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這段時間,平時只是普通上網衝浪的網友們,被迫學習了很多新鮮名詞,比如:同人、ao3、唯粉、CP粉、反黑……


更有探索精神一些的網友,還深入學習了粉圈知識,掌握了粉圈的專屬名詞和“黑話”。


當然也有缺課的朋友才第一次知道誰是肖戰。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事情的始末,相信大家已經在很多地方瞭解過了,我就不贅述了,大概就是肖戰粉絲因為不滿一篇同人文章,把同人創作網站ao3給舉報了,導致網站被牆,很多作者的心血付之一炬,等著追文的讀者也失去了精神家園。


(更通俗易懂的類比是,粉絲不喜歡某個遊戲角色,就把整個遊戲網站舉報了)


之後戰火蔓延到各大圈層,大家對“舉報”這一行為紛紛表示憤怒,而後自發形成了一個“反肖戰聯盟”。


這應該是粉圈文化跟主流文化碰撞最激烈的一次。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粉圈,也叫飯圈,更通俗的定義應該叫“追星族”,本來也屬於“圈地自萌”的那一種,就跟遊戲圈、體育圈、同人圈一樣,有準入門檻、有自己的規則、形成了特定圈層。


本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但近年來,粉圈文化越來越有向大眾擴散和入侵的趨勢。


相信很多玩微博的網友都深有體會:


在微博上,你不能帶明星的大名發表自己的觀點,哪怕是很客觀的評論,都會很快被該明星的粉絲狙擊,嚴重一點的,還會被打成“對家粉”和“批皮黑”。


(名詞解釋:對家粉,指某明星的主要競爭對手的粉絲,比如肖戰的對家粉可能是王一博粉絲。披皮黑,指某人本來是個黑子,但假裝是正義路人。)


而在微博上,凡是跟明星相關的微博,甚至並沒有什麼相關性的微博,最後都會變成粉絲帶高美顏強濾鏡圖安利自家愛豆,也不管別人想不想看。普通人想看點正常的評論,基本是看不到的。


隨便舉個例子: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而這種粉絲強行按頭安利的行為,在粉圈也是有專業術語的,叫【控評】。控評的初衷是,防止有黑評出現,混淆路人試聽。


但粉絲可能不懂,很多路人根本不在乎粉粉黑黑那一套,更反感的是反而是粉絲強行安利的行為,美顏圖看得越多,反感度越高。


從“普通人發微博不敢帶明星大名”和“評論區被控評佔據”這兩件事,就能明顯感受到,粉圈文化是具有入侵性的。


在我的印象中,粉圈文化的入侵,有三次影響力比較大的事件。


第一次是衝突來自“吳亦凡和虎撲步行街”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2018年7月,有網友在虎撲步行街(一個討論娛樂八卦的論壇)上傳了一段吳亦凡的消音現場視頻,被吳亦凡粉絲當作反黑舉報了,引發了吳亦凡粉絲和虎撲網友的罵戰。


那也是普通網友第一次接觸到粉圈的玩法,原來他們有專門的“反黑組”——粉絲每天在各個網站衝浪,一旦發現有人黑自己的愛豆,他們就會把鏈接分享給反黑組,由反黑組發出來,再由粉絲統一去舉報處理,就像這樣: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粉絲只需要點擊鏈接,並選擇投訴就行了。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但這裡有個問題,所謂的“黑”,是誰來界定的?


在粉圈的邏輯裡,當然是他們自己來界定的,而他們無法接受客觀的聲音。


虎撲網友不過是發了一段吳亦凡現場無修音無現場音的消音視頻,就被判定為“黑”,未免有些太過強盜。


而在大眾網友看來,這是剝奪了普通人對明星基本的評論權和批評權。


第二次衝突就發生在2019年上半年,這次對象變成了“蔡徐坤和B站”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2019年4月份前後,B站上湧現了大量惡搞蔡徐坤的視頻,其中一條“雞你太美”影響力甚廣,在大眾範圍內廣泛傳播。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而在B站惡搞視頻大規模傳播前,蔡徐坤和他的粉絲就引發了小範圍的不滿。


先是NBA將蔡徐坤選為中國首位新春賀歲大使,引發了虎撲論壇籃球迷們的反感。


接著潘長江在某綜藝節目中表示不認識蔡徐坤,被很多極端粉絲追著罵了好久,導致潘長江本人都一臉懵。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而把衝突推向高潮的,是蔡徐坤把B站給告了,要求下架惡搞視頻。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這下網友們徹底怒了,怎麼爭不贏還急眼了呢?


