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德國“退煤”意義重大

各方的期望值已被提高,他們認為:德國乃至歐洲的能源政策可能走到了一個決定性的關口,對低碳未來的口頭承諾將被轉化為現實。

德国“退煤”意义重大

就在今年夏天到來之前,德國政府成立一個工作組,委託其制定一項從德國能源結構中消除煤炭的計劃,並最遲於今年底報告。

在實際和象徵意義兩方面,德國淘汰煤炭將轉變整個歐洲的能源前景。戲劇性減排的目標將開始受到重視。歐盟能源專員米格爾•阿里亞斯•卡涅特(Miguel Arias Cañete)最近提議提高減排目標,使2030年排放量比1990年基線水平減少45%。

波蘭和捷克等不願放棄煤炭工業的東歐國家將面臨巨大壓力,要求它們追隨德國的腳步。在歐洲大陸設定一個足以改變行為的碳價、並使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成為可能——這樣的前景將得到改善。此舉還將適時提振可再生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將填補煤炭留下的空缺。

如果精心規劃能源結構轉變,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組合可以取代將於未來5年逐步淘汰的核電,以及將於未來10年逐步淘汰的煤炭。

目前還沒有任何保證。圍繞成員身份和具體職責的爭議使這個委員會的成立推遲了3次。最終這個委員會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機構:由主要政黨的4名成員領導,包含8個部和6個聯邦州的代表,由3名聯邦議院的議員作為觀察員,還有24名成員。

由於沒有就能源轉型的方式和時間達成一致,該委員會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演變。儘管通常被稱為“退煤委員會”,但該委員會的正式名稱其實是“增長、結構性改革和就業委員會”(Commission on Growth, Structural Change and Employment)。它的職責起點是重振萊茵-魯爾(Rhine-Ruhr)以及德國東部盧薩蒂亞(Lusatia)等產煤地區的經濟活動。

煤炭工業在德國經濟中盤根錯節已有近200年,從現代德國形成之前就開始了。19世紀下半葉,煤炭幫助德國建立了工業根基。此外,在本土沒有可觀石油儲量的情況下,煤炭幫助德國打了兩場世界大戰。

過去20年,煤炭工業頂住了德國能源轉型計劃(Energiewende)——該計劃要求從化石燃料和核能轉向可再生能源——不僅保存了實力,甚至在規模上還有所擴大。這與英國和法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英法,數十年的政治敵意已經使煤炭開採和使用減少到最低水平。

德國每年仍生產約1.7億噸褐煤(這是一種強力的碳排放源)。總體上,2017年德國電力有逾三分之一來自煤炭,包括已經在逐步淘汰的硬煤。

褐煤行業直接僱傭約2萬人,而硬煤行業則另外僱傭了1.2萬人。此外還有數千人受僱於關聯行業。

關於煤炭生產地區的復興,對退煤委員會不能期望過高。英國南威爾士或者法國加萊海峽(Pas-de-Calais)的人們可以作證,在長期依賴資源採掘的地區復興工業並不容易。礦業相關技能並不能輕易轉移到現代工程或者製造業,而技能要求較低的工作往往會不可避免地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經濟體。

圍繞著退煤委員會的政治局勢也很複雜,該委員會是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所在的基民盟(CDU)與社民黨(SPD)之間的執政聯盟談判的產物。兩黨都談論環境保護,但兩黨都承擔不起把大量選民推向更為強硬的德國新選擇黨(AfD)的代價,尤其是傳統上贏得產煤地區的社民黨。現在新選擇黨已經正式成為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的反對黨。

這些都是懷疑退煤委員會能夠取得什麼成果的很好理由。但人們感覺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德國政壇過去的界線已不復存在,而且就如英國和法國一樣,工會的實力較弱。最耐人尋味的是,各方的期望值已被提高。

儘管退煤委員會的規模不小,但這是一個認真的機構。它被下達了一個較短的時間表(這一點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果委員會失敗了,以環保名義讓消費者承擔可觀成本的能源轉型計劃將嚴重受損,德國將沒有資格告訴歐洲其他國家或者其他地方,應該對能源或者排放採取何種行動。在經歷了艱難的兩年後,默克爾將面臨更多的窘境。

目前來看,最終結果更有可能是徹底的,而非微小的,退煤委員會甚至有可能設定一個遠遠早於很多觀察人士預期的完全淘汰煤炭的日期。

本文作者是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政策研究所(Policy Institute at King's)客座教授兼負責人

FT中文網尼克•巴特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