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林徽因真實的人生,遠比她的緋聞精彩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這樣優美溫暖的詩句出自一位美麗靈動的女子之手,她在文學和建築上均造詣非凡,她是作家,留下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的永恆。她是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才華橫溢又一生淡泊,她的一生成為中國女性理想的人生範式。

她就是林徽因。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本《林徽因傳》,是著名作家張清平所著。他將林徽因的一生以充滿文藝氣息的細膩筆觸道來,緩緩解開了林徽因為人稱道的一生,也讓我們從一個個片段的事件中剝離出來,看到一個完整的林徽因,和林徽因有關的不止是風花雪月,也不止徐志摩和金嶽霖。她更是一代有傳奇色彩的建築才女,是人間最美的四月天。

林徽因豐盛富饒的人生經歷以及她對美的敏銳感知力,使她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優雅迷人、倍受歡迎的女子,從她的一生,我們不僅可以學習林徽因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同時也學到她身上堅韌寧靜的品質。


良好的家庭薰陶才情過人的女子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習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林徽因出生於名門望族,祖父是清朝末年創辦新學的先驅之一,特別注重子孫的教育。

為此家中還設立了私塾,在一起讀書的幾個姐妹中,數林徽因年齡最小也最貪玩,聽講時看似漫不經心,可每叫她背書時,她總是滔滔成誦,口齒伶俐清晰。家人們都讚歎她聰穎靈秀,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林徽因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又受到了新學的啟蒙。

長大後林徽因進入女子中學接受英國貴族式的教育,培養了良好的舉止和談吐。

16歲時,父親林長民被派往歐洲訪問考察,為期一年半。為了讓女兒增長見識,開闊胸懷,父親決定帶林徽因一同前往。這讓林徽因興奮不已。

按照出訪計劃,父親帶著林徽因遊歷了歐洲的一些城市,參觀的對象主要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林徽因並不喜歡這些,而父親又忙於應酬,有很多時間,她只能待在倫敦的寓所裡閱讀英文書刊。

本來還帶有學習英語的目的,可隨著閱讀的增加,這些書帶她走進了文學的世界,喚醒了她對生活的種種體驗,激起了她強烈的共鳴。

林徽因也愛和建築師女房東一起外出寫生,學到了很多關於建築的知識。從這時起,林徽因萌生了對未來事業的朦朧願望。

良好的家學薰陶出林徽因熱愛讀書的品性,新式教育和閱歷的深廣又為她開闊了更大的視野,使她能夠學貫中西,吸取不同文化的優秀之處。

更重要的是,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使她一直清醒地明白自己的責任而不至於放縱逸樂,在任何情況下,她都能從書本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的見識,成就自己的遠見和卓識。這也是她獲得如此多人讚歎的原因。

林徽因真實的人生,遠比她的緋聞精彩


愛情是應該去愛對的人


很多人都會在愛情中遇到一個很特別的人,很喜歡卻不得不放手,不是相遇太早,就是相遇太晚,總在恰不逢時的遺憾中笑著說再見。

林徽因隨父親出國期間,認識了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徐志摩本來是來拜訪林徽因父親的,可共同的愛好和相同的政見使他倆成了相見恨晚、無話不說的朋友。

徐志摩被林徽因不同常人的思維方式與表達能力所折服。兩個人從倫敦的天氣聊到英國文學,在英國寒冷的冬日,徐志摩流連在林徽因家溫暖的壁爐旁,和林徽因整日暢談。

春天的時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橋漫步,無拘無束地談心。徐志摩深深地被林徽因所吸引,他要結束和妻子張幼儀的婚姻,以獲得自己的真愛。

而隨著交往的深入,林徽因對徐志摩也產生了感情,她愛徐志摩廣博的見識,獨立的見解,奔放的性情,坦蕩率真的為人。

儘管徐志摩長她八歲,在年齡上是她的兄長,可在內心裡她又視他為一個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她承認,她喜歡和徐志摩在一起,除了父親之外,她從來沒有和任何異性說過這麼多話。

但最初被愛慕的喜悅和內心的慌亂過去後,林徽因沉靜下來,她發現,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出身名門並在傳統倫理教育中長大的林徽因不願意破壞別人的家庭,也不會去做與傳統和家庭名望相悖的事情。

雖然林徽因才16歲,但她沒有被愛情衝昏頭腦,豐富的閱歷和智慧過人的才情使她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她拒絕了徐志摩,隨父親一起回國,結束了這段感情。

面對愛情時,我們往往會喪失理性而放縱我們的感性,有時候,愛情並不是兩個人的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果斷放棄不合適的,不糾纏,不執念,才是女性面對愛情最好的體面。

