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九江有著十分豐富的舊城遺蹟,

一些老街老巷的名字和由來,

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澱。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老地名是九江歷史的見證,不應該被湮沒,但是被年輕人所熟知的老地名多半也只是身邊的老街巷。


然而,有很多已查無此地的老地名正在被人們遺忘,逐漸成為歷史。


九江究竟有多少正在消失的老地名?

希望喚起九江人對往昔歲月的記憶。


消失的老地名

西園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畫家孫慕文畫筆中的西園一景


晚清時期,這裡是九江府署所在地,府署衙門西側建有一大片花園,稱為西花園。西花園在當時以其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風格而著稱。1918年,官府拆府署衙門變賣地基遷址重建,西花園遂逐漸凋敗。後來,許多人在此佔地建宅,西花園逐漸成為民居區。後人為了順口,遂以西園代替西花園之稱,西園由此而得名。


大校場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大校場被改建為和中廣場


南倚羊眠山,北臨原清軍營盤和演武廳,佔地面積兩萬平方米,舊時是軍隊操練習武的地方,20世紀70年代,這裡建起體育場,市裡一些重大體育賽事和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在此舉行,還舉辦過多次商貿經濟活動。2005年,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改建為和中廣場。


龍開河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所有的九江人都不會忘記曾經有一條清洌洌的河水繞城迴旋,支支汊汊的阡陌水巷在城西鋪陳了幾百裡,許多老九江人世代靠水繁衍生息,駕船走南闖北,這條河就是龍開河。


龍開河全長47.2公里,洪水季節可通行30噸以下的帆船。自古以來,潯陽就是一個重要的商埠,長江航運的發達,使這個港口空前繁榮起來。龍開河入江口乃至沿河上溯幾里路,成為一個天然的避風良港。同與之毗鄰的湓浦港互為表裡,相得益彰。所以,古代那一帶成為潯陽古城的重心,只是到近現代才東移南漸。


1996年,為了提升城市經濟水平,龍開河被填埋,取名為九龍街。


老鐵橋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龍開河鐵橋,是九江通往城西交通的樞紐。據文獻記載,在宋朝時就建有浮橋,明清數次重建,屢建屢廢。浮橋用12條橋船構通,4名橋夫管理,由德化縣、瑞昌縣各出資其半。民國四年,改浮橋為木橋。橋身中部有3米寬合式過船裝置。民國十五年籌劃改建鐵橋,由南潯鐵路出資,張遠東設計,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民國二十年竣工。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九江時,在龍開河岸登陸,兩軍在鐵橋兩頭激烈交火,後國民黨軍將橋炸燬撤退。日軍佔領九江後為其交通需要加以修復。到1970年,不知是否出於通行機動車輛的考慮,將鐵橋的鐵梁拆除。在原橋墩上改建了混凝土四肋雙曲拱橋,更名為東風橋。九十年代後期填龍開河,河上橋樑失去使用價值,被徹底拆去。存在40年的老鐵橋,只能留在老九江人的記憶中了。


揚子巷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這裡和九江其他老社區一樣,有著窄窄的小巷,有蹣跚買菜的老人,有賣力吆喝的小販,但是和別的地方不一樣,這裡的市井之聲顯得更加溫暖。人們總是在相遇的時候互相打著招呼,買賣雙方彷彿是多年的鄰居一樣話著家常。


起初,這裡沒有太多人家,後來房屋卻成排地蓋起來,形成了一條巷子,那就是揚子巷。


楊子巷於九江市中心城區的西部,靠近外貿碼頭,緊鄰九龍街,2009年夏天被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全部拆遷。


此外,對於揚子巷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清代同治年間修纂的《德化縣誌》記載:“楊泗廟有三:一在龍開河,一在赤松鄉團洲陳家大屋,一在小池口六保置有良地六畝。”根據上述歷史資料,楊泗巷因有楊泗廟而得名,隨著時間推移,楊泗廟的消失,人們則順口叫起楊子巷這個名稱。


春安裡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上世紀70年代從空中俯瞰春安裡(紅圈部分)


春安裡的北面是南潯鐵路,南面為飛機壩和龍開河故道(死水港)。飛機壩殘留部分於2010年全部拆除,龍開河古道(死水港)於90年代初填埋。


十里鋪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早在柴桑郡的年代就有十里鋪集鎮,其名也正是因離郡十華里而得,十華里也就是5公里。


有關十里鋪的傳說裡還有一段跟周濂溪(周敦頤)還有些關係。據說周濂溪去世之前對家人有個交待,讓他們在自己死後抬著遺體向廬山走,走到哪行竿斷了,就葬在哪裡。結果,在十里鋪附近,竹竿斷了。


因為扼守九江城與廬山之間,還是星子、通遠、海會等地進九江的要道,十里鋪自古就是人貨往來必經之處,大家往往會在這裡歇歇腳。於是道路兩旁,酒肆林立,商家眾多,遠比一般農村集鎮要繁華得多。


往事如梭,今天的十里鋪早已不是小集鎮,而成了廬山區的中心城區,一片繁華街影,往日舊景已無處找尋,唯剩十里老街似還可追憶。


和尚分

九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老105國道穿和尚分而過,此道路在修建前就是一條重要的古驛道,而九江地處鄂、皖、贛、湘交界處,四省通衢,交通便利,釋儒場所林立。相傳北宋末年,戰亂不止,一群由北方南逃至此的和尚,渡江(長江)後在此處茶水攤歇腳,因人數眾多,難以找到合適的落腳之所,大家商議之後,就此分手,投奔到附近的大小寺廟之中,因此“和尚分”之名就此留傳至今。


另一說為“和尚分”乃是“和尚墳”的誤傳,廬山腳下古剎眾多,比較有名的如淨土祖庭---東林寺,其它如西林寺(現更名西琳寺,蘇軾詩題“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所)、鐵佛寺、能仁寺、歸宗寺等,千百年來名僧也層出不窮,如東晉的慧遠大師,唐朝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建國後的果一法師等。據說古代(具體哪個朝代記不清了)一位有名的高僧圓寂之後,建墓塔於此,當地人白話叫“和尚墳”,因歷史久遠,幾經興衰,墓塔早已荒廢,這一說也就無從考證了。


現如今的“和尚分”因九江市2008年的經濟適用房項目,2011年的南山公園項目,已被整體拆遷了,平掉了周邊的山丘林地,因此這一有著悠久歷史,又有一點“怪怪”的地名恐怕不久也要永遠地消失了。


當然,這只是不完全統計的結果,

作為“老九江”的你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與大家分享更多邁向歷史長河的老地方。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九江市區裡的燈光夜色是越來越美。

一次次改造後的城市,

卻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真正的老九江正在一點一點被歲月吞噬,

留下的,只有無盡的遺憾

| 掌中九江記者 吳雪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