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解鎖智慧園區丨一個可以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園區

解鎖智慧園區丨一個可以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園區


之前我們聊過智慧城市,今天我們再探索下它的組成部分:“智慧園區”!


解鎖智慧園區丨一個可以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園區

產業園區是人們工作與生活的重要載體,同時產業園區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新的經濟形勢對產業園區的建設、運營、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在此背景下,結合新理念新技術的「智慧園區」應運而生。

那麼什麼才是智慧園區呢?


2019 年 8 月,重慶市發佈的《重慶市智慧園區建設總體方案(暫行)》中對智慧園區的定義可供我們參考:“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智慧應用為支撐,全面整合園區內外資源,建設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管理精細化、服務功能專業化和產業發展智能化的載體和平臺”。

智慧園區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隨著“互聯網+”時代,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智慧園區發展迅猛。智慧產業園區的建設,能夠提升產業園區日常運營效率與服務質量,並取得了一定效果。

解鎖智慧園區丨一個可以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園區

然而,目前的智慧園區建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管理效率低、服務體驗差、能源浪費大、綜合安防弱、運營成本高”等。

尤其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各地產業園區依然需要利用最傳統的方式進行防疫工作,智慧園區系統在防疫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凸顯了現有智慧園區的侷限性。


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智慧園區建設,在系統規劃過程中缺少基礎設施數據,無法對空間監測與產業績效評估,從而難以為園區商業運營提供輔助決策支持。更為關鍵的是,傳統智慧園區忽視了平戰結合、突發情況的應急響應,以至於突發狀況下無法利用智慧化手段提高效率、保障公共安全。


  • 信息孤島問題尚未真正解決;


  • 智慧系統僅能實現常規運營管理功能,無法滿足防災、防疫等重大事件的應急需求,也無法對災後/疫後重建和復產給出決策支持;


  • 僅實現數據彙集和可視化,缺乏數據深度挖掘,難以滿足園區招商、運營管理、企業招商與續約輔助決策等需求,以及缺乏為企業提供支撐的服務能力。


那麼面臨以上問題,盈嘉是如何應對呢?

各掃門前雪,每個部門或每個條線都做了智慧化,但是信息交互不能完全共享和互通,從而形成一個個孤立的信息系統,而盈嘉以基礎設施“塊數據”為突破口,通過BIM+GIS+IOT等技術將基礎設施數據、實時運行數據和人的行為數據三大類數據相融,結合先進的技術架構和業務管理流程,實現園區由粗放式管理向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的轉型,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與社會價值。還能服務與依託相關數據的產業鏈。

解鎖智慧園區丨一個可以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園區

數據可視化也不能單純只談可視化,數據可視化必須與數據相結合,更重要的是助力了園區思維模式的變化,而盈嘉所做的就是幫助園區更加科學的使用數據並依據算法做最科學的決策


基於盈嘉BOS開發的“數字建築物平臺”,可以對既有建築信息數據進行全面彙集、存儲,形成實體建築的數字孿生兄弟,對新建建築提純數據貫穿數字化交付,使其成為全生命週期都可以使用的數據,以此提高各部門管理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打破各部門信息孤島,推動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解鎖智慧園區丨一個可以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園區

例如這次疫情,通過園區的數據管理,就可以輔助園區決策制訂關於疾病傳播的緊急處理預案。以數據和科學的算法為基礎,查看園區分佈信息以及準確及時的病源、病例傳播、路徑跟蹤等信息,輔助決策臨時緊急處置預案,第一時間控制病源傳播。

解鎖智慧園區丨一個可以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園區

智慧園區的發展也絕不僅是圍繞“

智慧”二字,更需迴歸園區本身,為園區的服務做加法,為園區的運營成本做減法,為園區的效益做加法,為園區的管理成本做減法。


而盈嘉早已在智慧空間領域深耕多年,從底層出發,以園區基礎設施信息為基礎,運用BIM+GIS+IoT等技術,實現園區由粗放式管理向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的轉型。通過賦予園區自我“感知、認知、預知”的能力,讓整個空間更加智慧化,產業佈局更科學,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