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張小龍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的“三不”原則?

用戶5547795027


第一,一款好的產品不光有其價值更有其價值觀。微信是否會偷看用戶聊天記錄一直被熱議,在微信公開課上“微信之父”張小龍明確表示微信不看聊天記錄,此一舉可理解為“不騷擾”,不會用技術手段去妨礙用戶獲取非正當利益。



第二,微信不會做刻意的營銷活動來煽動用戶情緒。不管在任何公開場合發言,張小龍堅持依然強調微信只是個工具,並聲稱要做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好的工具。對比支付寶年度賬單回顧和網易雲音樂刷屏營銷,微信一再強調不會刻意去做類似活動感動用戶消費情緒。此一舉可理解為“不感動”。

第三,用戶是感性的,產品是可控的。每個人都喜歡看自己本能想看的內容,頭條的算法推薦便遵循此原理,推薦的你想看的。很多產品為了獲取用戶也會盡力迎合用戶,但是張小龍遵循的卻是“不迎合用戶”原則,他認為新產品要講究初衷要保持本心。

“大人只講利益,小孩才談對錯,我覺得做產品也是這樣的,我們如果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可能會讓我們的產品越走越偏,變成它裡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這樣我認為會失去產品更本質的東西。”

全天候科技


1、不騷擾。張小龍多次提到,好的商業化應該是不騷擾用戶,並只觸達需要觸達的那一部分用戶。這也是微信剛推出就能吸引大量用戶的最直接原因:不推送廣告;加好友必須本人同意,這就使得每個人有了自己的隱私空間,安全感陡增。近年來微信又推出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好友分組等隱私設計,都是這一概念的強化。(不過隨著微商的崛起,以及定向投放廣告的增多,微信上的“騷擾”開始增多。當然這是後話了)

2、不感動。張小龍認為,微信作為一個產品選擇不做過多的活動去感動用戶從而帶來流量,他認為故意去感動一個人是不尊重他的表現。張小龍一直強調微信只是一個工具——作為工具,只要好好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即可。中國人是慣於煽情的,綜藝和選秀節目個個都是“感動中國”,支付寶年度賬單、網銀雲音樂評論大全等也是多少打了情感牌。不過微信也有一個天然優勢:“感動”都由微信公眾號來負責了。

3、不迎合。如今的互聯網只要經過就有痕跡,每天的推送讓你懷疑自己活在楚門的世界裡。但張小龍的不迎合實際上卻是更高級別的引領,他一直強調的是“研究人性”,微信滿足了人的貪嗔痴——有些人很懶,打字成本高,那就推出語音;有些人需要炫耀和認同,那就推出朋友圈;有人要實現價值,就開微信公眾號;有人要賺錢,那就推出微商。包括今年推出的小程序,微信通過人性的貪嗔痴,不再是一個聊天工具,確實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可以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地方。

據說張小龍的辦公室牆面上,掛了一幅蘋果“Think Different”的廣告海報。畫中的四個人物分別是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鮑勃·迪倫(Bob Dylan)、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崇拜極簡主義、對產品的藝術追求、低調又偏執的個性,他和喬布斯在精神氣質上有許多共通點。


淺野道長


其實在微信做成功之前,除了業內,幾乎沒人知道張小龍,即使當時qq信箱做到了成功逆襲,張小龍依然默默無聞,在微信大獲成功之前,依然沒人知道張小龍。從一個人的行為,其實也能看出他做產品的風格 。

不騷擾

張小龍認為,好的商業化應該是不騷擾用戶,並且是隻觸達他需要觸達的那一部分用戶。“從微信來說,我們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業化,但是它不是基於騷擾的、基於流量變現的商業化。”這也許就是大家認為張小龍屬於佛性產品經理的原因吧 ,在開發好程序,尊重人性的情況下 ,順其自然,有機會做商業,就做,沒機會,也不去可以轉變,謹慎再謹慎。


不感動

在一次公開車上,張小龍表示,“故意感動一個人是很不尊重對方”的行為。此處支付寶年度賬單、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總結躺槍,而且張小龍怒起來連企鵝系都躺槍,騰訊音樂也在被“突突”之列。

不迎合用戶

張小龍覺得在產品之外,對微信來說有一個價值點是團隊所遵循的,就是尊重用戶,尊重個人。微信團隊並不需要用一個很尊敬的態度稱呼用戶,而是應該當朋友一樣稱呼,所以應該是一種很平等的關係,別小看這一點,張小龍把這個寫進產品條約裡面去了。

總結

張小龍用自己的佛性產品思維給所有產品經理都上了一課。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的三不原則,為微信攻城略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賈偉光


