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當下,在農村有大部分人仍然說去“大隊”蓋個章而不是說去村委會蓋個章呢?

情緣直說


現在,雖然農村的體制由生產大隊變成了村委會,可是農村上了歲數的人,都是從生產隊的時候過來的人,現在稱與大隊同級的村委會,還是習慣的叫大隊部。

現在的人,四零後到八零前的人很多。他們從記事起就是接受大隊、小隊那種組織形式。一敲鐘,一派活,就去地裡幹。按工分,得工錢,多勞多得,按工取酬。過著有飯大家吃,有活一起幹的生活。平常只要有難事,就去找隊長解決。

現在雖然已經分田單幹,但由於先入為主,人們還是很想念大集體那種生活方式。所以對生產隊這個詞還是念念不忘。當說起村委會時,還是習慣用大隊部這個稱謂。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大隊是新中國成立,農民走上社會主義的集體化道路後,一個村莊或者幾個自然村的行政和生產管理組織的名稱。根據村莊人口的多少,又分為若干個生產小隊。舊社會的鄉公所沒有了,改成了人民公社,一個公社有若干個生產大隊。大隊的道路就是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

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是一把手,大隊長二把手,大隊會計保管印章是三把手,那時候,沒有身份證,沒有戶口本,農民外出住宿要開證明,登記結婚要開證明,離婚也要開證明,集體派人外出有事要開介紹信,農村人在外當兵,當工人,或者當幹部,要來老家調查家庭情況,都要大隊會計寫好材料,蓋上大隊這個公章,這個公章是相當重要的。

所以,社員到大隊開證明蓋章是經常事,同時,社員的衣食住行都和大隊息息相關,幹活由生產隊長安排,糧食靠生產隊分發,大隊和社員是一個緊密的聯合體。那麼大隊這個詞在社員腦子中就根深蒂固了。

大約八幾年吧,生產大隊改成村委會了,生產小隊改成村民小組了,人民公社改成鄉(鎮)政府了,但因為分田到戶了,各人管各人,什麼鄉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這些詞在農民腦子裡沒什麼影響,誰和誰一個組都不清楚,村幹部一年也見不了幾面,鄉幹部更不知是張三還是李四,鄉里在農村的包村幹部也沒有幾個人認識。有些事村幹部在大喇叭上一喊就了事了。

所以,農民有事要蓋章,腦子裡還是大隊這個詞。就是說要到大隊去蓋個章。




華月一牛


大隊這個稱呼不僅對鄉下人親切,就是對當年我插隊的知青也是刻骨銘心的,就連我寫過的知青故事都是大隊大隊的。那個年代的農村幾乎天天有活動,而活動處處離不開大隊,大隊有村支書一人,會計一人,老貧協,下分小隊幾個。大隊有隊部一間,大禮堂一間,大隊部是開小會的,當年我在那個昏暗的房間油燈下給大家讀了一個冬天的報紙,大隊部是開全村大會的地方,一個小講臺上面能唱樣板戲,開批鬥會,更使我一生忘不了最後一次大會,全村社員們的那一聲吼,我被第一個通過改造成功的知青,第一個離開了三年的村子返城了。四十三年後我又一次重返鄉下,但大隊部拆了,我的知青屋拆了,當年教育我的人都永遠的走了,但村裡的年青人們(當年的小屁孩們)還認識我!使我驚呀萬分,四十多年了啊!


小西147004677


人民公社是人民由社會主義奔共產主義應走的正路!


孫斌837


是的:毛主席豎立起來的紅旗人民公社是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基礎,公社,大隊,生產隊,人民改不了口,所以我們也說大隊,和公社,


燕子50321


從毛主席時代過來的人,他老人家光輝思想在每個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烙印永遠難以磨滅。“人民公社”“大隊”“生產隊”都是在他英明領導下命名的。改革開放前從小到大,已叫了幾十年,已養成了習慣。一會半會改變 不過來。我估計毛澤東時代的人到死都改變不了原來的稱呼。


隨心所欲56417719350


這就證明毛主席他老人家所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好!懷念毛主席他老人家那個年代!毛主席他老人家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ZYS225


這就是永遠也不過期的毛澤東思想!更是人民的懷舊——大隊書記就是帶頭領著農民幹活的……


唯我一凡


我們當地人還是把鄉政府叫公社,把村委會叫大隊,村裡有事還是以生產隊為單位劃分的。一個是習慣叫法,主要還是懷念毛主席那個時代的一切。不管怎麼變都改變不了人民對毛主席的信任和懷念,改變不了毛主席對農業所指引的發展方向的嚮往和認可。


臨猗甜柿劉


第一,1958年農村成立人民公社,然後固定為人民公社三級所有 即人民公社(公社),生產大隊(大隊),生產小隊(生產隊)三級集體組織。

我國1986年才實行個人身份證制度,當年旅社、飯店都是國家或集體所有制的,你要出去辦事,證明自己的身份,甚至到城市探親,住旅社等都必須要有大隊的證明有些還要加蓋公社的公章,幾十年的做法,加上人的慣性所以

……

第二、戶籍制度

當時,我們當地用“居民”和“農民”來區分非農業戶口的城鎮居民和農業戶口的農村農民。“居民”國家配給每月幾斤至二十多斤大米指標(不滿三週歲的兒童:六斤至十一斤,一般居民和十週歲以上兒童:二十四至二十八斤半),用1斤大米指標購買1斤大米,價格是0.142元。當然,還有油及其它商品的指標(票證)供應。

農業戶口的“農民”是靠農村生產隊的一畝三分地的收成,除了上繳國家的公糧(一定量的、義務的、必須的)和一定量的餘糧(其實很多生產隊並沒有什麼餘糧,只是必須的,是按國家低定價收購)、預留稻種等以外就按生產(小)隊為單位分配給農民的口糧過生活。建國後的四十年間,中國農業人口在總人口比重中始終佔到80%以上,就一直不可能改變!

與戶籍管理制度相聯繫的,還有住宅、糧油、教育、醫療、就業等項制度。在所有這些方面,非農業戶享有國家提供的一些待遇,是農業戶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三,生產隊的糧食分配

農村生產隊,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集體所收穫糧食(稻穀),需留足種子。交納公糧,完成購糧任務並留下必要的成本糧,其它還需留修水利補助糧和各種各樣的補貼糧,往往佔總收成的50%以上,剩餘的糧食才能進行分配。

年終10工分為一個工,一般年景,每個工能夠得到0.2元錢,年景好一點的能夠得到0.8元左右,這就是非常高的工值了,當然是各個生產隊都不同。社員所分實物以現金結算後記帳。勞動工分最後也以現金計值,抵去實物分配所值金額後,有存餘的叫存款戶,欠款的叫超支戶,常存在超支款收不清,存款不能兌現的情況。

生產隊依照每戶工分總額,並按一定比例將糧食分配到戶,就全國多數地區而言採用即所謂“人七勞三”或“人六勞四”的分配方案。“人七”指的是報表上的“人分糧”(亦稱“基本口糧”),系按全隊標準人數來分配的,人人有份;“勞三”指的是報表上的“工分糧”,系按全隊工分總額(折算為工分總值之後)來分配的,兩項相加,即全年總結算所分配的糧食。

第四,大隊書記和大隊幹部並沒有像有些人說的有那麼大權力,甚至還能管到社員考大學什麼的!大隊幹部的報酬還是由各生產隊統籌而來的工分。

可以說,大隊幹部也是受氣的差事,上有公社、縣佈置工作,下有生產隊隊長和廣大社員未必那麼聽指揮,夾在中間的大隊幹部也不是很好當的!要傳達,要組織,要調解,要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