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研“國家隊”亮出“十八般武藝”

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研“國家隊”亮出“十八般武藝”

中科院大氣所展示該所自主研製的大氣探測無人機系統。 孫自法 攝

5月19、20日這個週末,“科學盛宴”火熱來襲。被譽為科研“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在全國120個院屬單位同步重磅推出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旗下眾多院所高校攜各自科研利器、科學重器輪番登場,悉數亮出科學研究的“十八般武藝”,為觀眾獻上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營養豐富的“科普大餐”。

大氣所:揭秘氣候變化

“未來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未來你會生活什麼樣的世界裡?”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所)公眾科學日活動邀請觀眾一起探索氣候變化。

通過收集南極冰芯84萬年碳含量資料與近百年二氧化碳濃度觀測的數據,大氣所將近百萬年的“碳”變化數據融合並繪製了10米長的巨幅展板,使觀眾直觀瞭解近百年大氣中溫室氣體的飆升速度,並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相圖片結合,展示全球氣候變化與極端災害過程的關係。

大氣所還特別準備了“融化中的世界”冰雕融化行為藝術,通過冰山、企鵝、冰人和冰花的融化過程,警示人類關注全球變暖在海平面變化、生態環境、物種滅絕、氣候難民等方面的影響。

看不見的風、摸不到的霾、遠在天邊的雲……如何探秘大氣?公眾科學日活動上,大氣所實物展示探空無人機、氣象探測氣球、自動氣象站、大氣汙染防控一體機等設備,讓觀眾近距離了解探秘大氣的科研利器,其中,探空無人機並非市場所購,而是大氣所自主研製的大氣探測無人機系統產品。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研“国家队”亮出“十八般武艺”

中科院自動化所展示的一款家用服務機器人。 孫自法 攝

計算所:“神計妙算”寓遊樂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所)的2018年公眾科學日活動,以“神計妙算遊樂場”為主題,把每一位來所“觀眾”變成“大玩家”,將常規科普活動結合“解密”遊戲進行規劃,將各個單獨科普活動串聯成三個主線遊戲:科學護照之旅、解密開寶箱、坦克大戰挑戰賽,通過互動性“玩科學、學知識”的形式對公眾進行科普。

“神計妙算講堂”則推出“走出迷宮,走進編程”、“計算機芯片解密”、“大數據雙刃劍”、“黑客與計算機安全”、“走進二進制世界”、“人工智能”、“計算機作曲”、“數字化影視特效揭秘”等系列講座。

今年公眾科學日活動中,計算所還集中展示龍芯CPU、寒武紀深度學習處理器、衛星移動終端基帶芯片、關係分析系統、大規模人群疏導預案模擬系統、大規模圖像檢索系統、可編程虛擬化路由器平臺等計算所科技成果。

此外,計算所科研人員及志願者身著統一設計的“神計妙算”T恤,也成公眾日活動現場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自動化所:上演人工智能大秀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自動化所)今年的“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開放日活動,以“率先行動引領創新,人工智能(AI)擁抱世界”為主題,上演了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AI大秀。

自動化所通過人工智能+、腦科學+、走進實驗室和科普報告四大版塊,向公眾集中展現該所在類腦智能、自主進化、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新發展成果。

人工智能+版塊將技術與醫療康復、身份認證、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文化科技等各個行業結合,今年新增的端端機器人、可愛靈巧的機器鼠、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實時測心跳的心率檢測儀、無人售貨亭、人機對抗機器人等系列AI產品,讓現場觀眾流連忘返。

腦科學+版塊展示了包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方面的創新成果和前沿科技,如無創接觸式腦活動檢測儀、可以通過小遊戲預判帕金森症的腦認知工具集等。

自動化所科研人員介紹說,這套腦認知工具集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適用於中國人群的成套腦功能障礙檢測工具,將形成中國人群腦認知功能發育和老化的定量評估標準和國家基礎數據庫,具有巨大的臨床意義、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研“国家队”亮出“十八般武艺”

中科院物理所相關物理知識“網紅”井蓋吸引觀眾合影留念。 孫自法 攝

物理所:90華誕的科學狂歡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物理所)今年將迎來90歲生日,這次公眾科學日活動推出院士科普報告《量子改變世界》、科學魔術秀《奇蹟時刻》及“科研零距離”“科學一起嗨”等十大主題活動,引發一場觀眾共同參與的關於物理的科學狂歡。

作為本次公眾日的“重頭戲”,科學魔術秀《奇蹟時刻》由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與知名心靈魔術師木春聯袂上演,曹則賢通過偏振光的原理為觀眾展示了現實生活中的“穿牆術”,還教會了大家讓小鋼珠穿越硬幣的科學小魔術。演出現場,科學與魔術的碰撞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科學與魔術的迷人魅力在表演中得以盡情展現。

