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奇蹟》是由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一部關於家庭和成長的電影,這部電影一開始是JR為了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的專題電影。

換句話說,這就是一道命題作文,這樣的電影在國內有個專有的名字叫做“專題片”,基本上也只能在電影頻道“一日遊”,但大師如是枝裕和卻把他拍成了立意深刻、畫面溫馨的劇情片,交上的是一份滿分的答卷。

是枝裕和是當今影壇最炙手可熱的導演之一,他的電影大多關注於家庭,像在國內名氣比較高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但這些電影反映的主題也多半是對家庭的不信任和家庭關係中的各種不和睦,這部《奇蹟》是是枝裕和拍攝的電影中,少有的溫情脈脈的一部。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影片講述了,家庭破碎、尚未成年的兩兄弟航一和龍之介被迫天各一方。哥哥航一隨著母親回到了鹿兒島的外婆家,弟弟龍之介則主動選擇了和追尋音樂夢想的“廢柴”父親木南健次居住在福岡。

半年過去了,兩兄弟都有了各自的朋友圈,母親有了新工作,父親加入了新樂團,生活漸漸安定了下來。可是,哥哥航一有個執著的念想,他希望他們一家四口能重新團聚,回到大阪生活在一起。

航一無意間得知,開往福岡的新幹線燕子號和福岡開往鹿兒島的櫻花號在途中會有一次短暫的交會,等到它們第一次擦肩而過,就會有奇蹟發生。

因為列車會車的巨大能量,看到會車瞬間的人,他的願望就能成真,就像看到流星劃過天空一樣。

兩兄弟帶著各自的小夥伴踏上旅程。

這部電影不僅向觀眾講述了一場感人的“尋夢之旅”,還有錯過和成長,放棄與選擇。整部電影的基調以鹿兒島暗灰色的天空為主,零碎真實的生活畫面,細膩感人的故事,將觀眾牢牢鎖住,能在豆瓣上斬獲8.8的高分,也實屬實至名歸。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奇蹟》是一部關於家庭和成長的電影,唐蘇將從敘述風格、鏡頭語言和現實意義這三個方面為你深度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

一、敘述風格:鏡頭下白描似的零碎生活場景,細緻入微,更有代入感;兩兄弟性格和生活的對比,暗含主題;

二、鏡頭語言:一首雋永的詩,幾句充滿哲思的話,直接點明主題;

三、現實意義:基於電影主題,談談我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和原生家庭的傷害的看法。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一、敘述風格:鏡頭下白描似的零碎生活場景,細緻入微,更有代入感;兩兄弟性格和生活的對比,暗含主題

1、鏡頭下白描似的零碎生活場景,細緻入微,更有代入感

整部電影更像是一部記錄片,完全生活化,像是在記錄一家人瑣碎的生活,沒有任何藝術化處理。

大師的魅力就在於把這些零碎的生活場景串聯起來,講述了一個生動雋永的故事。

影片的開篇,遠處的火山正在噴發,一團灰色的煙霧慢慢升起,縱橫交錯的電線佈滿鏡頭,電線下面是幾座矮小的房子,畫面凌亂,完全沒有藝術化的美感。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你會以為自己回到了家鄉的小鎮,它與現代化進程的格格不入,表現出來的就是這個樣子。

接著鏡頭切換,穿著白色背心的航一,一臉嫌棄地拍打掉毛巾上的火山灰,把書桌,揹包,和地板擦了一遍又一遍。

客廳裡母親正在擦拭碗筷,外婆正在手舞足蹈地學習新的舞蹈動作。

航一的外婆家,東西多而雜亂,堆砌在房間裡的各個角落,沒有任何美感可言,但勝在真實。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濃濃的居家鏡頭、豐富的細節,緩慢而悠長;大光圈靜物,採訪式的自白,溫情裡透著明朗。

整部電影就是這些生活小片段的拼接,豐富的細節來自是枝裕和對生活的觀察,這些細節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觀眾如此熟悉,瞬間就把我們代入到了故事中,而最感人的也是正是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細節。

影片的最後,兩列火車會車前,突然世界安靜下來,熒幕上閃現的是生活中那些被忽視卻最美好的畫面:怒放的波斯菊,破土而出的蠶豆苗,父親肩膀上的火山灰,老師有力的手掌……感人至深。

是枝裕和用幾十個空鏡頭的拼接,把全片所表達的東西徹底昇華。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2、兩兄弟性格和生活的對比,暗含主題

父母婚姻破裂後,哥哥航一隨著母親搬到鹿兒島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在外公外婆和媽媽的照顧下,航一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改變,他依然是個孩子,讀書學習,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做著異想天開的夢。

但航一總是不開心,總是一副少年老成,心事重重的樣子,因為他心裡始終藏著那個“全家人搬回大阪一起生活”的夢想。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導演對細節的把握精確到位,櫻島是一座活火山島,火山常年噴發,火山灰飄蕩在臨近的鹿兒島上空,鹿兒島的天空灰濛濛的,甚是壓抑,這更突顯了航一沉悶的性格。

