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這6種情況下,智齒該拔!拔牙後這些事,千萬不能碰!

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生活中,不少人遭受智齒折磨,面部發腫,疼痛難耐;也有人智齒不疼不癢,就算偶有疼痛,吃點止痛藥也能好,但醫生仍會建議拔掉。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智齒都要拔除呢?答案是否定的。

這六種情況智齒該拔

智齒是口腔中最晚長出的牙齒,也稱第三磨牙,一般有1~4顆不等。智齒一般在18~24歲開始萌出,這時人的生理、心理發育接近成熟,所以被看作是“智慧到來”的象徵,故稱“智齒”。每個人智齒萌出的時間有差異,有的20歲以前長出,也有的中年以後長出,還有人終生不長,也不是四顆智齒都會長全。智齒之所以會出問題,是因為現代人類頜骨逐漸退化,缺乏足夠空間容納智齒萌出。無處生長的智齒只好部分或全部被牙齦甚至骨組織所包埋,造成牙齦炎、冠周炎等口腔疾病。若智齒生長的位置和方向正常,沒有蛀牙,齒冠周軟組織沒有發炎,無疼痛史,可以不用拔掉。如有以下6種情況,建議拔掉智齒。

1.冠周炎反覆發作。

智齒水平阻生、垂直阻生、倒置、低位等,導致牙冠不能完全萌出,有牙齦覆蓋在牙齒表面,牙齒、牙齦間隙常有食物殘留,不易清潔,易誘發冠周炎。炎症控制不好,會出現面部腫脹,導致頜面部多間隙感染。這種情況智齒必須拔掉。

2.阻生牙本身齲壞。

智齒出現比較深的蛀牙,或位置不正、窩洞發生在牙齒鄰面、位置較深等,一般建議拔掉,否則可能引發神經痛、牙髓炎。

3.智齒前傾。

如不及時拔掉,常可導致智齒和第二磨牙丟失,嚴重影響咀嚼功能。

4.無對合的第三磨牙。

智齒會一直長高,與對合牙槽黏膜接觸,導致黏膜病變。食物還可能在牙齒一高一低所形成的牙縫中長期殘留,難以清潔,使牙床發炎。

5.矯正畸形牙齒。

智齒的萌出擠佔空間,可能會導致其他牙齒錯位、變形。為了排齊牙齒、保證矯正後不易復發,也需要拔出。

6.有誘發顳頜關節疾病的風險。

智齒萌出位置異常,導致咬合關係錯亂,影響顳頜關節正常活動,可能發生關節彈響、疼痛、開閉口受限、耳鳴等,需要拔掉。

拔智齒前,女性要避開月經期,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及其他系統性疾病者,要到相關科室就診,待病情穩定時才可考慮拔牙。建議在上午拔牙,術後咬棉球30分鐘,當天不能刷牙漱口,飲食以流食、軟食為主,食物不要過熱。當天不宜劇烈運動,可適當冷敷面部,緩解術後腫脹。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黃利浩表示,隨著口腔醫療水平的提高,通過治療能保留的牙齒並不建議輕易拔除,但對於既沒有保留價值、又影響口腔健康的患牙,拔牙仍然是最終治療手段。

黃利浩提醒道,拔牙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有其相應的適應症,並非所有病牙都需要拔除。另外,拔牙有其相對的禁忌症,13種人不能隨便拔牙。

病牙保存在口腔會造成不良後果

黃利浩介紹,“很多病人害怕拔牙,但長期把早該拔除的病牙保存在口腔內,這樣對身體非但沒有好處,而且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黃利浩說。

據瞭解,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醫生在面對疼痛的牙時,不是一味選擇拔除的方法,很多病牙可以經過治療恢復功能,拔牙的適應症也在不斷變化。黃利浩告訴記者,拔牙的適應症主要有以下9種:

1.嚴重牙周病:

牙周骨質喪失過多,牙已達Ⅲ度鬆動,經常牙周溢膿,影響咀嚼功能。採用常規手術治療無法取得牙的穩固和功能。

2.牙體缺損:

牙體組織齲壞(蛀牙)或破壞嚴重、用現有修復手段無法恢復,若牙冠破壞嚴重,形成銳利的牙尖或牙嵴,長期摩擦口腔黏膜,有形成口腔癌的可能,臨床上因殘根、殘冠而發生口腔癌的患者為數不少。

3.根尖周病:

已不能用根管治療、根尖切除或牙再植術等方法進行保留者可拔除。

4.牙外傷:

牙冠折通常經過治療處理是可以保留的。根中1/3折斷一般就應該拔除,根尖1/3折斷可經治療後觀察。脫位或半脫位的牙,如牙體組織基本完整,均應復位保留。骨折線上的牙,應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一般應儘量保留。

5.多生(額外)牙、錯位牙、埋伏牙等:

如導致鄰近軟組織創傷,或導致牙列擁擠,影響美觀及功能,均應拔除。

6.阻生牙:

