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志願參考」“算法”在填志願時到底靠譜嗎?所有真相都在這裡!

一鍵關注【師曰志願】,獲取更多實用信息

「志願參考」“算法”在填志願時到底靠譜嗎?所有真相都在這裡!

真實案例

小何成績比較穩定,每次班級考試都能保持在前十名,年級組理科的排名在80名左右。

小何的母親從網上和一些專家講座中瞭解到,填志願的時候考試排名很重要,甚至比分數更具有參考價值。因為參照前一年學校的錄取位次,可以知道自己應該報考哪所學校,至少可以知道大致可以報考哪些學校,這樣確定了之前的錄取結果,沿著別人走過的路走,風險總會小很多。

之後,小何的母親幾乎每天都在網上搜集這方面的資料,“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個月後,小何的母親接觸了一個名字為“志願填報專家”的QQ群,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大家閒聊,很少有家長對專家發問。後來她發現專家分享給大家的資料等比較實用,很多高考報考政策和志願填報技巧都說得頭頭是道,於是她報名參加了專家的收費服務。

專家和小何母親講,小何的排名可以作為志願填報的主要依據,還和她講了一些具體操作方法和報考的成功案例,基本的思路是用小何的模考排名換算成市裡的排名,再換算成省裡的排名,再參照前一年目標院校的最低錄取位次,就知道小何該怎麼報了。小何母親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而且這樣省事省時間,填志願這個難題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可是,在錄取結果出來之後,小何的母親傻眼了,孩子沒有被本科一批的目標院校錄取,而是落到了本省的一個本科二批的學校。她後悔不已,也捉摸不透這到底是為什麼。


案例分析

稍有常識的人都不難理解,你能否被錄取其實並不只取決於你個人,也取決於其他考生的考試情況和報考情況,而這兩個數字在投檔和錄取結東之前,你是無從得知的。所以任何人和任何機構都不具備真正的預測分數線或者錄取結果的能力。

小何母親的錯誤在於盲目迷信某一種算法,認為依據位次能夠預知錄取結果,但是她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小何的排名是年級的排名,而在投檔過程參照的是你在全省的排名。根據學校排名或者市裡排名樣本太小,不夠精準。除非你能夠確切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但即使你知道了排名,信息也不夠完整,因為你是用前一年排名來預測當年的錄取結果。這裡有意無意迴避的一個問題是,你不知道排名在你前面的考生是如何報考的,所以位次法對於那些排名靠前的考生更具有參考價值。

舉例來講,如果某考生在全省排第10名,那隻需要知道前面9個人是怎麼報考的,只要不和他們發生衝突,就基本可以保證被錄取。但是如果排在10000名,誰能告訴他前面的那9999個考生是如何報考的? 因此,這裡還不考慮同分不同位的情況。

在志願填報過程中,不存在所謂最科學的算法,更加沒有神奇的算法,所有的數據分析都是參照前一年或者前幾年的錄取數據,作為當年錄取的參考。換言之,就是以之前的錄取情況為模型,預測當年的錄取情況。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考生使用我們的軟件,並且如願被心儀學校錄取呢?

這是因為軟件的意義在於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將歷年(7-9年)的各省考試院數據同步收錄,建立一套完整準確度相對較高的算法,由此預測出填報某個院校的錄取概率(10%-100%),而小於10%部分基本不作參考。這個模型的建立的價值在於在考生事前不知道錄取結果的時候,做一個比較科學化的推測,儘可能控制掉檔的風險。而不是和某些志願專家或者網站軟件宣傳那樣,用絕對的語氣保證你填上一所好大學。畢竟算法不是玄學,更沒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一切以“百分百給你一個好未來”的噱頭都不可信。

專家建議

其實所有“神奇的算法”的背後都是“分數不浪費”。在現行錄取制度和錄取形式下,學生還處於弱勢,實際上還是學校在選學生,學生只有部分選擇權,那麼如何利用這來之不易的分數,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經過多年的報考實踐,目前在志願填報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兩種分數換算方法。

1.線差法

所謂線差法就是用自己的高考分差(自己的高考分數與所在批次省控線的差值)與所定學校的往年(3年以上)的分差(目標學校往年實錄線與所在批次省控線的差值)的最大值進行比較。如果自己的分差大於學校往年分差的最大值,則錄取概率較大。

之所以要採用線差法,是由於此年與彼年的相同分數不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說今年的500分不是去年的500分。因為在志願填報中你要參照去年的分數,所以要進行換算,其具體公式為:學生換算分數=考生當年分數一(當年批次分數線—參考年份批次分數線),採用線差法不但可以將不同年份的不具可比性的錄取分數線,變成了具有可比性的資料。線差法不但可以作為確定學校的依據,也可以作為確定專業(從分數角度)的依據,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實用。

2.位次法

位次法是通過自己在全省的排名與目標學校往年錄取線上學生的排名進行比較。如果自己的排名比學校最低錄取線學生排名靠前,那就可以報考該學校。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分數較高的考生,因為一般來講,名校的錄取排名變化不太大,可作參考。對於成績中等或者中等以下考生,不建議使用,因為排名越往後,不確定因素越多。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諸如大小年、錄取難度係數、黃金線差等方法,因為其科學性和精準性受到質疑,這裡不做過多介紹。

總之,無論哪一種換算方法,都只能作為報考過程的參考,而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因為在報考過程中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這不是哪一種算法在事前可以預知的。

最後祝願看完這篇文章的考生們都能金榜題名!


本文由師曰君收集並整理

師曰志願APP,用大數據說話的助學神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