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為什麼你總是“開導得了別人,卻說服不了自己”?

自己看別人的事往往看的透徹,所以能說一堆大道理。放在自己身上如果能說服自己的話,壓根就不會開始那件事。不到遍體鱗傷的時候是不會回頭的。反過來如果看別人的話,就會覺得怎麼如此愚蠢之類的。這就是自己和別人的區別。

為什麼你總是“開導得了別人,卻說服不了自己”?

每個人好比一面鏡子和手電筒,照(看)得見別人(優.缺點)卻照(看)不見自己的。當親友困惑或其他原因找到自己傾訴時,自己會用已知的盡力去勸解和幫助。但,等落到自己時有時卻怎麼也解不開這個心結。只是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把它埋進了心底深處,有的埋得深有的埋得淺而已。深的,在一個人時因外界的因素偶爾小小的刺自己一下。從此,讓自已更加堅強成熟。淺的,就好比“祥林嫂”一樣,經常念嘮,時常埋怨甚至受外因而走極端。

我們可以分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角度就是開導者的角度。開導者在面對被開導者的問題時,因為置身事外,保持理智,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分析問題,較少受到感情和情緒的干擾,可以很順暢地梳理問題,確實是起到了“開導的了別人”的作用,所謂“旁觀者清”。

第二個角度,就是要站在被開導者的角度來看。被開導者思緒混亂,當情感方向積極時,可能會做出比較過激、不切實際的選擇,而忽視了很多潛在問題;當情感消極時,就很容易做出低於現實水平的抉擇。因此被開導者很難在情緒不平穩的情況下,做出理智的考量和選擇,所謂“當局者迷”。

為什麼你總是“開導得了別人,卻說服不了自己”?

然而,人生不如意者八九,人生路上沒有誰會永遠處在開導者的地位,此一事你開導了別人,彼一事,也許會是別人開導了你。所以當開導者遇到困惑的時候,因為當局者迷,因為關心則亂,因為滲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往往喪失了理智,不知所措。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說到底,每個人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不論別人怎麼說,說得再多,再有條理,最終還是要自己開導自己。

當我們被某個問題困擾的時候,試著跳出固有的模式,換位思考,置身事外,尋找一條冷靜理智的思路。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讓自己站在哲學的高度審視困擾我們的問題,理智地正視問題,解決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開導自己的能力,只是比局外人和旁觀者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罷了。

為什麼你總是“開導得了別人,卻說服不了自己”?

作為人與人之間是有著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本能,而對對方的情緒的好壞,瞭解的瞭如指掌,所以開導別人上有一定的資料保障

人要有自知之明,當然,能達到如此境界的為數不多。

當自己的心負於某一事時,自己往往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能力超群,在開導別人的能力上發揮到極止,而對自己臉上黑點毫無察覺之感,叫做"野貓不知自己臉上的花",把自己的不良言行,包裹的嚴嚴實實,對著自己照鏡子形象還不錯。

總而言之,自己犯的事自己不能看清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