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換來的卻是怨恨?對孩子不能百依百順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無微不至,換來的卻是孩子的怨恨?

有些父母,從孩子的童年開始,從吃穿用度到教育投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給孩子創造了相當優越的物質和生活條件,可是呢?對於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卻缺乏理解溝通,面對孩子在成長中的煩惱和青春叛逆期,也沒有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

這種“父母之愛”,沒有建立在尊重孩子需要的基礎上,即便是做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是在父母的眼裡卻沒有真正看到孩子,沒有看到孩子的興趣喜好,卻只看到自己的計劃要求。

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換來的卻是怨恨?對孩子不能百依百順

孩子到底想要什麼,對於這些父母來說其實不重要,他們的心中往往只有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卻從未真正去面對自己的孩子。

可以說這是一種“物化教育”,明明孩子是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父母塗抹;或者像只小貓小狗,只要父母給他填飽肚子,就可以活蹦亂跳地在家裡玩耍、賣萌。

孩子是一張白紙嗎?不是的,即便是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和性格,學校和家庭培養了孩子的學識和素質,但孩子並不只是被灌輸教育,在他學習理論知識和道德觀念的同時,還有他自己的感悟理解、思考吸收。如果父母遵循教育規律,先和孩子溝通,然後根據孩子的興趣性格來引導培養孩子,教育效果就比較好;相反,如果父母從來都不重視孩子的反饋和意見,在家裡對孩子頤氣指使,不承認孩子的學習思考能力,不承認孩子的人格獨立,被“物化教育”矇蔽了自己的雙眼,看不到家庭教育中作為對象的孩子,教育效果就比較差。

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換來的卻是怨恨?對孩子不能百依百順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

現在的家庭條件都不差,孩子普遍在物質上得到很多,但是精神上卻缺乏自由。可能提到“自由”這個詞,很多家長都會大驚失色,認為我們是要教育孩子、管教孩子,怎麼能給孩子自由呢?那孩子肯定是抱著手機電腦整天玩耍,別說是學習了,就是連正常的作息時間都沒法保證。

“中國式父母”的教育,往往忽視孩子的想法和意志,孩子從小到大,從穿衣吃飯到結婚生孩子,父母幾乎都要包辦、控制和操心,表面上看孩子錦衣玉食、生活富足,實際上“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剝奪了孩子的喜好和自由。

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換來的卻是怨恨?對孩子不能百依百順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寵愛和嬌慣,卻對孩子的想法和喜好不聞不問,那麼這樣的教育,就是“沒有原則的教育”。

適當的愛如春風,可以化解孩子的憂愁困惑;過分的愛如暴雨,可以摧毀孩子的自尊自信。

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可以愛孩子,但一定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獨立成長,和自己平等的人;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但是更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