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蜀“懷王”墓出土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

2004年2月22日,成都三聖鄉一處古墓被盜,成都市文物考古所聞訊立即展開考古鑽和發掘工作。在歷時近6個多月的考古工作後,確認這座墓為

明蜀藩王“懷王”(1448-1471)及正妃“徐氏”(1475)的合葬墓①,出土了大量的陶俑、錫器以及零星的青花瓷器。

根據墓誌,懷王是明蜀王系十世十三王中的第四世第六代蜀王,生於正統十三年(1448年)正月二十一日,在天順八年(1464年)襲封為蜀王,死於成化七年(1471年)五月二十九日,享年二十四歲,次年(1472 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葬。而其正妃“徐氏”為富順知縣之女,成化二年(1466年) 十二月初六封為蜀王妃,成化十一年(1475年)正月二十六日病死,享年二十七歲,於本年八月二十六日與懷王合葬“東景山之原”。因此,這座合葬墓屬明代成化時期。

①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7. 成都市三聖鄉明蜀“懷王”墓,成都考古與發現(2005),382-426,北京:科學出版社。

在出土器物中,有一件青花嬰戲紋碗(M1:139)比較特別。它為尖圓唇, 敞口, 直腹略弧, 下接圈足。內底為海水、半月、道教山形紋, 口部內壁飾一週“十”字錦帶紋。器外腹為嬰戲圖,腹底近足為開光形蓮瓣紋。外底中央具雙圈

“西平佳器”款。口徑12.2,足徑5.5,通高5.8釐米(圖一)。

蜀“懷王”墓出土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

圖一 明蜀懷王與正妃除氏合葬墓中的青花嬰戲紋碗

查詢成化及更早的明代前期的資料,我們並未發現類似紋飾的瓷碗。然而,成都紅牌樓(即現在武侯區永豐鄉肖家村一組)的另一座明代太監墓中M3中卻出土了一隻相似的青花碗(M13:14,圖二)②。該碗為尖唇,撇口,深腹,圈足,口內側也有一週“十”字錦帶紋,外腹部也繪有相類似場景的嬰戲圖,但是底部卻為雙圈“萬福攸同”吉祥語款。口徑12.6,底徑5.2,高5.2釐米。遺憾的是,M3中沒有出土紀年材料。根據考古發掘時的墓葬之間的打破關係可知,M3打破了隆慶六年(1572)的M4,同時,它又被上面的萬曆十九年(1591)的另一座墓葬M2打破,因此,M3介於M2和M4之是,年代不早於隆慶六年,基本上屬於萬曆早期的墓葬。

②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5. 成都市紅牌樓明蜀太監墓群發掘簡報,成都考古發現(2003),424-488,北京,科學出版社。

蜀“懷王”墓出土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

圖二 成都紅牌樓M3中青花嬰戲紋碗

另外,與蜀“懷王”墓青花碗碗心相似的紋飾也見於“隆慶年制”款瓷片③(圖三)“南澳Ⅰ號”沉船出水的青花蓋盒④(圖四)。

③ 伍秋鵬. 2011. 明代民窯青花瓷斷代的理論思考,收藏,41-46。

④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等. 2004 孤帆遺珍―南澳1號出水精品文物圖錄,274,北京:科學出版。

蜀“懷王”墓出土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

圖三 福山壽海紋瓷片

蜀“懷王”墓出土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

圖四 南澳一號沉船出水青花瓷盒(2011NASⅠ0003)

由此可見,蜀王墓中出現的這件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可能在隆慶萬曆之際,卻與墓葬中墓誌所記的年代存在一定的偏差。

蜀“懷王”合葬墓中的為什麼會有晚期特徵的遺物呢?我們推測,這可能與盜墓有關。首先,該墓的被迫發掘就是因為2004年再次被盜而起。從這張照片上看到,當時盜墓者將墓門頂部掀開的情況(圖五)。

蜀“懷王”墓出土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

圖五 墓門的不同時期的盜洞

並且報告介紹,“墓葬後部棺室頂部的大型條石因為近現代人們進入墓內加工利用,造成墓室後部出現數塊圓形石塊,為加工石碾的半成品”。最重要的是,“墓葬前後盜洞較多(圖六),導致墓內有大量的填土,大部分地方都厚達2米以上”。

蜀“懷王”墓出土青花嬰戲紋碗的年代

圖六 墓頂的盜洞

另外,墓室內也受到破壞,“庭內後部東西兩側各立擴志一塊, 長方形石座, 漢白玉質板形擴志, 均被破壞成數塊散置於庭內”。綜上,該墓的頻繁盜掘和擾動可能是造成這件晚期青花碗遺留在蜀懷王墓中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