當然了,蔡徐坤粉絲表示,他們告的只是那些血腥、辱罵、人身攻擊的視頻,但B站網友卻指出這明明就是一網打盡,把那些正常的惡搞一起給禁止了。


而這次事件,也讓大家更深入地瞭解了粉圈邏輯——粉圈即世界,所有人都應該認識愛豆,並且不能說、不能黑、不能罵、不能惡搞。


不能發比較帖,那是引戰;不能說誰好誰壞,那是拉踩;就算你誇一個明星,也不能帶上另一個明星,那是蹭熱度……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不過“吳亦凡和虎撲”“蔡徐坤和B站”這兩次衝突,之所以沒有造成更大的影響,是因為都沒有成功,虎撲還是該討論討論,B站還是該惡搞惡搞。


“肖戰和ao3”這第三次衝突可不一樣,直接後果是網站被牆,作者心血被毀。


引發硝煙的其實是一篇同人文《下墜》,講的是有性別認知障礙的風塵女子“贊贊”和高中生“王一博”的愛情故事。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肖戰粉絲認為,這種小說是在醜化他們的愛豆。


所謂“同人作品”,英文叫做fanfiction,指的是根據公眾人物或者影視作品進行的衍生創作。


比如在《復聯》中鋼鐵俠死了,那麼就會有粉絲創作同人文,講的是鋼鐵俠沒死的故事。


同人文這種形式,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它早在動漫圈、遊戲圈、歐美圈等各個圈層流行,很多同人創作最後甚至都變成了獨立的文藝作品。(比如《盜墓筆記》最開始就是《鬼吹燈》的同人小說)


在同人圈還有個很重要的規則,就是這些作品只在圈子中流傳,根本不會刻意傳播出去,而且通常在文章前都會有標籤,供讀者選擇,是非常自由開放的一種形式。


肖戰粉絲的這種野蠻舉報,根本就是對其他圈層的一種侵犯。


哪怕最後鬧得滿城風雨,引起了大規模的口誅筆伐,到了粉絲這邊還是:我們只是在保護哥哥而已啊,哪裡錯了?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看到這裡,相信你們也看出了一些粉圈的邏輯。


首先,他們認為自己的愛豆是需要被保護的,任何形式的建議、批評、惡搞、再創作,對於愛豆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而粉絲的職責,就是保護自己的愛豆免受傷害,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他們形成了分工明確的內部組織——恐怕很多人對粉絲群體的理解還停留在“後援會”,但實際上他們早就有了更加細化專業的分工:


有網宣組,專門負責控評;有數據組,負責刷數據打榜等;有反黑組,負責反黑舉報。還有大粉,也就是kol,負責關鍵時刻引領風向,或是直接跟明星工作人員溝通交流。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可問題是,這種粉絲組織,跟普通的網友的力量,是不對等的。


試想一下,明明你在跟一個人討論交流,突然對方叫了一堆人過來懟你,這誰頂得住?


第二,粉圈邏輯裡,很多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


粉圈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單純的路人,每個人都是有身份的。


你說這個明星不好,那你一定是對家派來的黑子;你只要誇了某個明星一次,那你立刻就會被安上粉籍。


他們還形成了一種奇怪的被害妄想症,認為只要一段時間看到大規模的批評聲音,一定是“資本下場”來黑他們的愛豆了,或者是“擋了誰的路”,“動了誰的蛋糕”。


就,把日常生活過成宮鬥劇,不累嗎?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就拿同人創作來說,為什麼粉絲會覺得這是對愛豆的黑和侮辱呢?為什麼不能看作是對愛豆的期待,希望他們能演繹更多類型的角色?


況且一個明星在演完一個角色後,還能有人對其進行同人創作,不更說明他演的角色受歡迎嗎?


胡軍就從不避諱“藍宇CP粉”對他和劉燁的各種“攛掇”,覺得這也是大家對他們的一種認可。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歐美圈更喜歡玩同人梗,主流綜藝節目現場會直接讓演員讀同人文。


粉圈文化的三次“入侵”


明星如果都能有這種坦蕩的態度,衝突會少得多。


粉圈當然有很多理智的粉絲,也熱心公益事業,但通常破壞力最大的,給大家造成困擾的,都是那些不理智的粉絲啊。


如果粉圈和其他圈子只是井水不犯河水,都活在自己的邏輯裡,誰也不試圖去說服誰,那也挺好的。


但粉圈卻在一次又一次地強迫大家接受他們的規則和文化,一次又一次地侵犯別人的邊界。


從前只是按頭安利,後來有了投訴和舉報,以後還會有什麼呢?


“我不喜歡的東西,我就要消滅它”,這樣的黨同伐異,何時是個盡頭?


可以料想的是,這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