愛情的使命,是應該去愛對的人。如果可以愛,就周全一生的溫暖;如果不能愛,就真誠地退出。有時候,得體的退出比固執的堅守更讓人欽佩。


林徽因真實的人生,遠比她的緋聞精彩


志同道合的愛人是一生的滋養


林徽因的放手為她等來了更適合她的梁思成。回國後,林徽因認識了梁思成,兩家家世相當又是多年摯友,無論在文化水平還是是志趣上,他們都是一拍即合。

當兩個人談起將來時,林徽因告訴梁思成自己以後要學建築,當時梁思成連建築是什麼都不知道,但他做出了和林徽因一樣的選擇。

雖然他們最初的選擇還帶有一些年輕人特有的盲目,但他們事業的選擇和愛情的選擇由此結合在了一起。於是,最初的選擇也就是他們一生的選擇,他們從未後悔過。

他們共同赴美留學,梁思成主攻建築,因為建築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改學美術。找到了專業方向後,兩人在學習上忘我地投入,雖然沒有學過繪畫,但是林徽因天分極高,成績遙遙領先。

畢業後他們選擇了回國,希望為中國的古代建築研究填上空白。回國後兩人也正式成婚,在東北大學短暫任教後定居北京。

當時社會生活相對穩定,林徽因家成了一大批知識分子聚會的場所,哲學家金嶽霖,小說家沈從文,經濟學家陳岱孫等都是他們家的常客。這批文化教育背景接近、情趣愛好相投的文人學者聚在一起,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的感受,在這裡交流和碰撞。

凡是當年接觸過林徽因的人,對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就連梁思成和金嶽霖也只是坐在沙發上吧嗒著菸斗,連連點頭稱是。林徽因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女那種閒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評論。

林徽因喜歡這樣的聚會,她習慣通過與好朋友的交談來表述自己的見解,溝通彼此的心靈。林徽因熱愛朋友,離不開朋友。每當和朋友在一起,她就思路洞開,妙語如珠,藝術和思想的靈感如電光石火般頻頻閃亮,耀人眼目。

生活中有許多女人,在少女時代擁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可隨著結婚生子,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的磨損中精神空間和生活空間日益狹窄,漸漸失去了生命的光澤和質感。

但是林徽因不同,志同道合的滋養和丈夫堅定的支持反而令她大放異彩。

因為無論多麼忙亂,林徽因從不讓自己的心靈沉湎生活的瑣事中,而是交給了詩歌,建築藝術,音樂和繪畫。

當她的雙眸閃閃發亮的時候,一定是她在生活中發現美或創造美,或者是要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發現與創造的時候。

這是她最動人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她整個人就會煥發出奇異的神采,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魅力。


林徽因真實的人生,遠比她的緋聞精彩


亂世見修養,患難見氣度


林徽因經歷了鮮花著錦般的美好,也經歷了戰亂、困厄與病痛。無論身處何種境遇,她都能保持詩意蔥蘢的情懷和境界,保持寵辱不驚的風範與胸襟。

在過了一段平安無事的日子後,抗日戰爭爆發,林徽因一家從北京遷移長沙又遷至昆明,開始踏上漫長的流亡路。

旅途勞累使梁思成也病倒了,家裡的生計都成問題。林徽因承擔起了全部家務,過去女傭做的所有事情,如今她一一親力親為。拿著微薄的薪水,放棄自己喜愛的布料,卻轉身用超過一半的薪水買了一把測繪古建築必用的皮尺。

至剛至柔,和平年代她是辯才無礙鑽研學術的才女;動亂時期,她也可以變成挑起家庭重擔的頂樑柱。沒有一個好的心態,很難在這樣困難的日子裡撐下去,而林徽因,轉變得毫無壓力。

在和國外友人的通信中,林徽因寫空氣中飄著野花香,寫早晨陽光的美好,寫朋友在一起的歡樂,她雖然不再像以前那樣滔滔不絕,但是她依舊迷人活潑,富於表情。

即使在這樣艱難的生活中,也絲毫沒有改變她對美好事物的細膩敏銳的感受能力,以及輕靈的俏皮和幽默,這是難得的大氣和高貴。

昆明的安穩日子沒過多久,他們因為工作而輾轉到四川一個偏僻的小村子裡,這一待就是5年。

村子非常落後,幾乎與世隔絕,和外界的往來聯繫全靠水上交通,生活條件比在昆明時更差。剛定下不久,林徽因就病倒了。藥品的缺乏使病情延綿不愈,從此林徽因再也沒有像正常人一樣健康地生活過。

但這些沒有妨礙她繼續鑽研學術,林徽因躺在床上也在幫梁思成翻閱典籍,查找資料。她還翻譯了一批英國建築學期刊上的學術論文,還準備撰寫關於住宅建築的論文。

這個時期,林徽因真正地脫離了文學界,全身心投入到了對建築學的研究之中。她的創作激情在對古建築藝術的研究中尋求到了庇護,她多方面的知識和才華在這個領域得到了展示。即使在如此封閉清苦的環境裡,她仍然還能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和豐滿。