在 PC 時代,比爾蓋茨封神,因為在 PC 時代中,微軟的 widnows 是所有軟件的基礎,大量的軟件只能在此基礎上才能發展壯大。但可惜的是,比爾蓋茨沒有掌控到軟件的分化和變現,可是這不足以影響 windows 在 PC 時代的稱霸,這一點,到現在也沒發生改變。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OS 仍然是連接一切的底層,不過,蘋果和谷歌用了另外一種硬件,蘋果的 iOS ,谷歌的 Android ,也就因此,把微軟的王者地位給推翻了。這也會像 PC 時代中的 windows 一樣,以後很難有新出的手機系統能改變這兩大系統在智能手機領域中的格局。

就是在此環境下,還有一個人能封神,那就是張小龍。張小龍掌控制著中國唯一的超級 APP 微信生態中的內容分化和變現。不管是公眾號,服務號還是現在的小程序,足以看出微信想「連接一切」,將各種社會關係連接,將線下生意,服務連接。

可是,就因為如此的一個超級 APP ,我們竟然沒發現有各種推送,騷擾用戶的行為,可以說做到非常剋制。也正因為微信的偉大,張小龍的「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的三不原則」被很多人所推崇,甚至是被很多企業效仿。

那麼是不是做到這「三不」原則,就能讓自己的產品偉大,讓自己的產品成功呢?

完全不是的,甚至可能相反,你會發現有些時候,推送活動,推送信息,反而能獲得更多的活躍,更多的用戶,去騷擾,去感動,去迎合用戶,反而自己的產品會更受歡迎。因此,做到「三不」原則,真的不會讓自己的產品成功。但是,那些已經很成功的產品,人民根本離不開的產品,根本用不完的產品,做到「三不」原則,當然會更加成功,更加神聖。


stormzhang


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的原則決定了張小龍能做成微信,也只有他能把微信做起來。

你想想幾年前,你是怎麼從一個QQ用戶慢慢變成微信用戶的?

QQ近幾年一直被詬病功能太多,造成用戶界面複雜,特別是青年及以上用戶,對純粹聊天、通訊的功能需求大,不希望聊天界面有太多花裡胡哨、自己又不需要的東西。微信之所以能那麼快發展起來,打敗QQ成為國內第一社交軟件,除了一開始有QQ做導流,其理性、簡單、剋制的聊天功能也是微信崛起的重要原因,很多人體驗到微信乾淨的界面後,就把微信作為主要的通訊工具,從移動端來說,手機屏幕大小有限,簡單高效的溝通界面才是大部分用戶的需求。

一開始保持克制不難,但一直保持就很難。

隨著微信的用戶呈指數級增長,流量越來越大,其商業價值也愈發明顯,這時候,稍微心急一點的人就會想著利用這些用戶和流量來變現,就算微信團隊不想這麼做,但騰訊內部肯定也會出現干擾的聲音。

馬化騰以前就曾幾次向張小龍要求增加微信功能和做廣告業務,但都被張小龍拒絕了。這裡也很佩服馬化騰的格局,充分尊重微信團隊的負責人,不會利用老闆的身份強迫微信團隊做出不符合其價值觀的事情。當然後期微信植入很多功能和打廣告,也是團隊磨合和平衡的結果,但如果不是張小龍對“三不”原則的堅持,目前的微信功能只會更加雜亂。

作為一款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軟件,保持克制就是保持高效率,這是我們日常溝通的剛需,如果沒有張小龍這份剋制,微信不會成為如今10億級用戶的產品。張小龍犧牲了短期變現的收益,換來了一個歷史性的偉大產品。

而邁入10億級,成為一款國民社交軟件後,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的原則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打個比方,微信的體量,可以看成一個GJ,GJ意味著人口增長量已經不是其目標,穩定才是頭號任務。

在這麼一個巨大體量的生態中,稍微有一些走偏,都會造成不可控的結果,比如你廣告推得太頻繁,垃圾信息騷擾到用戶,可能會造成用戶大規模流失;比如你製造一些感人的內容,雖說可能會感動一部分人,但凡是涉及情感和價值觀的東西總會產生一些分歧,這種分歧放到一個10億用戶的生態裡,很可能會是一個大規模的網絡暴力事件;再比如你一味地迎合用戶,會有什麼樣的結果?10億用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你都去迎合,微信會亂成什麼樣子?

那如何保持穩定呢?

