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以“仁德”治亂的根源——“好勇”與“不仁”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孔子說:喜好勇敢、內心沒有恭敬與仁義,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在孔子看來,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於自己窮困的地位,又沒有正常的經濟收入,就會起來造反,這就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而對於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厲害,也會惹出禍端。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來培養人們的"仁德"。

如何培養呢?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第三》)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有什麼用?

啥意思?就是讓禮樂從心底表達。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裡,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繫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

以“仁德”治亂的根源——“好勇”與“不仁”

南懷瑾先生說:

孔子說“好勇”,動不動愛打架,衝動。以國家而言,如過去有許多軍閥好戰,那是好勇。“疾貧”,討厭貧窮,受不了貧窮的苦。這兩點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也可以連起來說,一個社會到了貧窮的時候,人就不要命,好勇了,是亂源。

以社會的觀點來看歷史,一個時代好動亂,一定是在社會貧窮、經濟衰落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飢寒起盜心”。“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社會教育沒落,道德衰微,所有的人,心中沒有愛人的心,大家自私,對失敗、失足的人沒有同情心,不能包容,這是社會的大病態,時積日久,時代就亂了。

如果研究社會、政治演變的歷史,都逃不出孔子這兩句話的範圍。一個普通人,要叫他只顧精神的修養,不受物質上貧困的影響,發揮出堅強崇高的人格,這是做不到的。可以如此要求少數人,不能要求一般的人。所以一到了整個社會貧窮,再加上教育的堤防崩潰,動輒好勇,這樣的社會,非變亂不可。

到了“人而不仁”,以殺人、以消滅別人為樂,這就是社會很深的病態了。有時以政治、宗教、社會、哲學的觀點來看,好殺人的人,是一種心理變態。如研究軍事思想史時,同時也要研究許多人性。如在現代史料中,有許多人研究希特勒,他就有性心理變態,這些都是亂的根源。

在古代,好勇鬥狠是極為低賤的行為,甚至被列為不孝敬父母的表現。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

孟子說: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慾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不單是亂,還是禍。《弟子規》說:揚人惡, 即是惡;疾之甚, 禍且作。什麼叫“禍且作”?作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