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鴻門宴成了項羽的政治黑點

如果說歷史上哪一位英雄的功敗垂成最讓人惋惜,西楚霸王項羽一定是名列前茅的。其睥睨天下的蓋世豪情和縱橫四海的英雄氣概,一直為後世人所推崇和敬佩。但大多數人閱讀歷史總也擺脫不了“成王敗寇”的窠臼,所以很多人都把項羽當作失敗的反面典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尤其是鴻門宴時項羽錯失誅殺劉邦的最好時機,更是成為了典型中的典型,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並反覆引申,從而成了項羽婦人之仁、目光短線、盲目自大、剛愎自用的代名詞。

鴻門宴,按照現在的理解就是一場項羽對劉邦不懷好意的宴會,這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關於劉邦、項羽和范增等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節場面的精彩描述。這個事情的主要背景就是當時名義上的反秦最高統帥“共主”楚懷王熊心和各路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而劉邦因緣際會以2萬兵馬捷足先登、率先攻入咸陽,俘獲了秦王子嬰,搶了項羽的功勞,項羽因而心生不平。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鴻門宴就是沒有那麼陰暗

從歷史的表象上來看,當時的項羽要殺劉邦的動機是成立的,而且項羽英雄蓋世、天下無敵,殺劉邦的實力上也充足的,而且最後項羽恰恰是敗在劉邦手中而失去了天下。這就使得歷史以來人們對於項羽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把鴻門宴當作項羽的命運的轉折點和政治的失誤點。

追求完美主義的歷史情懷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唯“成敗論”來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史學觀卻不可取。要想客觀地瞭解鴻門宴中項羽“反常”的決定,我們還需要更系統地來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或許,我們會發現我們很多時候只是片面地自以為是地閱讀歷史。

鴻門宴時的項羽只是表面風光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縱橫天下也有無奈時

鉅鹿之戰時,項羽率領五萬楚軍,大戰大秦帝國合計四十萬人的長城軍團(王離部)關中軍團(章邯部),先擊退章邯所部,奪佔糧道,再殲滅的王離軍團近二十萬人。他驚人的戰鬥力把當時作壁上觀的各國諸侯聯軍都驚呆了,一時間舉國上下都把他敬若神明,諸侯們一致推選他為首領,即所謂統領四十萬聯軍的“諸侯上將軍”。

之後他又歷時半年,先迫降後坑殺了二十萬人的章邯軍團,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實際意義地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而與此同時,得益於項羽牽制了秦軍主要戰力,劉邦以兩萬偏師攻破武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招降八萬秦軍留守部隊,擴軍至十萬,欲佔據關中稱王,封鎖函谷關。劉邦獨佔關中平原膏腴之地,也招致諸侯聯軍的強烈不滿,但當時的共主熊心卻以一紙“如約”的詔令表明了態度。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鴻門宴時的項羽其實很冷靜

項羽因勢利導,挾四十萬聯軍之兵威,以勢壓之,通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歸降,並裁軍至三萬,實力大損,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此時的項羽無疑是風頭正盛、無限風光。

但是,這裡有幾個細節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1、從鉅鹿之戰到入關之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時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可見諸侯聯軍增兵數量只有數萬,其中屬於項羽的份額即使最多,也可以推算出項羽入關時的兵力不會超過7萬(鉅鹿之戰時5萬)。

2、鉅鹿之戰時,項羽5萬兵力對戰秦軍40萬,當時的諸侯們選擇的是作壁上觀。諸侯們承認項羽的領導地位是因為被項羽的戰鬥力震懾住了。

3、鴻門宴時,諸侯聯軍能夠一致勢逼劉邦,是因為劉邦吃了獨食,犯了眾怒,諸侯們和項羽都對劉邦有意見,但是這種意見的原因和性質是不一樣的。

4、共主熊心為什麼會不惜觸怒項羽,也要支持“無名小卒”劉邦?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項羽還需要繼續征戰天下

通過上述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項羽雖然風光無限、一時無兩,但實際上當時的項羽至少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亟需解決:一是實力不夠;二是權威不夠,三是隱患太多。那些諸侯們表面上對項羽服服帖帖的,但是隻有遇到了傷筋動骨的利益侵犯時,會毫不猶豫地調轉槍頭來對付項羽的。而共主熊心因為對他猜忌已久,一有機會更會毫不猶豫地對其釜底抽薪。