在戰爭和災難面前,很多朋友都不幸離世,林徽因輾轉於病榻上,在痛苦的折磨中,一日日地挺了過來。她在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在一個戰亂的國度裡,建築師和建築學者的創造力很難在建築方面有所表現。因為建築需要和平,建築需要金錢。儘管生活中充滿著窮困、痛苦和憂患,但他們的工作一直沒有停止。

他們在這樣近乎原始的生存環境中堅持從事學術研究的行為,深深打動了來探望他們的美國友人,所以他們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這時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完稿,所做的這一切,都融入了林徽因的心血。梁思成的所有文字,大多經過她的加工潤色。這些文字集科學家的理性、史學家的清明、藝術家的激情於一體,常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

在顛沛流離的苦難中,在病痛的折磨中,林徽因依然沒有放棄自身的精神成長,多年來的人生閱歷使她能夠安然若素地對抗生活的不順,她沒有去抱怨,只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改變,盡力讓自己在陰霾的天空中看到陽光的美好。

這樣良好的氣度使她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也終將讓她迎來鳳凰涅槃般的精彩。


林徽因真實的人生,遠比她的緋聞精彩



生命是一場堅持到最後的修行


從少女時期和建築結下緣分,到最後和愛人一起確立畢生的學習方向,林徽因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建築事業,她對自己所珍愛的一切,具有一種獻身的熱情,這是林徽因最讓人難以企及的地方。

在她人生的晚年時期,她並沒有安心養病,頤養天年,而是拖著病軀為中國的建築事業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她和梁思成促成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成立,貢獻了自己收藏的很多藏書,建築系的年輕教師都喜歡來他們家,他們在這裡無論是請教教學中的問題,還是談生活、談藝術,都覺得精神上十分放鬆和自由。林徽因也會滔滔不絕地和他們討論。

但是一旦客人走後,林徽因就會呻吟著躺下,半天喘不過氣來。即便如此,待到下次家裡來了人,她依然如同沒事人一樣興致勃勃,談笑風生。

她彷彿是以此作為補償,為自己無法挽留所剩無多的生命歲月。老家一位姑娘拜訪林徽因時,就驚歎於林徽因雖然是一個重病人,但卻是她見過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

就是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林徽因還接受了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和梁思成收集了古今中外許多紀念性建築的資料,反覆比較討論,繪製了一張又一張草圖。

就連紀念碑基座上的花圈花環等雕飾圖案的設計,林徽因也認真到極致。

她對世界各地區的花草圖案進行了反覆對照,研究,描繪出成百上千種花卉的圖案,家裡到處都是一疊疊圖紙。她對自己的工作挑剔到了嚴苛的地步,連素以認真著稱的梁思成也有些不忍,他們的設計最終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林徽因的病其實已經非常嚴重,她每天吃得很少,夜裡全靠安眠藥才能睡四五個小時。每當她倒在床上,都有可能永遠不能起來;可每當她起來後,就又重新煥發出生機勃勃的創造活力。

她對她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是怎樣的一種執著,才能讓她以如此的毅力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51歲的那個春天,林徽因告別了這個世界,永遠定格於美好的人間四月天。

人們提起林徽因,多是津津樂道她的感情生活,其實墓碑上“建築師林徽因”才是對她最客觀的評價。

生命是一場堅持到最後的修行,在這場修行中,她將自己的一生都獻於建築事業,雖有萬古才情卻甘願隱在丈夫身後,默默給丈夫無聲的支持。

哪怕走到生命的盡頭,她依然專注於古代建築學術的研究,在身體透支的情況下還在為建築事業東奔西走到處呼籲,她對於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更加圓滿了她如蓮般堅韌而溫婉的一生。

以上,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究竟以何種姿態行走於世間,才可以做到不被人忘記?畢竟世上只有一個林徽因,我們成不了她,卻可以成全自己。做不到所有人都喜歡自己,至少可以做到自己愛自己。

美麗只是外在的皮囊,當年華逝去,能讓人經久不忘的則是優雅的氣質和深刻的內涵。在有限的生命長度中,我們應該儘量去擴展自己的生命寬度,沉澱自己的學識和修養,增加豐富的人生閱歷,那麼我們因為自信展現出來的美麗才會永不衰敗。

在事業上,找到一個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願意為心中所愛全力付出而不後悔。一個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什麼地方,最後就總能被人看到。

無論順境的幸福安康還是逆境的艱難險阻,保持內心的從容和淡定,相信明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不去做別人眼裡的傳奇,踏踏實實朝著自己的目標過一生。也許驀然回首,我們都會感謝那個執著奮鬥的自己,那個寵辱不驚的自己。

心懷夢想,內心篤定,做一個安靜頑強的女子,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活成我們夢寐以求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