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梅州早餐,一碗“勵志湯”

晨讀 | 梅州早餐,一碗“勵志湯”

  客家人愛讀書能考試,看重科舉功名,開家小吃店也叫“三及第”,賣的是三及第湯、全豬湯、豬雜湯、醃面、醃粉、豬肉丸粉面……

  三及第指的是科舉裡面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對應的食材就是豬肉丸、豬肝和粉腸。豬肉丸的“丸”與狀元的“元”諧音接近;豬肝喻榜眼,原以牛膀喻榜眼,因豬比牛常見,豬肝質感又接近牛膀,所以用豬肝替代牛膀;豬粉腸切成小段在外沿口上剞幾個刀口呈花狀,喻為探花。客家人的先祖,靠讀書考科舉,投身仕途光宗耀祖,留下“耕讀傳家”的祖訓,世代相傳。

  有朋友查過《梅州教育志》,自宋至清梅州(古稱嘉應州)出過秀才16479名,進士234名,翰林33名。南宋時有一個村曾出過祖孫三代進士,成為千年美談。只要有人中進士,家族祠堂門前就會立一塊旗杆石,豎一支旗,相當於“榮譽證書”。旗杆石越多,家族越有面子。

  簡言之,梅州小吃就是“一碗湯”+“一碗麵”。湯是三及第湯,面是客家醃面。來梅州如果不吃這兩樣就等於白來。曾到梅州出差,我們一行放棄賓館的免費早餐,到街頭尋覓一湯一面。初春的清晨,陰陰冷冷,街頭小店卻已火爆。一碗麵是必須的,再加一碗湯就有點奢華了。

  醃面非常簡樸,麵條是手擀的。把麵條焯熟,過一道冷河,用新“煉”的豬油和鹽拌過,注意只用鹽而不用豉油,再撒上炸蒜片、鹹菜末、蔥花、芫荽。豬油撈麵香噴噴的,想起蔡瀾寫過“你不能吃豬油啊……無得救了”,不由大樂,吃吧吃吧,死不了的。同行的小張是大浦人,他說,大浦的醃面比較講究,有一層肉醬,像北方的炸醬麵。不同的是,醃面上放的是牛肉末做的炸醬。大浦靠近福建,是客家的“小吃之都”,工藝比較精細。

  三及第湯讓人驚喜。新鮮的山地土豬,豬肉丸、用薯粉撈過的豬肝、粉腸、瘦肉片……都是柔軟的,湯味鮮美、不鹹,配上枸杞葉,也是嫩嫩滑滑的。此湯營養豐富,加入枸杞葉養肝明目,補虛益精。

  不由想到,客家人來到梅州山區,生活艱難,指望子女憑讀書改變命運,所以三及第湯不僅補腦強身,更是一碗勵志湯。從前的秀才、進士乃至今天的客家學子,一定都是喝過三及第湯才獲得這樣的成績吧。(鍾潔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