物理所內,在今年公眾科學日前夕就成為“網紅”的物理知識相關井蓋塗鴉,活動過程中依然備受關注、魅力不減。據瞭解,物理所園區內有近百個井蓋都被裝飾上了與物理相關的卡通圖案,卡通圖案的內容妙趣橫生地將浮力公式、光子能量公式、萬有引力定律、薛定諤方程、傅里葉變換公式等二十多個物理學規律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吸引不少觀眾駐足細賞,併合影留念。

高能所:探秘微觀世界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今年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以“微觀世界探秘之旅”為主題,引領觀眾探秘微觀世界。

高能所推出3場科技前沿的科普報告,分別是秦慶研究員介紹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陳和生院士介紹中國散裂中子源、盧方軍研究員介紹“慧眼”衛星。

高能所同時開放北京玉泉路園區部分工作區域,包括北京正負電子直線加速器隧道、儲存環隧道、北京譜儀III及控制室、計算中心、北京同步輻射裝置等,並安排專家講解,讓公眾有機會與大科學裝零距離接觸。

此外,高能所東莞分部公眾日活動還首次向公眾開放今年3月剛剛建成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並舉行與這一“超級顯微鏡”相關的科普報告。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研“国家队”亮出“十八般武艺”

中科院計算所公眾科學日活動,少兒觀眾動手作業。 孫自法 攝

空間應用中心:開啟航天夢想

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今年的公眾開放日活動主題為“用探索之眼開啟航天夢想”,特別關注展項的科學性、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該中心開發了多感官、高沉浸的虛擬實驗場景和操作演示平臺,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多點觸摸互動、手繪動畫等新技術,讓觀眾充分體驗空間科學實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理解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的目的意義。

空間應用中心介紹說,該中心研發的交互式空間應用遙操作平臺通過操作力覺交互設備,對機械臂進行控制,實現製備生物樣品和更換實驗樣品操作,可使公眾身臨其境地體驗科學家與宇航員的遙操作。

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遙科學實驗平臺,利用高分辨率的立體投影顯示技術和多通道視景同步技術,幾近真實地復現出太空環境和空間科學實驗場景,大大延伸了科學家的感知能力,使科學家在地面就可以“實時在線”連續觀察實驗過程。在虛擬環境中融合多通道的三維交互技術,則支持科學家以地面實驗室類似的交互方式,身臨其境地對空間實驗進行最有效干預。

空間應用中心希望孩子們通過體驗空間科學與應用的美妙與神奇,結成一顆顆“空間科技種子”並“生根發芽”,未來加入中國載人航天隊伍、參與載人航天事業,實現“航天夢”。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研“国家队”亮出“十八般武艺”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向夢想出發,開啟星空夢想之旅”舞臺劇表演。 孫自法 攝

國家天文臺:開啟星空夢想之旅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今年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以“科技創新,向夢想出發”為主題,除開放興隆觀測基地和沙河科普基地外,還推出天文科普報告、迷你舞臺劇表演、天文科普視頻展播、顯微鏡觀察隕石等系列活動。

迷你舞臺劇“向夢想出發:開啟星空夢想之旅”由國家天文臺小家屬們參與表演,以通俗易懂的情節、生動活潑的形式,與現場公眾分享天文知識。

隨後,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副總工程師李菂為公眾帶來題為《獵戶的生與死》的科普報告,他從恆星的形成,講到神秘的暗分子氣體,到最後如何利用“天眼”FAST研究銀河系恆星的形成。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李海寧的科普報告以《借一縷星光,穿越130億年的時空》為題,這位年輕的女天文學家為公眾解答了遙遠的星星與人類之間的關聯,她藉著一縷星光,帶現場觀眾探秘130億年時空的穿越旅程。

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國家天文臺還提供兩臺顯微鏡讓觀眾進行各類隕石切片的觀察,瞭解隕石微觀世界,並循環播放十餘部精彩的天文科普微視頻作品。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研“国家队”亮出“十八般武艺”

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FAST副總工程師李菂研究員為觀眾作天文科普報告。 孫自法 攝

科學之夜:上演科普嘉年華

為期兩天的中科院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5月20日落下帷幕,當晚,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科學之夜”暨中科院特色活動在中科院國家動物博物館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侯建國、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等參加“科學之夜”開幕式。

“科學之夜”是集科普參觀、講座、講解、演出和科學咖啡館等活動於一體的科普嘉年華。此次“科學之夜”中,國家動物博物館根據自身特色及優勢,針對公眾對科技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還推出多項充滿科學性、體驗性和互動性的趣味親子科學嘉年華活動。

自2017起,在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的支持下,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重大示範活動“科學之夜”,探索科學普及與藝術展示相結合,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集中展示科學研究成果、學科魅力、普及科學知識。

據瞭解,中科院從2005年開始組織開展公眾科學日活動,14年來,已有近500萬社會公眾走進中科院,近距離接觸科學研究。今年的第十四屆中科院公眾科學日主題為“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活動過程中,中科院眾多科研成果亮相展示,一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園、天文臺站、博物館、野外臺站、大科學裝置等向社會公眾開放,2000多名科學家與社會公眾現場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