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美國海軍瞄準“進攻性制海作戰”轉型

美國海軍瞄準“進攻性制海作戰”轉型


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出版了《進攻性制海作戰》研究報告,標誌著美國海上戰略向“重返制海權”轉型,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瞄準“進攻性制海作戰”這一戰略能力目標進行轉型發展。該報告對美軍武器裝備發展重點和作戰任務的轉型規劃尤其值得關注。本文從該戰略提出的內外背景出發,概括了該戰略對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轉型的建議以及美國海軍認為的幾個問題和解決方法。


一、“進攻性制海作戰”戰略提出的背景


(一)西太地區制海能力的相對削弱增加了美國海軍的焦慮感,美國海軍需要尋求更有效的制海作戰方式。美國海軍認為,其作戰對手的先進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和擴散,美軍對西太海區的制海能力正在迅速的相對衰弱,因此,需要提倡“進攻性制海作戰”,即“聚焦水面艦隊通過摧毀敵人飛機、艦船和潛艇等威脅,而非簡單的抗擊敵導彈和魚雷,來奪取和控制海洋的能力”。

(二)持續緊迫的預算與不斷拓展的任務之間的矛盾,倒逼美國海軍進行新一輪能力整合。在過去的三十年裡,美國海軍水面艦隊的任務大大拓展了,包括了從打擊海盜到彈道導彈防禦的一切,然而隨著國防預算的增速放緩及維持能力成本的增長,美國海軍難以實現面面俱到的應對所有威脅。因此,水面艦艇部隊應該“迴歸本源”,重新聚焦制海作戰,至於多樣化的軍事任務,則應該合理的分配至不同艦種。

(三)科技發展為美國海軍的新概念武器發展提供了可能。當前科技發展能夠為美國海軍做出直接貢獻的主要是激光武器和電磁能武器,美國海軍根據兩種武器的優缺點及發展階段,採取了“小步快跑”的思路,即積極又謹慎的推進兩類武器在水面艦艇的發展和應用。

二、《進攻性制海作戰》報告中提出的幾點轉型建議


總體上,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向進攻性制海作戰的轉型,就是從“擊敗敵人武器向擊敗敵人平臺”的轉型,圍繞這一基點,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需要在維持效率的前提下減少防禦性武備的空間,拓展進攻性武器的數量和能力,同時將作戰強度低的軍事行動從主戰艦艇剝離,保證主戰艦艇圍繞進攻性制海作戰這一中心。

(一)艦艇防空作戰的作戰樣式轉型

當前艦載進攻性武器主要位於垂直髮射系統,但是由於艦載遠程防空武器佔據了大部分空間,艦載進攻性武器只能佔約1/3的位置,這就需要對艦艇防空作戰的作戰樣式進行一次整體轉型。

一是由“遠程抗擊”向“中程抗擊”轉變。遠程防空導彈如“標準-6”等,體積大,價格昂貴,主要用途是對遠程來襲的導彈進行抗擊,經過綜合分析武器成本交換率與武器數量交換率,報告認為體積更小,反應更快,射程更近的“海麻雀Block2”型中程防空導彈可以在中距——10至30海里範圍內建立高密度防空火力,實現更有效的防空,同時由於其體積小,用96枚“海麻雀Block2”型導彈就可以取代現有的32枚防空導彈。

二是由“導彈為主”向“綜合防禦”轉變。通過與傳統動能結合的非動能方式應對威脅,激光武器和電磁武器的應用前景在防空上初現端倪。當前的技術條件下,這兩種武器最多隻能是傳統防空的補充,激光武器受地球曲面影響,無法打擊10海里以外的來襲導彈。儘管如此,這兩種武器仍然顯現出巨大優勢,激光武器的極限射速使得“被捕捉”與“被摧毀”劃了等號,電磁武器的精度和射速也大大減少了來襲導彈規避的可能。報告認為,應該探索由單純的彈道防空向結合新動能武器轉變。

