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智造”為傳統企業賦能

製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是興國之器、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需要我們牢牢把握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以“智造”為傳統企業賦能。

汗流浹背的傳統冶鋼畫面正在改變:操控中心“一鍵鍊鋼”,機器人讓工人告別髒、累、險,用手機、iPad就能把活幹了……武鋼有限智能化率已接近七成,居國內行業前列。

作為武漢重工業的突出代表,武鋼牽繫的不僅是武漢人的歷史情結,更承載著新中國之初工業強國的偉大夢想。武鋼貢獻於新中國的成長,經歷了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的陣痛,也面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共性問題。如何壯士斷腕去掉過剩產能,如何推動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如何提檔升級邁向“智造”位階?武鋼的一舉一動,是鋼鐵行業突出重圍的一個風向標,也是傳統產業鳳凰涅槃的一個重要方向。

“智造”不僅讓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也讓新興產業生機勃發。以鋼鐵行業為例,2019年武漢鋼鐵有限公司投資11億元,啟動管控中心等智慧製造項目67個。2020年的第一個工作日,鄂鋼在中國鋼鐵行業裡第一個實現了全生產鏈智能化運行。鋼鐵“智造”讓管控更直觀有效,也讓成本更可控、質量更可靠、交付更精準,同時將人從低水平、高危險的勞動中解放出來。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產製造、企業管理、物流配送、產品銷售等方面不斷深化運用,無人生產車間、快遞機器人、無人超市等紛紛出現,智能化正在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的圖景。

目前,傳統制造業正面臨多重壓力和困境,處於新的發展和改革前沿。勞動力成本上升、供需失衡、節能減排約束趨緊……傳統制造業遭遇的“痛”,需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高質量發展之路來化解。傳統制造企業要重新煥發青春,只有積極擁抱變化,從舊思路、舊方法、舊手段轉向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徑。既要充分順應以大數據、雲計算為核心的數據智能時代的新興技術要求,又要緊跟中國改革發展的步伐,踩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鼓點,向著市場需要和人民群眾需要的方向積極轉型。

改革總是會伴隨痛感,但一時之痛總好於長久之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每一項工作都是艱難的,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可能輕輕鬆鬆完成。武鋼同中國許多傳統企業一樣,在改革之痛中重新出發,從兩個多月前,有著“光榮爐”之稱的武鋼一號高爐停用,到如今一座現代化的鍊鐵操控中心建成投用,我們看到不破不立中的新生力量,看到柳暗花明處的更多風景。

製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是興國之器、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需要我們牢牢把握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以“智造”為傳統企業賦能。武漢,這座歷史上因武鋼、武船、武重等重工業而聞名的工業重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正以“挺起共和國脊樑“的初心,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展現應有的歷史擔當。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