英雄蓋世的項羽為何如此舉步維艱?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項羽出身豪門?其實沒那麼豪門

項家本是項國人,春秋時被魯滅後,當了幾百年魯國人,直到戰國末年楚滅魯才成為楚人。一非楚王同宗同姓,二不是楚舊貴族,一直也沒出過什麼著名人物,直到項燕在亡國之際,才臨危受命、掌握軍權。由此可見,項羽雖然是出身楚國貴族,但是也只是一個新興貴族,和楚國八百年曆史沿襲下來的各種源遠流長的舊貴族相比,底蘊和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左傳》: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八歲服孔子,燕下相人,為楚將,子梁,梁兄子籍,號‘西楚霸王’,項他、項伯、項襄之族也,漢初並封侯賜姓劉氏。

這種出身上的缺陷是在政治鬥爭中是致命的,對於革命的組織者來說尤其重要。劉邦出身同樣不好,但是他不是反秦運動的號召者和組織者,他是一個只是一個參與者和投機者。所以項梁在號召天下反抗暴秦的時候,出於名義、法理上的需要,也不得不把楚王后代熊心推出來作為旗幟。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范增當初建議立熊心為共主就是一個坑

據史籍記載,楚王(熊心)為戰國楚懷王(熊槐)之孫,楚懷王熊槐死於前296年,距離鴻門宴已經整整九十年,那麼以此推斷,熊心當時的年齡最低估計也有五十歲了,正是和劉邦一樣飽經世故、歷經滄桑的時候,而且熊心也是一個政治強人,而非無知牧童。後世對他評價也甚高,認為其是

“有帝王之英略”,“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備的一代英主。

英主手下的權臣處境是可想而知的。項梁死後,熊心為了排擠項羽,奪其兵權,不許其西進發展;北上救鉅鹿時,又派親信宋義和范增做主將、末將來壓制他;項羽在安陽絕地反擊,徵得范增反水支持,殺掉宋義。後熊心擔心項羽回師彭城攻打自己,無奈下只得封其為上將軍,讓他去和鉅鹿秦軍死拼。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鉅鹿之戰讓項羽喘了口氣

沒想到鉅鹿之戰項羽大獲全勝,並且成了“諸侯上將軍”熊心逐漸失去對項羽的控制,但制約甚至除掉他的決心也更加迫切,所以才會以“如約”的詔令來支持劉邦為王。

而且,鴻門宴前的諸侯割據勢力分佈情況大致如此:共主熊心佔據楚地,田榮田橫據齊,趙王歇據趙、魏王豹據魏、韓王成據韓,除韓廣據燕為新興豪傑,其餘五國皆為復辟舊王族項羽軍雖有天下第一的戰鬥力和戰功,實際法理上屬於自己的地盤僅有被封為“魯公”的魯縣一地。

所以表面上無敵於天下的項羽其實正身處困境,亟需破局重生。這種困境是當時的時代環境所決定的,反對強大的秦朝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為了拉攏和團結諸侯力量,高舉的旗幟正是戰國時期的“分封制”,那些諸侯們幾乎都是六國貴族的利益代表,

註定他們與項羽是各自為政的。而且出於政治需要還不得不抬出楚王熊心來作為共主,無形中又給了項羽加了一道枷鎖。

項羽既要與名義上的君主熊心為敵,還要時刻提防著各國舊王族的反撲,既無名分,家世亦不敵,地盤也不廣。所以他即便聯合了諸侯聯軍的一些將領,以裂土封王的許諾贏得了他們的支持,但終究不敢在鴻門宴那個關口輕舉妄動。

鴻門宴時的劉邦為什麼不能死?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劉邦當時的威脅並沒有那麼大

從項羽對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項羽是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他想成為如秦始皇嬴政一樣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所以消滅秦朝只是項羽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接下來的路還是長,他還要要消滅義帝熊心,還要逐步消滅那些已經復國且根深蒂固的六國諸侯。

按照傳統史學觀點,認為項羽當時在咸陽本可以憑所謂的四十萬大軍,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虎踞關中,君臨天下,但是項羽偏偏要選擇去開歷史的倒車,大搞什麼分封諸侯,然後盡滅秦王室宗族、摧毀其貴族世家,最後火燒阿房宮、揚長而去,無疑是自掘墳墓、鼠目寸光甚至還有人用“錦衣夜行”、“沐猴而冠”的典故來編排項羽,這無疑簡直是典型的“站著說話”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項羽要思考如何走好下一步