剋制,還是剋制。

這裡的剋制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價值觀上保持中立,同時為用戶維護好一個理性、冷靜、信息量適中的社交環境,不求給用戶帶來什麼驚喜,但求能讓用戶在長期使用中習慣這個產品,不知不覺成為其生活中離不開的工具。

在剋制中做到這一切,難度非常大,除了要抵禦各方誘惑,還要整治各種不良內容,這麼大一個用戶池,每天產生的垃圾信息數不勝數,像引誘分享、病毒傳播、低俗內容等,只要處理不夠及時,都會造成相當數量的用戶體驗受損。所以,微信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但背後為維護這個“風平浪靜”所付出的努力,是相當巨大的。


偉大意味著不隨波逐流,意味著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在不斷探尋中走出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一款偉大的產品,一個偉大的組織,都需要懂得剋制之道,張小龍對剋制的尺度拿捏得很好,“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濃縮了張小龍對於剋制理解的精華,微信也正是有了這一份剋制,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就。


我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互聯網問答專家,每天發表關於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觀點,有興趣的趕緊來互關一波~



科技扯談官


每次一提到張小龍和微信,我想說的就比較多。

先說張小龍這個人吧,我認為他應該算是一位商業環境當中的理想主義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在2002年的時候,張小龍所創立的FoxMail還如日中天,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百萬級別,而當時馬化騰團隊的QQ還正處於資本的低谷期,但縱然如此,張小龍當時仍然是額頭緊縮,雖然坐擁這麼大體量的流量入口,但FoxMail的商業化問題一直懸而未決,最後無奈賣身出走。

張小龍的想法很簡單,也很執著,他認為無當年的FoxMail還是如今的微信,本質上來說都是一個工具,所以用戶自然應該擁有軟件實用的朱道權,而他所提出的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原則,也並非是專門針對微信而說,而是張小龍自始至終所堅持的產品理念。

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的三不原則,本質上來講其實就是兩個字:尊重。我去研發一款產品,無論是社交產品、遊戲產品,還是一款工具產品,首先它會包含著一套我自己的邏輯,我為什麼而做,以及它未來會是什麼樣子,這樣就註定了產品的靈魂和個性。

再說另一方面,用戶選擇使用一款產品,也有其自身最原始的訴求,也就是我們一直再講的“痛點”,解決了用戶的痛點就基本把握住了這個用戶,那麼在這一痛點之外,會不會還有其他的內容呢?

肯定會有的,一是因為產品的個性與用戶的訴求肯定會有偏差,兩者可能會是包含關係,或交叉關係,那麼兩者之間交叉區域之外的部分,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了;二是隨著產品流量的增加,產品就會有更多的商業變現的機會。

在用戶痛點和商業化之間,這就是一個平衡的問題了,張小龍所講的三不原則,就是在這一前提下所做出的選擇,對於這種理想主義者,和理想主義選擇,我個人是非常認可的,做產品的關鍵點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相對於自己能夠做什麼,你更應該明白自己不應該做什麼。

識淺言深,以此共勉。


木石心志


有的產品經理窮其一生都只能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有的產品經理註定要成就偉大,這便是差別,張小龍用大半生的職業生涯,其實最終想要告訴工業界,告訴用戶的無非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產品應該是有溫度的,產品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迴歸人性!!!

其實從張小龍職業生涯以及早期的創業生涯來看,也是這樣,張小龍情懷很重,可以說是互聯網領域的喬布斯式的人物,對於產品執著甚至可以說是偏執,所以打造的一個個產品都是叫好又叫座,但早起也因為這些原因導致自己創業失敗,不得已賣身巨頭,當然到了騰訊以後,更多的成為一個騰訊一線的業務主管,高級職業經理人以後,給張小龍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實現自己技術和產品夢想的舞臺。

也因此張小龍打造了QQ郵箱、微信等眾多用戶體量、用戶活躍度極高的騰訊系產品。

其實張小龍所謂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的原則,簡單點說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 減少廣告推送

曾經在微信發展初期,騰訊內部有人曾經想過要把用戶體量過億規模的微信作為騰訊另一個廣告入口,依靠微信良好的用戶活躍度,廣告轉化率必然相當高。但是張小龍一直簡直要先把微信做好,直到現在,微信對於廣告的控制做得依然是非常好的。

比起其他應用,微信幾乎感覺不到廣告的存在,極少量的朋友圈廣告推送,已經相應公眾號、企業號的廣告推送。微信發展到現在,貌似沒有過多強調商業化,但是隨著產品用戶口碑的提升,商業化卻在不經意之間做得越來越好,必將成為未來騰訊一個巨大的現金牛,可以說單說產品,微信已經是全中國最值錢的單個互聯網產品,沒有之一。

  • 減少節日性營銷

在去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表示,微信以後不會再做大規模的節日性營銷。

比起阿里系孜孜不倦的各種營銷活動、各種紅包、各種節日優惠、各種二次券,其實說實話我更喜歡微信的方式,因為我知道我喜歡這個產品是因為這裡面有我真正需要的剛需,而不是因為我為了各種優惠。

微信發展至今,除了當年春晚的紅包活動,基本上找不出更多的節日性營銷活動,很多人會覺得這其實是騰訊扣,那麼請問最後阿里的優惠誰來買單?商家、用戶?其實最終你還得還給他,而且是加倍還給他。目前在商家端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很多商家逐漸轉向微信,因為節日性營銷很多時候也需要商家自己貼錢,這很顯然不符合商業規律。