三是由“依賴輔助”向“依靠自身”轉變。反艦導彈的高度很低,依靠艦艇自身能力難以發現遠程來襲的導彈,所以以遠程抗擊能力為主的艦艇必須要依賴輔助兵發現並告知,這就徒增了作戰組織的複雜性。報告認為,以中程抗擊為主的艦艇,將可以依靠自身雷達就發現來襲導彈,這將極大的增加實戰條件下艦艇生存能力。這種安排下,遠程防空導彈的主要對手將是高度更高、目標更大、更容易被發現的敵機,而不必大費周章的應對遠距來襲的反艦導彈。

(二)艦載進攻武器的作戰裝備轉型

進攻性武器是進攻性制海作戰的核心,為了提升進攻性武器的數量能力,報告提出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武備轉型。

一是重點增加艦載進攻性武器射程。美軍認為,反艦導彈的射程與對手相比已經具有了劣勢,這種劣勢將導致軍艦被迫應對攻擊,而不是繼續進攻,海軍為了能夠從敵人夠不著的地方發起攻擊,正在努力的開發具有射程優勢的“標準-6”導彈、遠程反艦導彈(LRASM)和下一代對地攻擊武器(NGLAW)來替代“標準-2”導彈、“魚叉”反艦巡航導彈和“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

二是改善艦載導彈的通用性。按照以往的模式,如果一艘主要裝載反艦武器的艦艇面臨防空威脅,或者一艘主要裝載防空武器的艦艇面臨水面威脅時,必須要花費一兩天的時間重新裝卸彈藥。應該探索垂直髮射武器可以用於多種領域作戰的新概念,如使防空導彈改進型海麻雀和“標準-2”攔截彈具有水面攻擊模式,正在積極改裝“標準-6”導彈,使其能夠通過GPS信號引導實現對陸攻擊,這種通用性的拓展,能夠拓展水面艦艇臨時執行新任務的能力。

三是犧牲武器威力,減小艦載武器的尺寸。對艦載導彈來說,尺寸大意味著更大的威力和更遠的射程,然而尺寸大的武器將佔用寶貴的裝載空間。報告分析認為,與射程相比,威力是次要的,因為只要有足夠的精度,較小的威力也能起到癱瘓對方戰鬥力的作用。探索將水面發射型遠程反艦導彈的戰鬥部重量由1000磅降低至500磅,而使更多地空間裝載燃油延長射程;海軍正在嘗試研製射程更遠的通用超輕型魚雷用於反潛作戰,這種魚雷的威力較小,但是射程遠、精度高,其研發的理論依據在於,潛艇一旦發現魚雷來襲,將會立刻進行規避,這樣潛艇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重新定位,重新發射武器打擊水面艦艇,在潛艇規避的過程中噪音會增大,更容易被發現,即使通用超輕型魚雷沒有命中目標,暴露位置的潛艇將迎來艦載直升機或者“阿斯洛克”反艦火箭的致命打擊。

(三)水面艦艇部隊的作戰任務轉型

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海軍致力於維護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的數量,相對忽視了可執行任務較多的中小型作戰艦艇,正是這種局面,導致了大型水面艦艇越來越多的擔負諸如海上運輸、後勤護航、海上安全、培訓合作伙伴等以前由中小型艦艇承擔的任務,這就導致了兵力使用的缺口越來越大,大型艦艇的寶貴訓練和作戰資源“浪費”在了這些低強度任務上,海軍水面艦艇的兵力結構需要進行新一輪的調整。

一是改進和發展中小型艦艇,將大型艦艇擔負的非進攻性作戰任務向小型艦艇轉移。需要發展新一級類似於“佩裡”級的中型護衛艦,改裝瀕海戰鬥艦,使這些中小型艦艇具有實施進攻性防空作戰、反潛作戰、水面作戰和打擊作戰的能力,可以以大隊為單位獨立執行任務,報告認為,52艘具有遠洋任務能力的中小型艦艇將能夠極大的緩解大型艦艇的任務壓力,使大型艦艇能夠任務和訓練資源聚焦制海作戰。

