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羅夏日記:10月12日,1985年。

今早巷子裡有一具狗的屍體,被車碾得肚皮開花。

這座城市害怕我。我見識過它的真面目,這些街道就像無盡的臭水溝,充滿鮮血的臭水溝。當這些臭水溝的血完全凝結之後,所有的寄生蟲都會窒息而死。

他們的色情和謀殺所沉積的汙穢會淹沒他們的腰部……這時所有的婊子和政客就會仰起頭哭喊:“救救我們!”

而我會輕聲說——“不。

電影開端那段著名的講述超級英雄時代變遷的橋段過後,笑匠在舒緩的音樂中被殺,然後羅夏出場,用這段經典獨白為這部電影定下了基調——這裡面有黑暗、腐臭和殘忍,有羅夏冷峻的觀察和毫不猶豫的判決,有絕不姑息,絕不放棄的人生信條。

開場10分鐘就似乎在告訴我們,這是一部非同尋常的超級英雄電影。

守望者的世界: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性」

《守望者》的背景設定在一段架空卻又緊貼現實的歷史裡——

1940年“守望者”前身組織「民兵」成立,成員均是身著制服的義警,在那個經濟危機的混亂社會中打擊犯罪,最終甚至成為了文化象徵,一代絲魂的形象被畫到了戰鬥機上;

1966年,「守望者」成立,但隨後政府卻頒發了法令:所有的超級英雄組織必須解散或者實名聽命於政府,此後除了羅夏之外的所有英雄包括笑匠、法老王、曼哈頓博士等都表明真身,或逐漸隱退或加入政府。此後美國登月、肯尼迪遇刺、水門事件等美國曆史重大事件也均與守望者成員有關。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曼哈頓博士、笑匠幫助美軍打贏了越南戰爭(和現實歷史相反),但美蘇冷戰依舊存在並且危險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實歷史——在核彈戰爭陰雲威脅下,美國科學家們設立了「末日時鐘」展示核戰爆發的危險度,隨著時鐘越來越接近零點,核戰末日也越來越接近了。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不難發現,這個故事背景是在虛構一種「可能性」——如果我們所處的世界真有超級英雄,歷史會往何處發展,社會中的汙穢、人性的美德和黑暗、人類對於戰爭的態度會有所不同嗎?

《守望者》的故事顯然不那麼樂觀。面對核戰末日這一無解難題,號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的法老王得出的結論是——造成百萬人的死亡和數個城市的毀滅,用精心編造的謊言將曼哈頓博士變成全人類的「公敵」,以這種共識達成人類的和平。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守望者》顯然不滿足於又一個「外星人」或「受難富豪」或「超能力人類」如何成為英雄的故事。它更像在「超級英雄」這一題材的表皮之下討論現實世界的問題——這裡沒有天外來客的威脅,但卻存在著那些即使有了「超級英雄」仍然棘手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守望者》塑造出了有史以來最為特殊的一群「超級英雄」。

泥地裡的英雄:從神性到人性

《守望者》中人物特殊在於裡的超級英雄都是現實主義下的「普通人」。這裡面唯一的超能力者曼哈頓博士具備「神」一般的能力:分解物質、瞬間傳送到宇宙任何地方、在太陽上行走、無限分身、看到未來,但他同時也曾是一個深陷於情感糾葛的人類,當他看到萬物真理時,身上的人性卻隨之逐漸消逝。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而笑匠、羅夏、夜梟、絲魂這些「超級英雄」,無非是身手不錯、戴著面具身穿奇怪制服的人類而已。

與曼哈頓博士產生種種關聯、對抗的羅夏和法老王們,則是不同群體的人類在社會泥沼中的不同走向——

聰明自負的法老王,將世間萬物視為工具,單憑自己腦海中的想象就決定了數百萬人的生死,企圖以一己之力完成所謂的「和平」。

總是立場中庸的夜梟出生於富足家庭,他的起起伏伏則成為中產階級的代表,有限的力量、智慧,他的無力感貫穿始終。

成長於社會最底層的羅夏,選擇以自己內心的絕對道德為準繩,把面具變成自我、容貌視為掩飾,對抗所見的所有罪惡黑暗。他從不饒恕,下手狠絕,即使面對死亡也絕不後退,即使將法老王的烏托邦毀滅的後果不可估量,他仍舊選擇堅持自己的正義。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至於笑匠,他自以為認清了人性本質,遊走於邊緣地帶,嘲笑著包括曼哈頓博士在內的所有人都是笑話。

曼哈頓博士其實是絕對力量的「人格化」——他的名字「曼哈頓」正是源於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除開愛情這一絲與人類的聯繫,後期的曼哈頓博士是中立的、絕對力量的象徵。他的強大、理性讓這個人物變得如同自然法則一樣抽象化,他的作為和不作為,彷彿都在代表著一種必然。

按理說,幾乎全知全能的曼哈頓博士可以為這個世界除去一切危險,但問題在於——當他因能力的逐漸增強淡化人性、並看到人性的種種負面後,面對著那些將它逼到火星上的人類,誰給他一個理由回去拯救他們呢?即使有了這個理由,他為何又做不到真正的全知全能?