1、當時所謂的四十萬大軍,究竟有多少是項羽的人馬,前文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

2、項羽親手覆滅大秦帝國,斬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為了徹底斷絕秦國死灰復燃可能,就非得盡滅秦王室宗族,摧毀其貴族世家。而血海深仇導致故秦遺民對其恨之入骨,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也難收己用;阿房宮是秦朝皇權的一種象徵,項羽一把火燒了它雖然有點過激,但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項羽當時在關中立足是沒有根基的,而且當時形勢也不允許他在關中立足。

3、批判項羽分封是開歷史倒車、對抗大一統歷史洪流,更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胡攪蠻纏。試想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羽不分封諸侯,那些六國軍政集團會善罷甘休嗎?提前翻臉會給當時的項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4、項羽部幾萬楚軍戰力精良,冠絕天下,那是項羽爭霸的根本。軍心思歸人情之常,身為主帥的項羽也不得不俯仰麾下將士的意志,所以這也是項羽離開關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參考一下“四面楚歌”的典故)。此外,關羽匆匆趕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那就是清除義帝熊心。

所以,鴻門宴時,項羽頭號大敵並非劉邦,而是義帝為首的已經恢復六國的舊王族們。劉邦佔據關中為王肯定是損害了項羽的利益,同時也損害了六國諸侯的利益。項羽必須帶領諸侯聯軍對其進行脅迫。劉邦很快就轉過彎了,親赴鴻門參加宴會,主動向項羽低頭示好,放棄關中王的封賞。關羽也就失去對劉邦動殺手的理由。而且,就當時情況來看,項羽甚至還不能殺劉邦。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劉邦一直很幸運

項羽在鴻門宴時不能殺劉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殺了劉邦等於提前宣佈和名義上的“中央”義帝徹底決裂。在沒有拿到分封權、沒有滿足聯軍諸侯們的利益之前,項羽對於自己會不會馬上成為眾矢之的並沒有把握。不能排除為了得到分封的利益,在義帝的號召下來對付他。

2、劉邦畢竟是有功之人,是反秦陣營裡的戰士,大局剛定,立馬就把劉邦殺了,宣告了曾經的政治同盟正式解體,這對當時實力還不夠強大的項羽來說是有害無利的。

3、站在項羽當時的角度來看,劉邦非但不是敵人,其作為新興諸侯之一的代表,甚至可以拉攏作為一定程度的盟友。而且兩人還曾結為異姓兄弟,雖然說這種“政治結拜”的關係並不純粹,但聊勝於無。至少可以證明兩者是有表面相安無事的基礎的。

綜上所述,對於鴻門宴時的項羽來說,劉邦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並不是日後那樣的生死大敵,當時的形勢也不容許項羽在劉邦身上去意氣用事,非要致他於死地,相反,為了穩定或者爭取那些立場不鮮明的勢力,項羽還需要適當地拉攏劉邦。

鴻門宴裡那些狗血的說法和邏輯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

通過前文的描述,基本上已經把鴻門宴的前因後果說清楚了。原因就是劉邦動了項羽的“蛋糕”,結果就是項羽殺不得劉邦。至於史書裡關於其過程那些“精彩”的描述,我們很多時候只能當作故事看看就罷了,而很多故事情節或者描寫手法純粹就是為了烘托人物形象,其邏輯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鴻門宴》的故事裡,先是劉邦的手下跑到項羽告狀,說劉邦想自立為帝,所以項羽對劉邦恨得牙癢癢,決定立馬發兵攻打劉邦。然後項羽的叔叔項伯因感念張良的恩情又派人去通風報信。於是張亮趁機買通項伯,並勸劉邦“登門認錯”。項羽的“亞父”范增一見機不可失,於是力勸項羽趁機誅殺劉邦,並在宴會中安排項莊舞劍,意欲一舉擊殺劉邦,而被項伯藉機破壞。劉邦見勢不妙,藉口上廁所逃走了。當然還有樊噲威震軍帳、張良斷後的故事。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鴻門宴成了一個大舞臺

然而正是這樣邏輯上漏洞百出的故事卻引得人們津津樂道,並用此來諷刺項羽的婦人之仁、鼠目寸光,真不知道是項羽的悲哀還讀史人的悲哀。

1、劉邦當時只有2萬人馬,即便收編了秦軍8萬,也只有10萬之眾、關中一地,劉邦能稱帝嗎?即便劉邦利慾薰心,想過把癮就死。但是劉邦是有個賊膽的人嗎?他手下的謀士會允許他這麼做嗎?