  • 不為市場妥協,不討好部分用戶

有的產品,直播火了,那我趕緊跟上;小視頻火了,也趕緊跟上...但是很少看見過微信也會迅速跟上,這才是互聯網產品的精髓,永遠只做好自己的核心功能,用戶剛需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很多互聯網產品爆發的也快,但衰亡得也快,其實就是這個問題。

那麼從上面所有的點來看,我覺得張小龍的產品哲學還是那句話:產品應該是有溫度的,產品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迴歸人性!!!任何互聯網產品都應該只是一個工具,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慢慢的做得更多。


EmacserVimer


在如今移動互聯網講究各種大數據和算法的時代,基本上所有的網站或者APP都會給用戶推送各種廣告,所有張小龍在這種趨勢和潮流中,堅持“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的“三不”原則,還是非常值得讚頌的。

首先是不騷擾。

張小龍多次提到,好的商業化應該是不騷擾用戶,只觸達需真正有需求的那一部分用戶。微信是一款社交工具,有9億的龐大用戶基礎群。

按照其他公司的節奏,完全可以用各種方式天天信息推送以及開屏廣告。畢竟,每推送一次,都能換得不少的商業價值,但微信並沒有這麼做,這一點確實遵循了“不騷擾”的原則。

其次,微信沒有打感情牌,不會刻意通過營銷活動來煽動用戶情緒。

在公開場合發言的時候,張小龍一直強調微信只是個工具。對比支付寶年度賬單回顧和網易雲音樂打感情牌的營銷活動,還有去年某銀行信用卡“番茄炒蛋”的煽情廣告,微信確實沒有刻意去做類似的活動去消費用戶的情緒價值。這一點,就是“不感動”。

“不迎合”其實是和“不騷擾”相輔相成的。

如今的互聯網只要經過就有痕跡,頭條的算法推薦便遵循此原理,根據用戶的瀏覽痕跡,推薦給用戶感興趣的內容。

很多產品為了獲取用戶也會盡力迎合用戶,這某種程度也是屬於窺探和收集用戶隱私,算是一種“騷擾”行為。

所以微信的“不迎合”也是在側面證明微信不會去窺探用戶的聊天記錄等各種隱私數據,而且微信還會不斷改進和開發新的功能,創造新的用戶價值,去引導用戶對更多功能和領域產生興趣。


獨角獸工場


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原則。

這句話,是產品經理張小龍對自己的要求,是張小龍做產品的目標,並不是原則。為什麼這麼講。我想任何一個產品經理都希望自己的產品對用戶是這樣的,但為什麼基本上所有產品都正好相反呢?

因為你做產品,就是了賺錢,如果用戶不用,或用了,但你沒法賺錢,最後你都玩不下去。所以你一定會設計一些用戶體驗,不是為了方便用戶,只是為了賺錢。

而這些為了賺錢的設計和用戶用你的產品本身可能並沒有關係。又怎麼能做到不騷擾呢?

比如用戶就想看視頻,可你只收會員費可能會賠很多錢,收會員費高,大家又不用,你只能上廣告,但廣告並不是用戶想看的。

比如微信朋友圈,本來是大家曬個人的空間,但微信了為賺錢,放一些廣告在裡面,怎麼不騷擾呢?

至於不感動,不迎合道理是一樣的,你為了留住用戶,為了獲得更多用戶,你不去感動用戶,不去迎合,人家就走了。

所以說,張小龍的三原則,不是原則,其實是目標,張小龍也沒做到。因為如果張小龍能把產品做到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還能賺錢,本身就是一個很牛逼的事情,今天就算FACEBOOK,谷歌都沒做到。至於騰訊的產品,張小龍負責的產品也沒有一個符合這三原則的。三原則對於張小龍是努力的目標,被騰訊拿來炒作,成為忽悠用戶的一句話。


事了了


在這個所有App都希望向用戶推送廣告的時期,還是要給張小龍的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的“三不”原則點個贊,光是並不騷擾這一項就太稀缺了。

微信內部除了基礎的社交外,還包括廣告遊戲、小程序、購物、錢包、卡包等欄目,其中不少都是騰訊主要的業務線,按照其他公司的節奏,早就一波流天天各種信息推送了,畢竟,每推送一次,都能換得不少的商業價值,而且,如果微信開放通知廣告、開屏廣告的話,騰訊整個廣告收入肯定還會繼續再上一個臺階,但微信並沒有,這一點,不得不讚。

其次,所謂的不迎合,更大程度上是因為,用戶的需求千差萬別,目前月活達到10億的微信,如果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產品需求,微信早就被改的面目全非。並不是微信不考慮用戶需求,而是不迎合某些用戶的需求而已,微信也在前進和改進。在微信如今的體量下,不出錯就是最好的,所以,只能小幅度的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