反覆引起冠周炎,或引起鄰牙牙根吸收和破壞,位置不正,不能完全萌出的阻生牙,一般指第三磨牙。建議準備懷孕的女士最好在懷孕前將阻生牙拔除。

因正畸需要進行減數的牙;因義齒修復的需要應拔除的牙;惡性腫瘤進行放射治療前為預防嚴重併發症而需拔除的牙;頜骨良性腫瘤或囊腫波及的牙。

8.滯留的乳牙:

影響恆牙的萌出,或根尖外露造成口腔黏膜潰瘍者應當拔除。

9.病灶牙:

對引起某些局部疾病如頜骨骨髓炎、上頜竇炎等的病灶牙,應在急性炎症得到控制後拔除。

糖尿病患者拔牙易導致各種感染

黃利浩表示,由於拔牙可能造成局部組織的損傷,引起出血、腫脹、疼痛等反應,有高血壓、心臟病和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宜隨便拔牙,如高血壓、急性炎症等症狀經過正確的對症治療以後,症狀得到控制,牙齒還是可以拔除的。具體而言,有以下13種疾患或症狀表現的患者不宜拔牙:

1.嚴重的高血壓病,血壓高於180/100mmHg者。

2.心臟病並伴有其他臟器損傷的患者

如近期發生的不穩定性心絞痛、心絞痛、心律失常、風溼性心瓣膜。因病人對拔牙有恐懼感,拔時心情緊張,加上拔牙時的牽動及疼痛刺激,病人可能隨時發生心血管意外而猝死。

3.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因體內凝血過程有障礙,故有出血傾向。拔牙後出血難止,會引起大出血而發生生命危險。白血病患者由於極易發生感染,拔牙後的創口可成為感染灶,導致嚴重全身性感染,且難以控制。因此,這些病員患牙病時應作保守治療,禁忌拔牙。

4.糖尿病,血糖高於8.9mmol/L。

因其對病菌抵抗力普遍降低,拔牙後易導致各種感染,使病情加重。

5.月經期原則上應當避免拔牙,因為月經期間牙槽可能發生代償性出血。

6.妊娠期。

懷孕前3個月的孕婦拔牙可引起流產,8個月後孕婦拔牙可引起早產。但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在妊娠4—7個月拔牙比較安全,對妊娠沒有什麼不良影響。在這個期間拔牙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拔牙麻醉劑中不可加腎上腺素。②麻醉必須完全,止痛效果要好。對有習慣性流產或習慣性早產史的病人,在妊娠期間禁止拔牙。哺乳期完全可以拔牙,有人說這個時期拔牙,會使乳汁分泌中斷或減少。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7.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病人,如牙位於惡性腫瘤中或已被腫瘤累及,單純拔牙可能激惹腫瘤引起擴散,應視為禁忌。一般應與腫瘤一同切除。在放療期間和放療後3-5年應禁止拔牙,以避免形成放射性骨髓炎。放療5年後若必須拔牙時應使用抗生素預防術後感染。

8.甲亢。

拔牙可導致甲狀腺危象的發生。出現脈搏加快,體溫升高,劇烈嘔吐,煩躁不安,甚至昏迷。

9.腎病,急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嚴重的腎病腎功能衰竭的患者。

10.肝病、重度肝炎。

這些人多有出血傾向,拔牙後可能造成出血不止。

11.空腹、過度疲勞、精神高度緊張、劇烈的運動、勞動後,飲酒之後不宜拔牙。

若拔牙,可能出現嘔吐、頭暈、低血糖等反應。

12.肺結核活動期的患者。

及急性炎症期、炎症未得到控制的患者。拔牙,很容易發生術後感染和炎症擴散。

13.神經精神疾患。

主要為合作問題。如帕金森病,經常有不隨意的活動;大腦性麻痺,有痙攣狀態;這些病人皆不能配合治療。除非使用全麻,方可進行拔牙。

拔牙後不能劇烈運動

黃利浩提醒道,拔牙後應在創口上塞入棉球,且棉球需咬住半小時至45分鐘才能吐去,咬住棉球時,如果產生口水,可正常嚥下。拿掉棉球若仍輕微滲血,需再次咬住棉球1小時,若仍無效,需再與醫師聯繫。“24小時內口水內有少量血液屬正常現象,口水略帶血色也不必驚慌,但如果鮮血不停出現,就要儘快與醫師聯繫了。”此外,黃利浩表示,為了避免創口出血,拔牙後患者可採取半臥位的姿勢休息,不要平臥,也不能馬上洗熱水澡。拔牙後過2小時才能飲食,這時可以選擇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避免吃過硬、過熱的食物。黃利浩強調,必須注意的是,2小時後宜進食軟食;食物不宜過熱,並避免用拔牙側咀嚼,否則會導致血凝塊破壞而出血。

“麻醉藥性消失以後,拔牙創口會略有疼痛,這時一般不需服藥。”黃利浩說,但患者若有發熱、疼痛劇烈、腫脹或大量出血等情況,應及時就診。

黃利浩告訴記者,患者拔牙當天不能作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要做到不飲酒、不吹樂器、不吮吸創口、不漱口。此外,除了第三磨牙與多生牙,一般成人拔牙後均需安裝假牙,安裝的時間大約在拔牙後3個月,需到正規醫療機構接受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