在殺死羅夏前,曼哈頓說:”雖然我幾乎能改變任何東西,但是依然無法改變人類的本性。”

他改變不了絲魂二代的變心、離去。

他改變不了法老王將自己視為救世主後腦中的瘋狂計劃,電影中《黑帆船》的漫畫故事就像是在描述法老王的心理——面對一個困局,慌亂的船長被自己想象中的末日結局逐漸擊垮,走向極端,他為了避免自己想象中的末日來臨卻最終自己化身為末日殺死了妻兒,法老王則為了避免還未發生的核戰殺死百萬人。建立在他思維中的這場謊言和平,不過是海市蜃樓。

曼哈頓更改變不了羅夏,這個意志如同金石的貧民窟版的「蝙蝠俠」心中的絕對道德高於一切,曼哈頓只能選擇殺死他。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永不妥協,即便是在世界末日面前。」

那麼在這個故事中,誰是真正的英雄呢?

誰成就了電影《守望者》?

相比起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2015年,如今《守望者》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接受,我親眼看著《守望者》的豆瓣評分從7點几上升到如今的8.3,成為超級英雄電影史的一部經典,這當然是它本該獲得的地位。

我很少對電影下一個特別明確的結論,但《守望者》無疑是我心目中最優秀的超級英雄電影。

在它前後成功的美漫英雄電影,我以為通常可以分為幾個大類:

一是傳統的特效商業片,劇情大眾、特效通常是時代標杆,具有象徵意義卻有沒有像如今的漫威電影那樣形成體系,如老版《超人》、提姆·伯頓導演的《蝙蝠俠》系列,託比·馬奎爾版本的《蜘蛛俠》三部曲等。

二是自《鋼鐵俠》開啟的漫威超級英雄新紀元,承上啟下,既有原本超級英雄商業片的特效、爽快,又在「電影宇宙」的概念下打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電影矩陣,引領了一代潮流,在復仇者聯盟3時發揮到了極致。

三是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諾蘭之所以能夠單獨列出,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新的超級英雄電影類別——在「超級英雄」的外殼之下,諾蘭試圖去挖掘出漫畫中那些黑暗、現實層面的人物靈魂,並將整個虛擬世界落地,成為帶有警匪片特點的新類型,其觀感和影響力獨一無二。

鬼才導演諾蘭和貝爾的蝙蝠俠、希斯萊傑的小丑、漢斯季默的配音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前無古人,也很有可能後無來者。因為其過於特殊,也很難與其他英雄片進行比較。

四是劍走偏鋒的邊緣題材、諷刺題材反英雄片。如《海扁王》《死侍》等。這些電影的特色主要由原作漫畫決定,凝結的是大眾超級英雄語境之外的戲謔和突破,但歸根到底,並沒有完全脫離第一種類型,其特殊之處也主要在於原作漫畫精神的特殊。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那麼《守望者》呢?

或許最接近於第四類,因為這部電影幾乎完全還原了漫畫原作。阿蘭摩爾的這部漫畫的精神過於突出,以漫畫形式獲得雨果獎,可以說是超出其所處時代和美式漫畫這一藝術形式以往的極限。種種因素結合讓它超出了以往同類題材的邊界,最終在扎克·施耐德手裡塑造了這樣一部經典。

“冷峻的心理現實主義之作,它是圖畫小說史上的一塊豐碑。”這是《時代週刊》將其評選為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時的評語。

錯綜複雜的人物,史詩般的故事,諷刺現實又具備感動人心的情緒渲染力。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而導演扎克·施耐德所做的,是用電影的形式、幾乎照著漫畫分鏡還原了這部作品。

作為DC鐵桿漫迷的扎克·施耐德,並未在這部電影中加入太多的個人因素。扎導電影的獨到之處完全為還原漫畫精神而服務——包括鏡頭角度、音樂與動作的結合、油畫版的畫面美感等等。在當時,這種還原是收到過批評的。

但我認為,扎導之所以這樣做,正是因為他對《守望者》漫畫光輝的深度理解和熱愛——他或許認為偏離原作精神的任何改編都會削弱這種光輝,而看似木訥的重現,反而成為《守望者》電影經久不衰的理由。

《守望者》:面對神也永不妥協的絕對道德

讀到這裡,我相信這篇頗有些散亂的文章並不能為這部電影做一個完美的總結,但或許讀者能察覺到字裡行間的敬畏和思考。

我最大的收穫,或許就是觀看電影、漫畫的那種體驗——無關於這些沉重深刻的話題,而是那些被藝術感動的種種瞬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