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官渡之戰後,袁紹在河北還有很多部隊,為何最後還是輸了?

舞夜心動--靈魂的主宰者



建安五年(200),袁紹兵敗官渡,袁紹這一敗損失慘重。儘管當時的袁紹是天下第一諸侯,也依舊承受不了這樣一個失敗。

袁紹發動官渡之戰,是決心要徹底消滅曹操集團的。演義小說中的袁紹號稱率領了七十萬大軍,真實的估計也就十多萬。但是袁紹此次帶出的十多萬部隊全是冀、青、幽、並四州之地中的精銳部隊。這一仗下來幾乎是全軍覆沒,官渡之戰後,袁紹雖然沒有丟失地盤,儘管袁紹可以在短時間再拉起一支十萬人的部隊。但是,現組織起來的部隊的戰鬥力根本不如之前的部隊。

也就是說,官渡戰敗後的袁紹,雖然還有許多部隊,但多為弱旅或新丁,短時間內不能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而且我們還要注意一點的就是,打仗就是在燒錢【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官渡之戰,袁紹不僅投入了所有精銳部隊,還花費大量經濟、物資、資源等。這些損失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恢復的。

還有,袁紹集團人才的損失:號稱王中王的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頜、高攬)兩死兩降;許攸、田豐、沮授等謀士;以及其他各級文武的損失;還有那些見風使舵、望風而降的人。這些損失足已讓袁紹的政府機構癱瘓......

所以說官渡之戰幾乎就是曹操與袁紹的大決戰。當然,袁紹底子厚,戰敗後還不至於立即滅亡。因為曹操那邊贏得也不輕鬆,所以戰後,曹操並沒有窮追猛打,主要還是當時的曹操確實打不動了。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

袁紹官渡戰敗後就憂鬱得病,威信也大不如之前。袁紹的地盤陸續的出現許多不同程度的叛亂,袁紹便帶病堪平內亂。最後於建安七年(202)病逝。

由於袁紹生前的廢長立幼,所以在袁紹死後,袁紹的三個兒子便出現了分裂。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

審配、逢紀支持袁尚,袁尚又與袁熙交好;辛評、郭圖支持袁譚。

袁氏集團內部的不和給了曹操機會。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

對於沒有袁紹的袁氏集團內部的情況,郭嘉分析的非常到位。郭嘉料定袁家子弟必然內鬥,所以建議曹操不要急於進攻。因為倘若此時曹操向袁氏兄弟施加軍事壓力的話,袁家兄弟一定會抱團、聯合抗曹。不管他們,讓他們內部相互消耗,待時機成熟,方可一舉拿下。

後來,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被打敗了之後居然向曹操求救。曹操順勢就發兵前往,之後數年間便把袁氏家族消滅的乾乾淨淨。

茶餘飯後歷史小話題,如有更多見解,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左將軍



一,官渡之戰後,袁紹的精氣神徹底被擊敗,袁紹經不起官渡之戰的慘敗,精神上一蹶不振,日益消沉,,袁紹四世三公,竟敗在被他看不起的宦官之後曹操手裡,這口氣他出不來,以至於憂鬱成疾,一病不起而亡,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他的兒子。


二袁紹志大才疏,嫉賢妒能,色厲內荏,袁紹既沒有武略,也沒有文韜,只是接著他家四世三公的旗號,招納天下英才,但是人才不得其用,有啥屁用,內部矛盾重重,各自為了利益紛爭,。這樣的諸侯不敗才出稀罕事呢?


袁紹治軍不嚴,軍紀渙散,這樣的軍隊沒有好的戰力,焉能不敗,


約定9521


袁紹坐擁河北四州,雖然在官渡之戰戰敗,但是底蘊猶在,完全可以在與曹操爭雄,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軍隊質量的下降。

官渡之戰的失敗同樣造成了大量河北精銳之士的損失。曹操的軍隊一直以來就是以精銳悍勇著稱的。因此雖然河北軍隊數量眾多,但不是曹操對手。兵在精而不在多。

第二,官渡之戰失敗的陰影存在。

官渡之戰的失敗直接造成了那些回到河北的敗軍心中的陰影。就算領導人儘可能的貶低曹軍,但是在敗軍的影響下,肯定對曹軍還是有著畏懼的心理。

第三,人才的損失。

官渡之戰中袁紹前前後後損失文臣武將不計其數。高層官員都失去了很多,顏良、文丑、沮授的死亡,張郃、高覽、許攸的投降,而曹操的主要將領都沒有損失。此消彼長之下。缺乏勇將的帶領,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

第四,仍舊不夠重視曹操。

袁紹雖然經歷官渡失敗,但是認為曹操遠遠不是他的對手。而且在河北之地,主場作戰,袁紹更加具備優勢,就是這種不重視下,中了曹操的計謀,又一場大敗使得袁紹再也起不來。

袁紹敗北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在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一敗再敗,最後鬱鬱而終。


秋心談歷史


最後不是輸在袁紹手裡,官渡大敗之後,並沒讓袁紹一蹶不振,他將背叛他的郡縣各個擊破,和曹操也是互有勝敗。只是官渡之戰一年多後,袁紹就駕鶴西去了。死後兒子們手足相殘,分崩離析,這才讓曹操得到鯨吞蠶食的機會。曹操用了五年時間,在207年最終平定河北。


