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P2P頻“爆雷” 行業須強身健體

P2P頻“爆雷” 行業須強身健體

近段時間,我國P2P行業頻頻“爆雷”,7月份問題平臺達163家,成為歷史峰值。

P2P大量爆雷有多方面因素:一是行業准入門檻低。一些缺少資質和能力的平臺湧入這一領域,而管理能力又跟不上;一些平臺異化為信用中介,私設資金池,短債長用,資產端和負債端不匹配;還有一些平臺脫離了小額分散的經營宗旨,熱衷於“壘大戶”。

二是國內信用環境不完善,P2P增信措施也沒有跟上。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報告,目前央行個人徵信數據覆蓋8.6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約3.5億人,覆蓋率僅為40%。除了央行徵信體系之外,機構也可以使用信聯等信用信息查詢系統。然而,P2P平臺並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客戶數據,導致行業統一的信用評級體系缺失。

在缺少信用信息的情況下,目前P2P行業借款標的仍以抵押類為主,以降低投資用戶的風險。除了抵押以外,另一種增信措施就是擔保模式,主要擔保模式有:P2P平臺風險準備金擔保、第三方擔保、保險公司擔保。其中,P2P平臺風險準備金擔保模式在2017年被監管叫停。此後,不少平臺引入第三方擔保,但是存在以下兩方面難題:一是關聯擔保,二是非融資性擔保機構實力有限,並且對於P2P平臺擔保意願有限。保險公司擔保即保險公司的信用保證保險,是最優質的擔保模式,但目前有保險擔保模式的P2P公司僅為總量的1%。

三是部分P2P平臺科技含量不高。一些P2P平臺名為互聯網金融,實則仍以線下人工獲客為主,造成營業成本明顯偏高。

2017年,我國P2P市場貸款總規模大約43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P2P市場,貸款規模超過其他主要國家之和。面對當前問題高發的態勢,P2P平臺需要加快強身健體,提高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一是加快回歸信息中介的本質。P2P平臺本身是利用互聯網為借款雙方搭建起信息橋樑,絕不能成為信用中介。一些平臺之所以倒閉,一方面是受到了借入方不還款的拖累;另一方面也有借出方怕收不回錢造成擠兌的影響。

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提升風控和獲客能力。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為自己的客戶畫像,從中精挑細選出合適的貸款客戶推薦給借款人;另一方面要加強抵押物的管理和拓展增信措施,為貸款安全再加把鎖。

三是要完善好平臺的內部管理,實現客戶資金和自有資金的有效分離,嚴控資金流向,並做好信息披露,根據相關監管要求整改,以通過有關部門備案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