2、當時劉邦獨佔關中,以關中王自居,封鎖函谷關,已經成了項羽和其他諸侯的眼中釘了,雙方也已經形成軍事對峙了。難道沒人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想稱帝,項羽就會善罷甘休?

3、劉邦不向項羽低頭,那麼戰爭就會在所難免。那麼為什麼非得是在項伯向張良通風報信,張良才勸劉邦赴鴻門宴認慫?

4、項伯想報恩,想保全張良可以理解,但是作為項羽的叔叔,那麼容易為了一點錢財就不惜出賣項羽的政治利益去救劉邦,則有點經不起推敲了。

難道項羽成功了,項伯還會少了榮華富貴?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范增被神化得很厲害

5、范增既然那麼有遠見,那麼堅定地要殺劉邦,且他貴為項羽“亞父”之尊,即便項羽下不了決心,他也有一百種辦法要了劉邦的命。說明範增和項羽的關係並沒有表面上那麼好,項羽也根本就沒想殺劉邦。

6、樊噲的故事就更不可思議了,別的不說,兩個樊噲也不一定打得過項羽,所以在項羽面前來渲染那種震懾氣氛簡直就搞笑。

7、劉邦來赴宴的時候就沒有覺察到危險,宴會到一半的時候才福至心靈想要逃跑了,而且項羽的軍營是他可以進出自如的?

8、項羽明明答應了范增要殺劉邦,為何改變了主意?劉邦有什麼舉動打動了他?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鴻門宴的時候這兩兄弟還可以好好談的

前文也分析過了,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根本就不想殺劉邦,也不願意殺劉邦。否則,就是一百個劉邦也不夠死的。項羽叫劉邦來參加鴻門宴,只不過是順理成章地接受劉邦的低頭,從而樹立其“諸侯之王”的地位,進而獲得分封諸侯的權力而已。至於為什麼演繹出故事《鴻門宴》的版本,大多數原因還是“事後諸葛亮”的歷史思維在發揮作用。假設最後“楚漢之爭”贏的是項羽,會有這麼漏洞百出的故事嗎?

人們總是習慣從歷史結局去牽強附會地反推歷史人物的行為失誤,而不能從歷史人物本身的處境和條件去分析原因和總結邏輯,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歷史觀。

一點感想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歷史再亂,邏輯不能亂

項羽這個歷史人物引起的爭議足夠多,歸根到底是因為大多數人習慣把他放到“成王敗寇”的框架裡不斷審視,而關鍵是大多數對於歷史的思考習慣於道聽途說、隨波逐流,斷章取義、妄自揣測,而沒有嚴謹科學、客觀求是的態度。

事實上,項羽能夠從一個落魄貴族——一個亡國貴族,一步一步走到了無限接近時代頂峰的位置,絕非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那麼容易和簡單;項羽一生沒有稱帝,卻能被司馬遷列入《史記. 本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項羽能夠以“失敗者”的身份被人千古稱頌、萬世流芳也是深有淵源的

項羽《鴻門宴》中為何不殺劉邦?隱性政治環境決定了他不能殺而已

鴻門宴重來一次,項羽也不會殺劉邦

項羽一生的功績和成就,我就不作贅述了。但就《鴻門宴》這個故事來說,個人認為項羽並沒有什麼失策的地方,我們不能在預知結果的前提下去反推決策,判斷一個人的決策是否妥當,主要還是要結合他的環境條件、實力性格等因素來客觀、理智地分析。一味地假設沒有意義,假設秦始皇殺掉趙高、假設後來的曹操殺掉劉備、假設隋煬帝殺掉李淵……這樣假設下去,歷史根本就變得無法討論,也就失去了其現實指導意義。

同時,通過這篇文章的分析,我也希望愛好歷史的朋友要努力去探求歷史本來的樣子或者應該的樣子,也就是說我們更應該以重邏輯、重思維的方式解讀歷史,而不是僅僅把歷史當作一池托起自己快感的春水,只顧著欣賞別人投射在水面上的倒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