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死亡”人們避而不談!我們該這樣和孩子談起!

在所有話題當中“死亡”是最難談的,大部分人都會避而不談,就連大人之間都不可能好好去談論這個問題,更別說和孩子談“死亡”了。這是因為我們本身懼怕面對死亡,會對死亡感到非常焦慮和恐懼,我們自身不願面對死亡,因此也不願談及死亡話題。

“死亡”人們避而不談!我們該這樣和孩子談起!

其實對防衛做一個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和孩子都需要學會理智地面對親人的離世及家庭的變故。尤其是在家庭結構更加複雜的今天,如今社會上離婚、同居和重建家庭數量不斷增加,讓孩子學會應對“失去”,提高他們處理不良情緒的能力,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從情感意義上講,死亡教育能夠教孩子學會關愛別人。讓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可以使孩子更加了解失去的痛苦,從而產生同理心,知道如何去關心那些需要面對失去的人,這對兒童的認知發展非常重要。

不迴避孩子,用具象解釋回應孩子的疑惑

正確地解釋死亡,遮遮掩掩的或半真半假的話語只會讓孩子無法分辨事實;不要以欺騙的安慰或神話來告訴孩子;不要搪塞說:"你長大以後就會知道了。"我們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具體地給孩子解釋生命現象,坦誠回答孩子對死亡的疑惑。

比如,一位奶奶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這樣告訴 6 歲的孫子:

“寶貝,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看小草,從發芽、生長,再到枯萎,都有一個過程。人也是這樣,奶奶一開始也是一個小嬰兒,後來長成像你媽媽那樣的大人,再後來,就慢慢變老了,最後會像小草一樣,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也可以借用書本,用豐富的想象力和溫暖的筆觸,去詮釋關於生病和死亡的故事。

關注孩子的情緒,坦誠地表達悲傷

有人覺得不應讓孩子知道死亡,應該儘可能地給孩子一個真善美的世界。事實上,現在的孩子很早就已經經歷過生死場面,比如喜愛的寵物死了,動畫片中也會有關於死亡的場景等等。

這些,都已經讓孩子體驗過悲傷,都已經鍛鍊了承受能力。

所以,如果有親人離世,家長最好能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悲傷,避免美化死亡。同時,也應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其情緒與想法。鼓勵兒童和別人討論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感受,孩子需要機會"說出來",而不是"被告知"。

配合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階段,以能接受的方法進行探討

(1)用比喻法解釋:對嬰幼兒(0-4歲)階段的孩子來說,剛學會吃喝拉撒和說話,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裡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開心的事。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

(2)用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險認知的能力:對於幼兒園(4-7歲)階段的孩子,這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們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

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的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這個階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要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裡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3)教育孩子用科學的方法看待問題:上了小學(7-13歲)的孩子,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會思考,會判斷,什麼是死亡?死亡是什麼?

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孩子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死亡”人們避而不談!我們該這樣和孩子談起!

可以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孩子,孩子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孩子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