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這個世界會好嗎?”

1918年,一位父親向自己25歲的兒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兒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

“能好就好啊!”這是父親留給兒子最後的叮囑。

3天后,父親留下“國性不存,我生何用”的遺言,在北京積水潭投水自盡。

父親的死沒有讓兒子抑鬱消沉。為了履行對逝去父親的承諾,兒子以儒學思想為指引,用一生時間為實現“世界變好”的目標而上下求索。

此人正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儒”——梁漱溟。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梁漱溟先生一生胸懷濟世之心,與愛國志士同道,為民族獨立、為國家富強而積極探索,而這與其家風——“寬恕”密切相關,如今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梁漱溟非常倡導“寬”和“恕”,認為“寬恕是我一生的自勉”,也一直用這個來教育家庭,為兩個兒子分別起名為梁培寬與梁培恕。大概就是因為這份寬容和順隨,梁漱溟先生活到95歲高齡。兩個兒子同樣高壽。

容之以“寬”

梁氏家族對後代“寬放”待之的態度,可以說是一脈相傳的。

兒時的梁漱溟在熟讀完《三字經》、《百家姓》後,按照傳統應該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但梁濟(梁漱溟父親)並沒有干預兒子閱讀《新小說》、《啟蒙畫報》、《地球韻言》、《新民叢報》等新知識、新文化。此舉不僅讓梁漱溟汲取到了充足的知識,更促進了他對人、人生、社會問題的思考。梁漱溟將這一切歸功於父親的“放寬”態度。

受父親影響,梁漱溟對兩個兒子也是如此。從小到大,梁漱溟都沒有問過大兒子梁培寬的成績,哪怕地理不及格,梁漱溟知道後也一字未說。儘管父親沒有說什麼,但梁培寬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後來發憤讀書,地理成為學得最好的一門功課。

至於二兒子梁培恕,因為各種原因,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畢業,但梁漱溟從沒有劈頭蓋臉的批評,而是把選擇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寬放的家風至今還在傳承。今年2月9日,《謝謝了,我的家》節目邀請到了梁漱溟先生的長孫梁欽元。在現場,梁欽元回憶自己女兒初中時住在爺爺梁培寬家的一次經歷。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那段時間,女兒喜歡看漫畫書,但是每每爺爺進來,她就會手忙腳亂的用數學書壓著藏好。梁培寬發現了這個現象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告訴了梁欽元這個情況。

梁欽元也沒有生氣,而是平心靜氣與女兒溝通。後來才知道,女兒覺得寫作業太多時,心情會很差,看漫畫書能轉換心情,心情好了就繼續寫作業。聽了女兒的話,梁欽元只說:“下回爺爺再進來,你在看動漫的時候不要藏,你接著看行嗎?”

仔細看會發現,這種寬放的家風,是對子女的完全信任,長輩主動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讓子女站在主動的位置上,在教育子女、處理親子關係時都非常寬容、剋制。

對於子女做的好的,鼓勵;不同意的,僅表明自己意見為止,讓孩子獨立思考,從不干涉,哪怕是大事,也絕不干涉。這種寬放的家風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後輩沐浴其中,水到渠成,變得從容、坦蕩,有所獲益。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饒之以“恕”

除“寬”之外,梁家亦傳承“饒恕”之風。

梁漱溟9歲時,曾攢了一小串銅錢,結果不見了,不僅大肆哭鬧,還與被詢問人爭吵,但是梁濟並沒有責罵和批評梁漱溟。次日,梁濟發現這串銅錢其實是被兒子無意中丟到院中桃樹枝上了。

梁濟既沒有拿下來,也沒有喊梁漱溟來看,而是以第三人稱編了個小故事,寫下來給梁漱溟:“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掛於樹枝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親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塗。”梁漱溟看過後,發現那串銅錢果然在桃樹枝上,反省前日大吵大鬧的錯誤行為,心生慚愧。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當梁漱溟成為梁家“大家長”時,同樣也是饒人以“恕”,而且處理起來更加機智和幽默。據悉,小時候的梁培恕很喜歡在父親講話時發表意見,也就是我們總說的“插話”,其母親甚至批評他“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梁培恕很生氣、很傷心。可是梁漱溟有些“無能為力”,因為他一是不認為梁培恕“插話”是對的,但是也不贊同妻子的意見,可又不能反過來批評妻子。所以最後,梁漱溟向梁培恕背了三段《論語》,表面自己提倡不限制人的思想自由。

除了對待晚輩饒之以“恕”,對待他人,梁漱溟同樣也能做到平等對待,體諒對方。一次梁漱溟在吃飯過程中,屢次請保姆往湯中加水,此舉引起了保姆的不滿。後來保姆親自喝了一口才發現,原來自己糊塗放了兩次鹽,湯太鹹了,而梁漱溟一直吃素,口味非常清淡。保姆很羞愧,提出重新做一份,梁漱溟回答:“要惜福,要珍惜東西。”

在“文革”期間,梁漱溟收藏的蔡元培的信,齊白石的畫等,悉數被毀,但從不生氣。孫子梁欽寧曾問梁漱溟:“爺爺,當時您生氣嗎?”梁漱溟簡單直接的回答:“不生氣,他們都只是十五六歲的孩子,跟他們生什麼氣。”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寬恕需要智慧

相較於容之以“寬”,饒之以“恕”可能更難。畢竟無度的饒恕,也許意味著對“錯誤”的縱容,所以寬恕(側重饒恕)需要智慧。

還記得《悲慘世界》中,貧窮工人冉阿讓為了救姐姐快要餓死的孩子,去偷麵包,被抓住後坐了19年的牢。

出獄之後的冉阿,沒有什麼生存技能,處處遭人唾棄,他萌生了向社會復仇的念頭。這時,冉阿讓曾偷過銀器的那個教堂主教——卞福汝主教不僅寬恕了冉阿讓,更是將偷走的銀器送給了他,而且詢問冉阿讓要不要來教堂幫忙,實則收留冉阿讓。主教的做法最終感化了冉阿讓,促其從此改過自新。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當然,如何去寬恕,本身就很難,何況還需要智慧。所以該怎麼讓自己學會寬恕、怎麼去培養“一顆寬恕之心”呢?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介紹了心理學家沃辛頓的“ REACH五步法”,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寬恕:

1.R(recall):回憶

以客觀的方式去回憶傷痛,儘量不要過度地情緒介入,艾不要把對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慢慢地把事情在腦海中想象一次。

2.E(empathize):共情

以加害者的觀點來看為什麼他要傷害你,設想加害者會如何解釋他的行為,這麼做有利於你對不可逆的現實構建出新的意義。

3.A(altruistic):利他

回想以往你傷害過的人,最終很多人原諒了你。同理,告訴自己,寬恕加害者是為了他好,也是對雙方都好的結果,讓自己可以超越痛苦與報復。

4.C(commit):承諾

告訴親近的人自己選擇了寬恕,或寫在日記本里,甚至可以寫下“寬恕承諾書”,讓你的寬恕更具有儀式感。

5.H(hold):堅持

首先,寬恕並不是把記憶抹掉,而是時時提醒自己,自己選擇了寬恕,已經原諒了加害者,可以嘗試重讀“承諾書”。

兒子成績不及格,大儒家梁漱溟僅用兩字解決,兒子發憤讀書成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