沮授建議袁紹迎奉漢獻帝,可是袁紹沒有同意。無論從距離上,還是從謀士的建議上,袁紹都有著比曹操更快的先手,可袁紹沒有同意迎立漢獻帝。



袁紹之所以沒有同意迎立漢獻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袁紹的政治主張不是擁漢,而是代漢。

說到袁紹的政治主張,就得從東漢末年的政治結構來說。

公元188年,當何進還是東漢朝廷的大將軍時,袁紹是西園八校尉中的中軍校尉,而曹操是典軍校尉,當時的袁紹還是大將軍何進的幕僚,袁紹向何進提了一條建議:徵招外軍進京逼迫太后同意誅盡宦官。



何進同意了。正是因為袁紹的建議,從而導致了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們先下手為強,殺了大將軍何進,然後就是袁紹、袁術及何進的部下衝進皇宮將宦官斬盡殺絕,由此產生的後果就是支撐東漢朝廷運作近兩百的宦官勢力和外戚勢力一同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唯一政治勢力的士族從此走上了歷史的舞臺,而袁紹就是士族的傑出代表。

我們有理由懷疑袁紹的建議,就是為了自已所代表的那個階級的崛起,本著誰是最大受益者誰的嫌疑最大,都無一例外的指出袁紹才是這場宮廷政變的主謀,而袁紹背後的勢力則是日益強大的士族階級。



本以為政變結束後,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可以順利掌權,出乎意料的是,作為袁氏門生的董卓卻不按套路出牌,打破了門生故吏要為主公效力的傳統,充當了軍閥控制朝廷的特例。

不僅如此,董卓還擅自廢立皇帝,控制朝政,想延續東漢近兩百年外戚掌權的傳統,將自已變成漢獻帝的外戚,而這一切,又與袁紹的政治主張背道而弛,於是就有了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



僅僅一個四世三公的名聲和士家大族的出身,短短几年時間,就讓袁紹從無到有,從逃出京城的庶人到渤海太守,從渤海太守到關東軍盟主,從關東軍盟主到冀州牧,袁紹可謂風聲水起,除了袁紹本人,在背面支持袁紹的是什麼?就是日益強大的士族階級。袁紹的支持者基本上全是士家大族。

袁紹執意挑起外戚與宦官的火拼,不惜親手毀滅東漢朝廷,從來也沒有在意過外戚與宦官背後的皇權,皇帝是死是活,袁紹根本就不在意,不僅不在意,而且在漢獻帝活著的時候,袁紹試圖另立皇帝,來自已的政治主張而服務。



袁紹的政治主張核心思想就是以士族階級為統治階級,另立皇帝號令天下士族為我所用,建立一個以士族地主階級為核心的政權,而皇帝只是這個政權的傀儡而已。

在漢獻帝這個唯一合法皇帝還在位的時候,袁紹就已經想另立皇帝,這種行為與董卓有什麼區別?這是分裂國家的行為,而恰恰是袁紹的政治主張的一部分。



明白了袁紹的政治主張,就很好理解袁紹不原意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袁紹根本就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想做的是“挾名聲以令士族”。

這就是袁紹不願意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根本原因,至於郭圖、淳于瓊的反對意見,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