航一的生活就像這火山灰一樣沒有任何色彩,枯燥的課堂,一成不變的生活,憂鬱的小夥伴,似乎大家唯一的快樂就是能見到在圖書館工作的漂亮女老師。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但在外婆一家的照顧下,航一的生活總算愜意,在他穩重的外表下,夢想卻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在他得知燕子號和櫻花號在第一次交會的瞬間會產生巨大的能量,許下願望的人就能得以實現後,他許下的願望竟然是希望櫻島的火山來個前所未有的大爆發,這樣所有人都不能再生活在臨近櫻島的鹿兒島,這樣他和媽媽就能搬回大阪和爸爸弟弟一起生活。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他許下這個願望時,身邊的小夥伴都驚呆了。

小夥伴說:“火山爆發,我們不就死了嗎?”

航一滿不在乎地說:“你們可以跑嘛。”

但反觀弟弟龍之介,在父母婚姻破裂後,他主動選擇了隨著爸爸去福岡生活,照顧爸爸。龍之介活波開朗,一路伴隨他的是歡聲笑語。

上學的路上他摘下小夥伴的棒球帽去追逐蜻蜓,追夢路上他愛上了路邊盛開的波斯菊,弟弟龍之介似乎總能發現身邊這些不起眼的美好,放學回家的路上買上一份章魚小丸子,還能興致勃勃地跟老闆討價還價。

他在家裡的庭院中,種上蠶豆,期待來年的收成,跟著媽媽學做蠶豆飯,照顧起爸爸來,儼然一個小大人的模樣。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對於哥哥航一想讓一家人團聚的想法,他了然於胸,但對父母這段破碎的婚姻,他似乎看得更通透。

昔日父母生活在一起時,經常吵架,甚至在餐桌上大打出手,對於這樣的生活,他早已經不想回頭。

如今雖然父母天各一方,但都開始了新的生活,媽媽如願以償,找到了新工作,爸爸也加入新樂團,重新開始了創作之旅。

爸爸媽媽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和哥哥也有了新的朋友圈,與媽媽哥哥雖然不能經常團聚,但如今的生活安靜快樂,相比於往日的吵吵鬧鬧已十分難得。

相較於哥哥航一成天沉迷於一家人團聚的幻想,他更關心自己種下的蠶豆能否順利結果。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關於夢想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說:“等我長大了,我想做假面騎士,因為我喜歡假面騎士,所以我想變成他,但我還有一件想做的事,我長大了想開超級跑車。”

哥哥航一老成沉穩的表面下,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弟弟龍之介漫卷隨意的態度裡,隱藏了對生活通透的理解。

弟弟龍之介的生活方式恰恰暗含了這部電影要呈現的主題:生命中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為有了前面的這些鋪陳,使得電影后半段自然地過渡到對主題的直接呈現,也使得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哥哥航一的選擇沒有半點刻意,甚是理所當然。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二、鏡頭語言:一首雋永的詩,幾句充滿哲思的話,直接點明主題

1、谷川俊太郎的《活著》

要想看到燕子號和櫻花號的第一次交會,就要提前趕到兩車交會的地方等待,這就意味著幾個小朋友要逃課。航一和他的兩個小夥伴,想到了他們那個年齡能想到的最聰明的做法:裝病。

在航一“暈倒”之前的課堂上,老師正在讓他大聲朗讀谷川俊太郎的《活著》。

活著

所謂現在活著,那就是口渴

是枝丫間射下來耀眼的陽光

是忽然腦海裡響起的一支旋律

是打噴嚏

是與你手牽手

活著

所謂現在活著

那就是超短裙

是天象儀

是約瀚·施特勞斯

是畢加索

是阿爾卑斯山

是與一切美好事物的邂逅

是枝裕和用谷川俊太郎這首雋永的小詩直接點明瞭電影的主題——活著就是與一切美好的事物邂逅。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但那個時候的航一併不明白這深意,或者說他無暇於它,他還痴念著讓時光倒流,全家人一起回到大阪生活。

航一最終的釋然是在他看到兩輛列車交會的瞬間,巨大的能量讓生活中那些美好細節在他的腦海中一一閃現。

老師善意的囑咐,弟弟種下的已經成長到四釐米高的嫩綠色蠶豆苗,自助飲料機下散落的硬幣,外婆學習舞蹈時的手舞足蹈,甚至還有鹿兒島那落滿大街小巷的火山灰,更有外公親手釀製的顏色純白、口味清淡柔和的輕羹。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面對兩向交會,瞬間疾馳而過的列車,最終航一什麼願望都沒有許下。

當弟弟龍之介對他說,“我希望我們的願望都能成真”時,航一說:“我沒有選擇咱們家,我選擇了世界。”

