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不要說我只是實習生

不要說我只是實習生

前些時候,實習醫師小韓突然悶悶不樂地坐在辦公室的角落裡,任憑我怎麼呼喊都不為所動,雖然我不是他的帶教老師,但作為一名“過來人”,我猜想他肯定是在實習過程中受了委屈。

果不其然,在我的軟磨硬泡下,他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實情:

不要說我只是實習生

來了外科半個多月了,眼看就要輪轉結束,還沒有做過一次清創縫合,每天就是粘貼化驗單、換藥、各種跑腿簽字……小韓越說越委屈,竟然差點哭了出來。我見勢不妙,立馬揚手示意他停止以免場面失控,待他眼淚稍微回收之後,我便拉他到了換藥室。

換藥室略顯簡陋,甚至連最基本的縫合模型都沒有,但這些並不影響醫生教學。我將一塊紗布的兩端從椅子的靠背上環繞過來,再用膠帶固定,讓紗布的兩端保持一點距離並剛好有合適的張力,算是製作了一個簡易的人造縫合模型。製作完成後,我示意小韓做皮膚縫合,這麼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緩解他剛剛的消極排斥情緒,另一個是檢查他到底有沒有掌握縫合的基本功。

事實證明,小韓的基本功比較紮實,進出針及打結都十分流暢、規範。這一點超出了我的預期,心中認定他是在私下做了許多模擬練習的,於是我將此事報告了小韓的帶教老師,第二天手術時小韓如願地縫合了皮膚並得到了帶教老師的肯定。

“縫合了6針”,手術結束後,小韓對自己縫合時的狀態津津樂道,引得科室其他實習醫生羨慕不已。

小韓恢復到剛進科室時那個活力四射的年輕醫生,或許更甚於前,他每天早早來到科室查看病歷,下午又認真地粘貼化驗單,做事積極到了帶教老師覺得“太主動”的地步,他的老師對這個實習生青睞有加,給了他更多的動手機會。

一次手術後,和科室同事聊起小韓,同事們居然全部讚不絕口,說他是個好苗子。我也暗自慶幸,在他失落的時候,給了他一點點鼓勵,從而可以享受積極向上的情緒所帶來的正能量。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幾日,小韓又悶悶不樂地坐到辦公室角落。原來小韓給一個病人拆線的時候遭到了拒絕,因為他的胸牌寫著“實習生”三個字,病人不希望實習醫師為他拆線,雖然小韓據理力爭但語言蒼白無力,帶教老師無奈只能自己動手。聽完小韓的“控訴”,再看著小韓苦瓜一般的臉,覺得好笑又心疼。

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小韓還是那個積極主動的實習醫師,沒有人再提起這件事,只是那個不願意實習醫師拆線的病人,一直到出院也沒有再讓小韓處理過。

上週科內的實習護士因為靜脈注射失敗遭到病人家屬呵斥,我從病房門口經過,看著小韓望著一臉委屈的實習護士愣神。

不要說我只是實習生

回想我剛剛進入實習的時候,對一切醫療活動都充滿了期待,從最初查體時的緊張到第一次膝關節腔穿刺的興奮,從首次進入手術室的激動到第一次真正縫合時的喜悅,每個第一次都是一次鼓勵,而每個下一次都是一次期待,帶教老師的讚許、病人的感謝,讓實習生活充滿鬥志。在被外界稱為免費勞動力的實習期,實習醫生的成就感來源於醫療活動中一點一滴的肯定和激勵。毫不誇張地說,實習期獲得感是否能夠滿足,會影響以後是否進入醫療行業或進入哪個科室。

而往往,對於實習生,我們將其理解為“不懂”或“不會”的同義詞,於是產生了“不要”的拒絕,然而事實也許並非如此,很多實習醫師理論紮實、實踐操作規範,而能進入三甲醫院實習的學生更可能是班級的佼佼者,用一位老師的話說,他們可能是幾十年後要提前預約的專家教授。

不要說我只是實習生

對於實習醫生或實習護士,如果每個人能夠多點支持和理解,也許會更好呢。

曾有一位主任感嘆,培養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需要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外科操作是一門“手藝活”,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固然重要,但外科實習需要操練,就好比開車需要練習是一個道理,在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之前,每次操作都是“練習”,每個醫生都是“實習”。

因此,帶教老師請多給實習生一個機會,這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亦是增進他們信心的源泉;病患朋友請多給實習生一次機會,他們對操作技能爛熟於心而無處施展,不必擔心會出差錯,畢竟有帶教老師在身邊呢;實習同學請珍惜自己的每次機會,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每一次操作都是成為一名合格醫務人員的階梯。

小韓給我發微信說他打算考研,考普外方向,因為實習的大半年時間,他在普外最有成就感。我看著他的信息,想起曾經在自己實習結束告訴帶教老師老熊,自己會在手術室揮灑青春的話語,莫名的,一陣暖流從左胸衝擊全身,瞬時感覺面頰潮熱,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我想起曾經病人拒絕我拆線時的那句話,“你們實習生啥也不懂”。

但此刻若穿越回當時,我會滿懷信心地回答他:“不,我們懂得堅持和學習,我們懂得相信自己”。

我們是實習生,我們更是未來的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