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大學期間,有一門令人頭疼的必修課程叫做“馬哲”,多少學子備受折磨為之瘋狂,想必造出這麼枯燥課程的馬克思,就是一個無聊無情了無生趣的人吧。

可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者馬克思,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情種”,和妻子燕妮的愛情更是無畏世俗,至死不渝。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馬克思生於一個律師家庭,而燕妮不僅大馬克思4歲,更是出身貴族家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地位懸殊、異地戀、姐弟戀,他們不僅是革命的同志和戰友,更是愛情的鬥士和靈魂的伴侶。

1836年夏天,當波恩大學攻讀法學學位的18歲學生馬克思,向22歲的燕妮求婚時,二人當即私定終身。

被公認為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的燕妮,放棄了出身世家的青年才俊,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逆著社會,頂著流言,瞞著父母,偏偏要嫁給當時看上去資質平平的馬克思。除了“真愛”兩個字,還有什麼別的理由?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隨後,馬克思去往柏林大學讀書,遠離家鄉,遠離戀人,清苦寂寞的日子裡,馬克思把全部精力用於攻讀學位。

1841年,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他要做的,就是立刻趕到心上人家裡提親。

可是,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手裡時,馬克思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遙遙無期的等待。

在求婚的7年後,馬克思和燕妮才終於步入婚姻殿堂。儘管兩人的書信往來能繞地球三四圈,可是,他們仍然面對赤裸裸的現實問題--沒錢。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1843年6月,馬克思與燕妮結束了短暫的蜜月旅行,就馬不停蹄地踏上了漫長的流亡之旅。

在巴黎,與貧窮的鬥爭正式開始,也是在此期間,馬克思著力於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曆史,並最終成為了一名共產主義者。

因為革命,馬克思帶著全家輾轉各地,到1849年時,整個歐洲大陸幾乎都沒有了馬克思的容身之地。無奈之下,馬克思帶著臨近產期的燕妮和三個孩子來到了倫敦。

狹小陰暗的房間,艱辛困苦的生活,燕妮面對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匱乏,更是精神上的折磨。丈夫隨時可能喪命,孩子餓得瘦骨嶙峋。他們先後失去了三個孩子,這成為兩人永遠的傷痛和無法彌補的遺憾。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但是,在這樣的重壓之下,燕妮卻從未抱怨過,始終支持馬克思的革命,並盡己所能去幫助更多革命者。

除了照顧馬克思的生活起居,燕妮更是他不可或缺的秘書、知己。幾乎所有馬克思的手稿,在送到印刷廠或出版社去以前,全是燕妮整理謄寫而成。

燕妮曾寫道,“我回憶起在他的一點研究工作中,為他謄寫潦草文章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除了懂得,沒有任何人能幾十年如一日在貧寒中保持對愛人的忠誠和愛意。

愛,並不是說說而已,愛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我的心思所繫。燕妮對馬克思的支持,成為馬克思一生的動力。而這位鐵血男兒,對妻子也充滿感激、敬重與柔情。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這樣比翼齊飛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880年燕妮患上肝癌。馬克思寸步不離地照顧妻子,而燕妮為了讓馬克思寬心,總是忍著巨大的疼痛安慰他。

可是1881年12月2日,被病痛折磨的燕妮還是永遠告別了共同生活38年的丈夫。燕妮的離去,讓鋼鐵戰士馬克思的世界從此分崩離析。

過度悲傷的馬克思甚至不能親自參加妻子的葬禮。兩年後,一直沉浸在對妻子的懷念中的馬克思終於隨她而去。

馬克思曾寫道:燕妮,你笑吧!你會驚奇,為什麼在我所有的詩章裡只有一個標題--《給燕妮》!

貧困,喪子,世俗的偏見,共產主義導師的愛情原來是這樣的

和馬克思與燕妮面對的困難相比,我們身邊的問題顯得太過渺小。真正的愛,超越貧富,穿越時光,生死不離。如馬克思,如燕妮。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