突擊歷史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按照史料的記載,官渡之戰並沒擊潰袁紹的真正實力,只是打擊了袁紹軍隊的銳氣,實際上袁紹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害,真正使得袁紹勢力瓦解的是袁紹去世後,袁紹的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為了爭奪袁家繼承人的位子大打出手,使得曹操漁翁得利,最終攻取幽青並冀四州之地,最終佔領河北。袁紹只是輸了官渡戰役而已,袁紹的整個實力並沒有瓦解。這才是原因所在。

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在官渡(公元200年),袁紹率領大軍直逼漢獻帝所在的許昌,曹操被迫防禦,雙方最後在官渡發生決戰,袁軍在烏巢的軍糧被曹軍偷襲,而大將張郃臨陣倒戈投降曹操,直接導致袁軍崩潰,袁紹大敗,袁紹和長子袁譚單騎渡過黃河,逃回鄴城。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坑殺袁軍投降的軍士,《漢紀》說八萬人。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雖然失敗,但是元氣未傷。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統治下的冀州發生了很多郡縣獻城池投降曹操的情況。袁紹的統治岌岌可危,在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曹操和袁紹再次在倉亭攻破袁紹的軍隊,袁紹被打敗,但是袁紹收集殘兵前去攻打投降曹操的郡縣,最後平定這些發生叛亂的郡縣。而且袁紹指揮劉備前往汝南,聯合汝南的黃巾軍軍餘部龔都等人,曹操先派蔡揚攻打龔都,但是蔡揚無能,被打的落花流水,最後是曹操親征,龔都,劉備被打敗,劉備前去投奔劉表,而龔都逃亡。在這裡我們也能夠看到袁紹的實力尚存,已經開始準備襲擾曹操後方的安全,汝南靠近許昌,劉備,龔都的動作對於曹操的威脅很大。


但是袁紹自官渡之戰後就生病了,病的很重,史書記載袁紹發病的時候,會嘔出鮮血。在建安七年(202年),也就是官渡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年五月袁紹沒有承受住病痛的折磨,在鄴城去世。留下的一個穩定的河北四州土地,但是他臨終前都沒有選擇好誰做他的繼承人,這導致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的火併。

袁紹寵愛幼子袁尚,讓袁尚留守袁氏的大本營,讓長子袁譚前去鎮守青州。美其名曰看看各個孩子的能力怎麼樣。並且把外甥高幹封在幷州,中子袁熙封在幽州。袁紹手下的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審配、逢紀與袁尚成為一派,而辛評、郭圖與袁譚做一派。袁紹去世後,沒有說明誰做袁氏的繼承人,當時的袁氏的大臣認為袁譚是長子,應該擁立袁譚。但是審配等人害怕袁譚繼承袁紹的基業後,作為袁譚的一黨的辛評害自己,審配於是奉袁尚繼承袁紹的位子。等袁譚來祭拜父親袁紹時,沒有人支持袁譚,袁譚自立為車騎將軍,袁譚和袁尚發生矛盾,而在黃河以南的曹操抓了這個契機,一舉擊潰了袁氏兄弟,佔領幽並青冀四州。


曹操於是在袁氏兄弟內鬥的時候,發兵前去攻打袁譚和袁尚,袁譚和袁尚就放下爭鬥前去防禦曹操,袁譚在黎陽駐軍,但是袁尚害怕袁譚,於是讓逢紀帶著一點士兵前去援助袁譚,袁譚請求再給一點,審配等人權袁尚不要給,袁譚在前線聽聞這個消息大怒,一氣之下殺了逢紀,隨後曹操渡過黃河攻擊黎陽的袁譚,袁譚打不過曹操,再次請求增兵支援,袁尚此時害怕給袁譚軍隊過多,袁譚會吞併自己。袁尚的辦法是自己帶著部隊前去增援袁譚,讓審配守住大本營鄴城,在黎陽的戰爭一直打到建安八年,最終袁尚大敗而歸。曹操用郭嘉之計退兵,讓袁氏兄弟內鬥,果然曹操退兵後,袁譚和袁尚又因為軍隊問題大戰,袁譚敗退,袁尚趁著機會想要趕盡殺絕,袁譚最後求援曹操。

建安八年十月,曹操再次渡過黃河,袁尚才回師救助鄴城,袁譚得以有喘息的機會,但是二子相爭使得袁紹的故將大批投降曹操,袁軍的人心散了。

建安九年二月,袁尚再次發動大軍攻打袁譚,曹操趁著機會讀過黃河偷襲鄴城,袁尚回師救援,在鄴城外被曹軍大敗,袁尚投奔哥哥袁熙,鄴城守軍人心沮喪,最終被攻破。袁譚收集袁尚的殘兵,與曹操大戰,但是也是一敗塗地。建安十年,袁譚在南皮戰死。袁熙和袁尚為部將背叛,逃出幽州,前往遼東,此後被公孫康所殺。至此顯赫一時的袁氏徹底滅亡。


人者仁義也


不調用文獻資料

一、紹死,沒有了靈魂人物。團隊遲早要散,或者出現新的靈魂人物形成新的團隊風格。

二、糧食,民以食為天。新敗的散兵遊勇要活命首要選擇獲得大量資源的曹操。

三、正史,曹操是懂休養生息、體恤民生的。曹操治下繁榮穩定是有民意基礎的。

當然也有很多其他因素。歷史不是偶然,是多緯度的優勢促成的必然結果。


平原新生活


曹操沒有那麼壞,在當地得民心,一句話袁紹不得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