在追逐夢想的路上,潛移默化的成長中,航一最終也發現了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美好生活細節,“邂逅生活的美好”正是谷川俊太郎在小詩《活著》中表達的含義,也正是部電影的主題。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2、爸爸木南健次幾句充滿哲思的話語

這是一部關於孩子的電影,大人們的戲份少之又少,爸爸木南健次在電影中僅僅出現了幾個鏡頭,但他說過的話是字字珠璣,也是他教會了兩個孩子去欣賞世界的美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龍之介的家庭作業不及格,老師讓他回家“重新評估”,但他不懂“重新評估”是什麼意思,於是問爸爸。

爸爸說:“重新評估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一點用都沒有了,不要了。”

龍之介說:“媽媽也是這麼說你的。”

爸爸稍加思索後對龍之介說:“聽著,世上總有地方可以容下沒用的東西,要是所有東西都有意義,你會窒息的。

爸爸眼裡“沒用的東西”就是手裡抱著的正在彈奏的吉他,是嘴邊哼出的曲調優美的歌聲,這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活著的意義所在。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在一次和哥哥航一的通話中,航一問爸爸:“我們對爸爸來說已經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嗎?”

爸爸在電話的另一端說:“才沒有這回事,但是我希望你長大了,成為一個不止關心自己,還會去關心其它事物的人。”

但航一不明白什麼是“關心其它事物”。

爸爸解釋說:“比如說,關心音樂或者全世界之類的。

也正是這句話點醒了迷失在“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的幻想中的航一,他開始“重新評估”自己夢想。

電影的最後,航一對弟弟說:“我沒有選擇咱們家,我選擇了世界。”也是對爸爸這番話的回應。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一首雋永的詩,幾句充滿哲思的話語,是枝裕和就把影片中零碎的生活片段串聯成了一個精彩又深沉幽遠,意味深長的故事。

整個故事像極了外公制作的輕羹,純白、清淡、柔和。所謂的清淡和柔和,起初還落不到少年的理解範疇,但終有一天,在潛移默化的成長中,航一也發現了指尖撣落的火山灰,也寫著某種溫柔的詩意。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三、對現實意義的思考:基於電影主題,談談我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和原生家庭的傷害的看法

1、做個勇於放手的家長,不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攔路虎

對於航一和龍之介的想法,外公,爸爸媽媽似乎都是知情的。

外公是航一明確請求幫忙的一個,出發前一天要裝病逃學,沒有家長的幫忙,根本做不到,航一就去求了外公。

就在老師質疑三個好朋友都在同一天生病的真假時,外公急急忙忙地趕到學校做了“偽證”。

他說航一昨天就已經在發低燒,他和航一的母親還在討論應不應該把航一送到學校來,至於其他兩個,既然大家都是好朋友,整天在一起“鬼混”,多半是被傳染了。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藝術家爸爸向來視金錢如糞土,但他為了龍之介的這次出行,破天荒地去領了一次“單親家庭救助金”。

媽媽看著航一空蕩的房間,也只是默默地感嘆,並沒有去阻止。

也就是說,家人對航一和龍之介的這次不靠譜的尋夢之旅,都採取了默許的方式。

這是值得我們每個家長借鑑的地方,是對是錯,都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去體驗,畢竟成長是他們自己的事。

演員胡可在兒子玩迴旋鏢受傷後,曾這樣說:

“我的少年,在未來的路上,一定還有困難,但這並不影響你勇往直前的腳步,你的微笑是最微暖的力量,我愛你。”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孩子只有靠自己的翅膀飛翔,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航一正是在這一段旅途中,不經意間,被生活中的種種小細節影響,突破了自己思想的狹隘,把眼光放到了更遠的世界和未來。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都懂得及時撒手,讓孩子自己走。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2、原生家庭的傷害,另一個破解之道

原生家庭的傷害似乎是眼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很久之前聽過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我們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在等我們感恩。”

張愛玲在小說《留情》中說:“這世界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

既然“感情是千瘡百孔”,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也不會完美無缺。

是迷失在支離破碎的往昔舉步不前,還是勇敢地抬起頭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是枝裕和2011年拍攝的這部電影中,就已經告訴我們了答案。

《奇蹟》:解讀導演是枝裕和的成長電影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我們的人生除了家庭這個“小家”的範圍, 還有世界,就像航一的爸爸在電話中對他說的“我希望你長大了,成為一個不止關心自己,還會去關心其它事物的人。”

我個人認為,這也是這部電影最讓人動容的地方,它逃離了常規電影裡一貫的“破鏡重圓”的完美大結局,告訴了我們更多的人生可能。

既然已經輸了家庭,就不要再輸了世界。

— end —

作者:唐蘇,80後寶媽一枚,喜歡音樂、讀書、旅行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聊電影,談八卦,慢品人間煙火色,閒觀萬事歲月長。歡迎關注 @遇見唐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