二是改裝非作戰船隻,將海軍部隊擔負的低強度任務向非戰鬥艦艇轉移。

在低威脅至中等威脅的海域,需要執行多種多樣的軍事任務,如海上安全、非戰鬥人員撤離、掃雷和合作夥伴訓練等,這些任務一般由小型艦艇負責,但小型艦艇的缺口使大型艦艇執行了此類任務。為此,海軍的60餘艘支援和後勤艦船、90艘海岸警衛隊艦艇、海運司令部26艘預置艦船和交通運輸部117艘國防後備艦隊可以嘗試參與執行海外任務,為小型艦艇編隊進行補充,這就需要設計艦船改裝的“戰術包”,一旦任務需要,可以較快的對這些艦艇進行任務需求的針對性改裝。

三是部署陸基陣地,將海基兵力擔負的反彈道導彈任務向陸基部隊轉移。當前,美國海軍需要18艘攜帶“標準-3”攔截彈的巡洋艦或驅逐艦來為合作伙伴和海外盟友提供彈道導彈防禦,而這些艦艇很大程度上無法執行其他任務。應該嘗試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取代現在部署在中東和日本的彈道導彈防禦戰艦,1套陸基宙斯盾系統的成本是7.5億美元,而一艘Flight 3型導彈驅逐艦的成本是19億美元,2至3套陸基系統至少能夠取代4艘驅逐艦的反導能力。雖然陸基系統缺乏機動性,但是考慮到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家的可發射區域有限,而陸基“宙斯盾”的覆蓋範圍可以達到數百英里,因此機動性的損失並不會導致關鍵能力的缺失。

三、報告中提出的轉型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


(一)針對中層抗擊的防空方式有效性受質疑的局面,建議海軍加緊海麻雀導彈的改裝和試驗

對於身處戰場的艦艇指揮官來說,讓他們放棄50-100海里的遠程防禦空間,在10-30海里上攔截來襲導彈是“愚蠢的”,畢竟對攔截來襲導彈來說,艦艇指揮官都想盡可能提前的作出反應,而不是主動地將攔截時間減少到一分鐘以內。報告提出,應該加緊對海麻雀導彈的改裝和試驗,論證遠程攔截帶來的信心是虛假的,艦艇指揮官可以通過中近程高密度火力,更加有效的攔截更多的來襲導彈。

(二)針對小型艦艇數量相對不足的局面,建議海軍改變瀕海戰鬥艦的用兵模式

現有的瀕海戰鬥艦部署模式是兩艘艦艇、三批人員,一艘艦艇持續海外行動16個月,期間進行艦員輪換,另一艘艦艇在本土進行維護,並訓練非部署艦員。報告建議為每艘瀕海戰鬥艦配備專門的艦員,並將艦艇的母港設在巴林、新加坡、佐世保等地,國內配備少量的艦艇,海外艦艇與國內艦艇每5-8年輪換一次,以確保可以進行大修。這種配置,將大大的增加用兵強度,緩解小型艦艇數量不足的燃眉之急。

(三)針對電磁炮受艦艇電力制約較大的局面,建議海軍謹慎推進電磁炮上艦

達到32兆焦功率的電磁炮將能夠發揮出防空作戰的優勢,但是當前,32兆焦的電磁炮需要15-30兆瓦的電力,這比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總髮電量還要大,因此報告認為21世紀30年代之前電磁炮不可能廣泛應用於大型水面作戰艦。但是由於電磁炮展現出的廣闊前景,海軍仍然應堅持試驗,以待技術成熟,一是增加聯合高速艇和瀕海戰鬥艦的額外電力,推進32兆焦電磁炮上艦試驗;二是在一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發電量78.6兆瓦)上推進32兆焦甚至64兆焦的電磁炮應用。相比而言,激光武器對艦艇電力的要求比電磁炮要小很多,並且配套技術和試驗都已經日臻完善,報告認為在300-500千瓦固態激光器完全成熟時,可在新建造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取代Mk45艦炮,以進行實驗和發展,如果經過測試的激光器能夠發揮應有作用,則可以在其他驅逐艦上逐步推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